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百废待兴。费孝通提出“中国农民的饥饿问题”仍然存在,国家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他很想再回到家乡去做做这方面的调查。
1957年,费孝通和姐姐费达生一起重访开弦弓村,他们一到村里,就听到老百姓反映粮食不够吃的问题。在开弦弓村的二十多天里,他尽量多找人了解情况,还组织一些老乡展开讨论。他认为,当下的农民副业发展得不如以前,并就这次调查写了《重访江村》,重提当年《江村经济》里面的主张,即在农村发展工业,发展副业。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被提出,各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纷纷为国家献计献策。费孝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的文章,文章指出当时知识分子心中已感觉到了光明和温暖,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但文章又提出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善的问题。该文章引起了巨大争议。
在1957年到1980年间,费孝通曾一度非常迷惘,甚至怀疑自己。那些年应该是他专注学术最好的年纪,可惜由于争议所带来的影响,他不得不赋闲在家,或去“劳动干校”参加劳动。当人处在困境而感到迷惘时,做做翻译、提高外语能力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费孝通在这个阶段就翻译了多本世界经典社会学类和历史类著作。
中国与印度关系紧张时期,费孝通和老师吴文藻及师母冰心一起接受了上级布置的任务,从国外出版物中搜集和翻译有关中印边界的政治、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材料。
1972年之后,他翻译了几本世界史方面的图书,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世界史纲》。这本历史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写过《时间机器》《星际战争》等好几部经典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