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2月17日,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诞下一名男婴,名为管谟业。
在那个人们毫无节制繁衍的年代,家里多了一口人,算不得大事,就连管谟业的母亲也没能记住他出生的具体时辰。
当时的村人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虎头虎脑的管家老三会摇身一变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走出高密、面向世界。
而生养他的平安庄也会在现实之外的文学天地重新捡起它在民国时期的旧名——高密东北乡,就此闻名天下、游人如织。
莫言的母亲是一个身体孱弱、疾病缠身的乡下小脚女人,十五岁那年嫁给莫言的父亲之后生过许多孩子,但是活下来的只有四个,莫言排行老三。
莫言出生后不久,便遭遇了三年极端困难时期,吃不饱是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常态。
小学五年级,莫言因言论不当和出身问题被赶出了学校。被剥夺了读书权利的莫言就此开始了独自一人在荒原放牛放羊的生活。
同龄人在校园里欢闹嬉戏的时候,莫言只能跟动物和植物说说话,所以他关于童年的记忆始终围绕着两个关键词,一是饥饿,二是孤独。这两点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1973年,莫言十八岁,在五叔的介绍下,他进入了县第五棉油加工厂工作,成了一名农民合同工。也是在这里,莫言结识了同样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妻子杜勤兰。
但莫言并不想当一辈子的工人,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他梦想着光荣的部队生活。
1976年,先前多次申请被拒绝的莫言终于收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入伍通知书。入伍之前,村里的一个复员老兵找到莫言,交代他入伍后要写一封决心书,交给新兵连首长,如果写得好日后就能当文书或者警卫员。
莫言照做了。果然,团里举行新战友欢迎大会之际,他被选作了新兵代表。后面还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不错,被安排到部队业余学校担任教员。
作为在一个穷苦家庭中艰难长大的孩子,莫言对人生没有什么浮华烂漫的幻想,只有种种具体且切实的现实考量,进工厂是为了谋生,参军是为了能有个好前途,写作也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莫言参军时,部队规定:如果有士兵能在报刊发表文章就可以记功,刊物等级越高,相应的奖励表彰自然也会越高。当时的文坛随之涌现了一批军旅作家。
小学都没毕业的莫言心动了。虽然早早辍学,但莫言自小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还因为没有书读,看完了一整本《新华字典》,几乎倒背如流。
不过,写作到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78年,莫言开始尝试小说创作,但投出去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直到1981年秋,莫言才在河北保定的一家叫作《莲池》的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也是从这篇小说开始“莫言”这一笔名被正式启用,接着又发表了第二篇《丑兵》。
这两篇小说的发表让莫言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1982年夏,二十七岁的莫言被破格提拔为正排职教员,随后被调到北京延庆某部队机关工作。
虽然人到了北京,但莫言后续创作的小说还是按照过去的路子投给了《莲池》。1983年第5期《莲池》发表了莫言的小说《民间音乐》。
幸运的是,老作家孙犁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了这篇小说,并且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赞扬了它几句,这对当时寂寂无闻的莫言来说,实属莫大的光荣。
正是得益于这篇小说,莫言在1984年被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录取,当初的放牛娃不仅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也开始走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
莫言认为自己的成名作是《透明的红萝卜》。
创作这篇小说时,莫言二十八岁,此前他已经进行了四五年的写作,陆陆续续发表了十几篇中短篇小说,但总体反响平平。直到《透明的红萝卜》于1985年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莫言才开始获得学界的关注和赞誉。
这篇小说以一个顶着大脑袋的黑孩为主人公,展现一个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和特定时期乡村社会的生活形态,在叙事方式上已经显露出独特的莫言风格。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问世,先后斩获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外奖项。而这部电影的版权正是1986年张艺谋花了一千六百元,从当时还在军艺进修班上课的莫言手中买来的。
某种意义上,莫言成就了张艺谋,正是《红高粱》让张艺谋成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让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另一方面,张艺谋也成就了莫言。作为小说影视化的成功案例,《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借助电影的爆火进一步被大众所熟知,拓宽了自己的市场版图。
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的写作之路稳中有进,鲜少有挞伐之声,直到1995年的惊世之作《丰乳肥臀》的发表,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丰乳肥臀》是莫言“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五十万字长篇巨著。
这部小说中,莫言塑造了一位地母式的母亲形象。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所构成的庞大家族被卷入从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当中。整个小说涉及百年历史,笔法汪洋恣肆,被李锐称之为“百年中国的大传奇”。
然而,当时对《丰乳肥臀》的评价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化。
一方面,这部作品得到汪曾祺、刘震云、苏童等知名作家的赞赏,斩获了第一届大家文学奖,将当时国内文学奖的最高奖金十万元收入囊中;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也如平地一声惊雷,在文学界引发巨大争议。当时担任云南作协的领导彭荆风怒斥“莫言的《丰乳肥臀》是肮脏的文学垃圾,是因为在几名不负责任的‘名家’吹捧下获得《大家》的十万元大奖”。
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丰乳肥臀》的“表”与“里”。所谓“表”即小说的书名,从中国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来看,“丰乳肥臀”这一书名堪称惊世骇俗。当时很多人认为莫言之所以取这一下流书名,不过是为了哗众取宠,想卖书想疯了。
其实对于这个书名,莫言最开始也有顾虑,他在写作过程中想姑且先叫这个名字,等后面写完有合适的再修改。
但是等到整本书完稿之后,莫言发现,书名还真是非这四个字不可,换成其他的都不对。因此,在出版社动员他进行修改的时候,他断然拒绝,并表示:不改,不发表拉倒。
在莫言看来,“丰乳肥臀”四个字构成了整本书内容主旨的象征。“丰乳”对应的是小说前半部分对母亲不断繁衍后代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无私的母爱的歌颂,而“肥臀”隐含的反讽意味对应的则是小说后半部分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品化社会的批判。
莫言相信读者在读完整本小说之后,自能体会到这一书名的精妙与切题之处。只可惜,很多人连读都没有读,就被书名惊吓或激怒了。
再说这部小说的“里”。多年后的莫言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丰乳肥臀》在当时背负的几大罪状:混淆了两党的区别,不讲阶级斗争,历史唯心主义倾向,黄色描写等。
其实也不难理解,莫言的作品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红色文学的叙述方式已然大相径庭,自然会引发当时一些老干部的生理不适。
比如刘白羽就曾怒斥:“世风如此,江河日下,我们浴血奋斗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竟然养了这些蛀虫,令人悲愤。”
对还是军队作家的莫言来说,那些来自组织内部的批判在当时构成了“不可辩解的批判”。莫言所在部队和单位的领导不仅要求他写检讨,还要求他主动转业离开部队。
就这样,《丰乳肥臀》之后,莫言脱下了军装,结束了自己整整二十一年的军旅生涯。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下午7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本年度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中国文艺界对诺奖的热望由来已久,因此当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后,国内外对他的关注度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
不仅莫言本人忙于参加各种活动,以至于没有时间完整地读一本书,而且“莫言”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莫言文化馆、莫言传记等应运而生,就连莫言在山东高密的老家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打卡景点。
然而有阳光的地方必然会出现阴影,与文化圈声势浩大的“莫言热”相对,一些尖锐的批判声也随之而来。舆论场中针对莫言的种种负面评议其声音之响亮、内容之复杂、角度之刁钻并不亚于学术界热情高涨的莫言研究。
就在2012年莫言获奖后不久,东华理工大学两位副教授编写了《莫言批判》一书,收录了四十余位文学评论家及大学教授对莫言的批判文章。
其中列举了莫言醉心性描写、热衷写酷刑血腥、沉迷于丑恶事物、放逐道德评判、漠视女性尊严、语言欠缺修炼、叙事不知分寸、写作限于重复等九大“罪状”。
古川、北风、夏业良等十五人也发表了《中国民间人士反对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致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公开信》,对莫言获奖表示抗议,并要求取消莫言的诺奖资格。
这些负面的声音不谋而合地指向了四个字——莫言不配。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出于个人阅读喜好、文学趣味、批评视角的不同,对莫言的作品顶礼膜拜或者嗤之以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同样是圈内同行,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就认为莫言是当今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余华也曾十分犀利地说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百分之九十的文学作品都不如莫言最差的作品。但在刘震云看来,莫言并不超群,他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
不管是蹭热度哗众取宠也好,还是借批判莫言呼唤批评自由也好,这些认为莫言写得不好的批评措辞再激烈,也不过是文学领域内的一家之言,难以盖棺定论。
赞扬也好,批驳也罢。和舆论场的持续喧闹相对,莫言本人对外界的种种言论都保持低调和沉默。在一次演讲中,莫言如此说道: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在莫言幼年时,他的母亲教育他,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而他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他,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从昔日的放牛娃到后来的诺奖获得者,莫言这一生所走的绝非一条顺遂之路,而他似乎也在坎坷和起伏中淬炼出了某种金刚不坏之身。
无论是鲜花、掌声还是石块、污水,他都能从容一笑,坦然应对。
这是文学家的气度,也是莫言的父母、祖父母给予他的最宝贵的礼物。
1.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2.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檀香刑》)
3.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狗也要与时俱进,面对现实生活。(《生死疲劳》)
4.恋别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恋自己不要代价,我想怎么爱我自己,就怎么爱我自己。(《蛙》)
5.花朵为什么会有血腥味呢?因为大地浸透了人类的鲜血。(《丰乳肥臀》)
1.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生命中总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2.人世也好,六道也好,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恩恩怨怨。那么最后,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讲,都是一场连梦幻都不是的空的、虚的东西。而人类,就是要在这虚和空里找出意义。(《不被大风吹倒》)
3.在强光照耀下,他感到周身燥热,像着火一样。他急急忙忙地扒掉了自己的破皮袄,热,他又脱掉了棉裤,热,他脱掉破棉鞋,热,摘掉破毡帽,热,他一身赤裸,像刚从母腹中落地一样,热。他伏在雪里,雪片烫着他的皮肤,使他辗转翻滚,热啊,热,他大口吞着雪花,雪花像盛夏炎阳下的砂石一样烫着他的咽喉。热啊!热啊!他从雪里爬起来,一手抓住一根公社大院铁栅栏门上的铁棍,通红的铁棍烫得他手里冒油,他的手粘在铁栅门上,拿不下来了,他最后想叫喊的还是:热啊!热!(《红高粱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