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铁生:命若琴弦

张九七

“上帝没有给他健全的身体,但给了他非凡的经验和高尚的灵魂。”

他为人随和,经历传奇,文辞犀利却感人至深,倔强又浪漫。二十一岁时,他遭遇恶疾,双腿残废,成为运动员的梦想一夜化为泡影。

疾病和死亡,这两个词语贯穿了他的一生。二十六岁时,母亲走了;四十五岁时,父亲走了。他再无依傍。三十八岁那年,他遇到了爱情,并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二十年。2010年,他突发脑出血去世,这一天,离他六十岁生日仅差四天。

好在他的生命里还有其他东西。写作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莫言曾说:“如果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余华在节目中回忆起老友:“他一生都活在病痛的折磨中,但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

他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失业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他的作品与人格精神,时常以各种方式呈现在互联网平台上,鼓舞着无数身处于逆境和低潮中的年轻人。

他曾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史铁生,从未远去。

01 命运的玩笑

20世纪50年代,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东城门脚下。

受家庭影响,史铁生从小立志,十二岁考入清华附中,目标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除了成绩优异,史铁生还是体育特长生,擅长跑步和跨栏,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小飞侠”的外号。高中时,史铁生还拿过全市跳远冠军。

他的偶像是刘易斯,美国短跑名将。如果不是命运的安排,他很有可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田径运动员。

中学后期,为了响应“上山下乡”,史铁生毕业后主动去往陕北农村插队。在同龄人中,他力大无比,常常抢着干粗活重活。据同行的知青后来回忆,史铁生当时能徒手抱起装水的水缸和一只二百来斤的小牛。

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劳动,营养未能跟上,加之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导致他积劳成疾,二十岁就患上了腰腿痛病。

那年夏天,史铁生因淋暴雨旧疾复发,高烧不退。当地医疗条件窘迫,史铁生被送回北京医院接受治疗。几个月后,史铁生的腰病虽然治好了,但两腿却落下了终身残疾。这让年仅二十一岁的史铁生不能接受。

被告知下肢瘫痪的那一刻,史铁生差点和医生打起来。他难以相信,在最青春有为的年纪,自己却成了一个身体残缺的人。

有一次主治大夫查房,史铁生突然从床上腾起上身吼道:“你治不好我,我一菜刀劈了你。”命运在这里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梦想成为运动员的他,也不得不接受后半生与轮椅朝夕相伴的现实。

病后的史铁生性情大变,整日郁郁寡欢,常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摔东西,时而哭泣时而朝着屋外狂叫。他在病榻上写道:“何时复我男儿骨,扯去囚衣试铁衣。”期待有一天他能够重新站起来。

整整两年,史铁生闭门不出,几度想要了结生命。但好在母亲还在,妹妹还在,家还在。命运之神终究不肯放弃,三次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这个“神”,便是史铁生的母亲。母亲的坚强乐观与善解人意,给了史铁生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在那个年代,她找人绘图纸,东拼西凑给儿子打造了一架轮椅,推着史铁生走遍了永康胡同和地坛公园的每一处角落。

为了照顾儿子,母亲辞去单位的工作,每天陪史铁生说话、做饭、散步,去北海公园看花,去学校接妹妹。

为了不让史铁生每日无所事事胡思乱想,母亲几次三番建议他去工作,最终史铁生同意了。然而母亲推着他到处求情找工作,却多次遭到单位工作人员的白眼拒绝:“我们这全须全尾的还不一定要呢,你回去等着吧。”

据说听完这话,史铁生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好长时间不出门。不过好事多磨,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史铁生最终同意到街道做工,工作内容是给家具厂摹画、描边。

遗憾的是,1979年,史铁生母亲不幸患癌去世,去医院的路上她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彼时,史铁生未成婚,妹妹未成年。

北海的菊花开了又开,母亲最终没能陪儿子去看那场盛大的花会。母亲的死,成为史铁生心头挥之不去的结。后来,他用茨威格的笔调写下:

“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三十岁那年,史铁生又罹患肾病,起居如厕均不方便,之前的工作无法继续做下去。为解决生计,同时也为了排解苦闷,他逐渐将目光放到读书和写作上面。而立之年的史铁生已经习惯轮椅上的生活,享受独处,逐渐走出情绪的桎梏。

70年代末,史铁生摸索着开始“扶轮问路”。他从诗歌和小说入手,先后写下了《爱情的命运》和《午餐半小时》(1979年),在群星闪耀的80年代到来前默默耕耘。

J. D.塞林格曾说:“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则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着。”

寄给朋友的信件中,史铁生说得最多的四个字就是:接受苦难。

最终,史铁生变得成熟了起来,他战胜苦难,并活了下来。

02 遥远的清平湾

1983年,《青年文学》的编辑马未都从乱纸堆里抓到了一篇稿子,名叫《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当时,《青年文学》的地位犹如新世纪的《读者》与《读库》,西海岸的《纽约客》与《名利场》,粉丝不可胜数。谁能登上《青年文学》的头条,就等于上了热搜榜单,获得了主流圈子的青睐。

彼时的马未都还未成为后来的“马爷”,但在京圈的分量已初显端倪。马爷看罢,决定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推上头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炮而红,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由此崭露头角,由于下肢瘫痪的特殊遭遇,也让公众对他比对其他作家多了一层现实意义上的关注。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他首次在官方刊物上发表的乡土题材的短篇小说。像路遥笔下的双水村、马原的西藏、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在作品爆火后被读者熟知一样,“清平湾”这个陌生的地名,也从遥远的陕北高原走入万千读者的视野。

不同于其他作家坎坷的写作生涯,史铁生的写作之路还算顺风顺水,屡有佳作问世。

80年代中期,他陆续发表了《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等系列作品,还创作了影视剧本《人生突围》,开始对命运、感情、宗教和死亡进行一次全方位“清算”之旅。

当时,《命若琴弦》被陈凯歌拍成电影《边走边唱》,颇受观众好评。而他的另一部实验性剧本《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则在其身后被波兰名导陆帕改编成了戏剧《酗酒者莫非》。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史铁生与病痛拉锯的“凡尔登”时代,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中屡出佳作、独树一帜的铂金年代。

莫言曾说:“如果中国作协只养一个人,那也该是史铁生。”这不仅是对史铁生作品的认可,也是对他在纸醉金迷的大环境下,对文学一以贯之的坚守和高昂精神的褒奖。

1979年到1990年,史铁生三次病重住进北京友谊医院,两次高烧到四十多度,最终从“死神”怀里逃了出来。他曾说:“我之所以没死,全靠了友谊。”

20世纪末,史铁生病情加剧,由肾炎逐渐发展成了尿毒症,每两天就需要做一次透析。每次透析长达数小时,他浑身插满了管子。几年下来,他的身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针眼。用妻子的话说:“已经不似个人样。”

透析周期长,治疗费用高昂,无麻,疼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好在作协帮助支付了每年二十五万的治疗费用,这让史铁生能够安心养病。

每次到医院,他躺在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从透析器里流出来,又红汩汩流进去,好像听见飞机冲入云霄的声音,好像“自己又多活了一遍”。

虽然有作协支持,但生活费和医药费还得自己解决。因此,在治疗间隙,史铁生一有好转就构思写作,希望借写作的收入来保障生活开销。

住院期间,朋友来看望他。史铁生开玩笑跟朋友说:“别人请一桌饭花几百块钱,我现在撒一泡尿就得花五百多块钱。”

在九年的治疗中,《我与地坛》结集出版,发行量达到数百万册。此外,他还写下了之后被引为经典的另外两部代表作品——《病隙碎笔》和《务虚笔记》。

周国平读罢后大为赞叹:“在经历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

但读者不知道的是,在作品问世前,史铁生已经做了数百次透析,身体早已百孔千疮。他的主治医师曾对记者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史铁生则调侃道:“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

03 永恒的地坛

有豆瓣读者曾说:“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活着。”

这话或许有些过誉,但足以说明《我与地坛》对当时华语文坛的震动和作家本人的重要地位。

1990年年底,长篇散文《我与地坛》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发表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千上万封信件如雪花般飞向雍和宫26号院(史铁生家)。最多的时候,史铁生一天要接待五波客人。

从《我与地坛》开始,史铁生真正成了家喻户晓的当红作家。在史铁生之前,小说长期是主流文种,散文一直靠边站,极少数优秀散文作品也几乎被台湾作家包揽。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史铁生凭一己之力撑起了华语散文的半壁江山,将大陆散文从“中缝文学”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地。接连几部佳作,为史铁生带来了经久不衰的荣誉。余华、莫言、王安忆、刘震云、格非等一众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陆续成为史铁生家中的常客。

有读者说,“《我与地坛》之于史铁生,如同《活着》之于余华,《平凡的世界》之于路遥”。

这不是因为它多次登上人教版课本(节选)和语文阅读指导篇目,而是作者在命运面前展现出的从容不迫的气度,重新站立的勇气,超越生死的坦然和大彻大悟的悲悯。

哲学家邓晓芒撰文评价:“我们面前终于出现了一位作家,一位真正的创造者,一位颠覆者。他从自己的灵魂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从未来看,他的作品必将逐渐呈现出思想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超前性。”

史铁生的文字是深刻的——深刻到当时可能没读懂,但在若干年后生活的某个时刻,你才能感受到他思想的庄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地坛。或许是亲情,或许是爱情,或许是友谊。

它给正在遭遇不幸的人们送去了一束光亮,给奔波劳累的人们带来了热爱生活的理由。无数读者从这里收获了慰藉和力量。

04 梦幻的爱情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支撑史铁生活到最后,我想一定是爱情。

史铁生的爱情,始于1979年。这一年,母亲离世,妹妹还在上学,史铁生因下肢麻痹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三个月靠葡萄糖注射液维持生命。

也在这一年,西北大学的陈希米读到了一篇名为《爱情的命运》的小说,她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不久,史铁生回信,一来一往,两个人逐渐引为知己。

1989年,史铁生再次病重,陈希米得知情况后飞赴北京友谊医院,第一次线下看望史铁生。他醒后,她见到他第一句话是:“你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为了爱情,陈希米选择从单位离职,不顾家人劝阻,毅然来到北京照顾史铁生。几个月后,史铁生病情好转,他向陈希米求婚:“若不是爱情,请你离开;若是,那么留下来,我们一起活出生命的荣耀。”

陈希米最后选择了留下来。这一年史铁生三十八岁,陈希米二十八岁,二人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个人的感情十分甜蜜。二十年携手人生,他们从未吵过架。

史铁生读书杂,常常给妻子讲各种故事。他喜欢吃面包、各种小食,陈希米就做给他吃。

作家铁凝曾谈到自己在史铁生家做客的场景:

“一个不足7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陈希米亲自和面团、烤面包,这个充满面包香的家,整洁、朴素、温暖,那样的有尊严,他们过的每一天,都那么有情有义。”

对于妻子的到来,史铁生十分感激,他形容她是“顺水漂来的孩子”。

在生命最后的十年里,他为爱人写下了多首诗歌。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

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希米,希米》节选)

直到史铁生去世前几年,他才悄悄把这些诗拿出来发表。妻子当时并不理解。

史铁生去世后,陈希米远走德国,写下了《让死活下去》,为两个人的爱情写下终章。她在书中回忆道:“他似乎是在为死做准备,他要感激她,要彰显她,要给她荣耀,现在她才懂得他的良苦用心。”

05 告别的余声

2010年12月31日夜,史铁生突发脑出血,猝然离世。

这一天,离他六十岁生日仅差四天。岁月的年轮没能转到属于他的甲子。当夜,寒风凛冽。在离世前的九个小时,他忍受着全身痉挛的痛苦,被救护车载着接连转运了两家医院。

面对死亡,史铁生一向看得很开,因为此前三十年,他一直在做着准备。他曾在书中写道:“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按照其生前意愿,史铁生的脏器被成功捐赠给多位患者,他的大脑和脊椎被用于医学研究。

新年第一天,阳光明媚,一位刚刚移植史铁生肝脏的患者从天津医院苏醒过来。史铁生,宛如“重生”。

对于艰难活着的人们来说,死是一件轻易的事。向死而生,才需要莫大的勇气。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理想实现不了没有关系,但是生活依然是值得爱的,依然可以步履不停。

史铁生的葬礼在他生日那天举行,仪式很低调。现场来了很多人,有作家、有学生、有领导、有诗人。有人带来了鲜花,有人带了书。很多纪念卡片上写着“铁生,生日快乐”。

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一个香木匣子里,陈希米外出总是随身带着。史铁生死后,马未都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未变,时代变了;时代变了,他未变。”

他从大雪中走来,历经磨难,带着等身著作和孩童般的欢笑在人世漂流。如大梦一场,又悄然离去。

作家精彩名句与段落摘录
名句

1.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好运设计》)

2.我们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必不可免是在设想中走过的。(《务虚笔记》)

3.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命若琴弦》)

4.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务虚笔记》)

5.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与地坛》)

段落

1.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命若琴弦》)

2.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着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更因为,一个明确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与迷茫中挣扎,黑夜与白昼之比因而更其悬殊。(《病隙碎笔》)

3.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之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了路。(《病隙碎笔》) sUWHFy7NzDqo9oH9Dkum3PQEL95li5NTl37MDBThP227D17bO/987p6m+kFz0Y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