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量”的基础上注重“质”
大家都知道跑量是马拉松的基础,绝大多数跑者都是在完成半马或全马以后才开始尝试越野跑的。所以,跑量也是完成越野跑的基础。只有经过跑量的积累,才能锻炼出能够承受超长距离的肌肉耐力、心肺功能,以及心理准备。
在我看来:要想完成一次半马距离的越野跑,至少需要具备完成路跑半马的能力;要想完成一次全马距离的越野跑,至少需要具备完成路跑全马的能力。再往上等级的越野跑,比如百公里、百英里相对应的跑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超长距离的越野跑训练中,脚下功夫是关键,你必须出去跑,一次又一次地积累,才能为即将面对的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能不能少跑一点侥幸过关?也许可以,但是很可能在某个时候不得不为自己的偷懒买单。
国内著名的超级马拉松高手王晓林,在完赛“巨人之旅”以及江南330公里超长距离耐力跑之后曾说:“越野跑,最基本一个字就是‘跑’,所以跑也是最基础的训练。要完成越野百公里,最基本的要求是——第一,至少能轻松完成全马;第二,每周跑量至少达到100公里。跑量是基础,而且这个基础是打得越久、越扎实,越好。”
但是跑量的积累并不是盲目的猛打猛冲,否则会因为状态难以恢复导致后面的训练效率低下,也让受伤的风险大大增加。跑量的积累与提高,需要遵循“10%原则”,即:每周跑量增幅不超过10%。比如上周累计跑了30公里,那么这周跑量不要超过33公里。
还要注意,“10%原则”的意思不是说每周一定要增加跑量,更不是说每周必须增加10%跑量。而是要小心增加跑量,即使增加,也不要超过10%这个比例。如果在增加跑量后感到不舒服,甚至可能需要减少跑量。
增加跑量的前提是跑步时舒适放松,精力充沛,跑后没有疲劳且无法恢复的感觉,无酸痛等。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考虑增加跑量。和速度一样,跑步时间过长也是一大伤害杀手,很多慢性损伤都是由此引起的。
在跑量已经达到了一定训练量的时候,没必要继续堆上去,这个时候“量”已经不重要了,更要注重的是“质”。跑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如果继续增加,收益只会越来越低。
我们绝大多数业余跑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所以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提高训练效果,争取最大的训练效益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一成不变地“跑跑跑”,身体没有得到新的刺激,进步很慢,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了。只有不停地换花样,比如增加间歇跑、节奏跑、核心训练、平衡训练、柔韧训练等多维度的项目,进行交叉训练,全方位地刺激身体,才会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跑量还体现在对不同的赛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上,比如,在赛事中会出现的各种路面上奔跑,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适应性训练。你的跑量和训练应该围绕着你所备战的赛事进行,这样有的放矢的训练安排就是高质量训练的来源。
另外如果有条件,可以经常进山跑跑,上坡练肌肉和心肺,下坡练身体平衡与反应控制能力。如果没有进山条件的,可以练习跑楼梯,建议搭电梯下楼,只跑一趟上楼,以保护膝盖。这种爬楼的练习也是国内顶尖高手梁晶的训练方法,他称之为“刷楼”。
王晓林在备战“巨人之旅”的时候,非常注重交叉训练,他认为:交叉训练比单一运动训练收获更大。他采用的交叉训练方式除了间歇跑、节奏跑、跑山、刷楼,还有游泳。他经常会在跑后的第二天把游泳作为一种动态休息的方式,甚至后来还参加了铁人三项赛,完赛成绩均在12小时以内。
“以赛代练”也是很多高手会采用的一种训练方式,因为这是一种将数量和质量完美结合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比赛中,你就会不自觉地进入状态,相比日常漫无目的的苦练,更能激发自己,获得超额的训练效益。
二、全面均衡
办赛多年,我接触过大量的跑者,绝大多数跑者会非常注重针对“跑”这部分的训练。根据“水桶理论”,决定你运动能力上限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跑步虽然看上去只是用脚在跑,但人只要跑起来就会动用到全身的肌肉,是整个动态变化的运动链,而不是单纯地只用到某一部分。所以,训练一定要全面均衡,一定要重视“力量训练”和“核心训练”,全面打造自己的运动能力。
有很多跑者看别人月跑量200公里甚至300公里都安然无事,但自己稍微一加量就这里不舒服那里痛,甚至受伤。还有些跑者,虽然跑量也不小,但是始终觉得自己进步缓慢,一跑就感到疲劳,或者腰酸背痛,跑不快也跑不远。这些问题都和身体缺乏全面均衡的训练有关。
想跑得更快更远,不那么容易受伤,那么就需要重视力量和核心的锻炼。如果在跑步后感到下肢膝关节、踝关节、足部不舒服甚至疼痛,或者是上肢、下背部、上背部、颈椎、肩关节的不适,这些都是在提示我们,肌肉和核心力量还不够强大。
如果没有强健的肌肉群——腹部、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的支撑,你就不可能跑出最好的成绩。它们为跑步者在爬坡、最后冲刺、长时间地维持最有效的跑步动作提供了所需要的稳定性、动力和耐力,甚至能避免肌肉和关节的损伤。
跑步是全身性运动,全身的肌肉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腿上的那几块主要肌群。这些肌群对保持动作的稳定性有着关键作用,如果肌肉不够强大,跑步时会出现动作不稳定的问题,而动作变形会引发支撑力不足,使得关键肌肉甚至关节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冲击力,从而导致受伤。因此,一定不能一味地跑,要学会均衡全面地提升自己。
三、学会恢复
一次跑步训练结束以后,我们的身体会悄悄地对很多功能进行保养维护:
(1)肌肉和结缔组织利用胶原蛋白来修复细微损伤;
(2)细胞开始清除堆积的乳酸和其他无用的物质;
(3)各项激素水平进行重置,恢复平衡状态;
(4)对局部炎症进行消炎处理;
(5)肝脏和肌肉把能量重新储存。
这些修复一般会在24小时内完成,有些特殊情况则需要耗费48~72小时左右完成,比如关节的活动范围,一般需要多一点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我们除了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外,每一次训练结束后最好能做一些帮助身体进行快速恢复的相关事宜,这样不仅能加快身体恢复速度,也能在最大程度上达到锻炼和塑形的效果。
一共有四个方面:
(1)跑完冰敷,第二天热敷
在经过一次长距离或者高强度的训练后,可以对紧绷的肌肉部位进行冰敷。冰敷可以迅速收缩血管,抑制炎症和水肿。同时,冰敷可以降低肌肉的酸痛感,有点类似麻醉效果,防止痉挛。
但切记冰敷时不要拿冰块直接放置于患处,因为冰块的温度不是恒定的,如果你的冰箱温度被设定为零下十几度,那么冰块拿出来时的温度就是零下十几度,直接冰敷会冻伤。正确的做法是将冰块和水混合装入塑料袋,做成冰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恒定的零度,是比较理想的冰敷温度。也可以购买内填冷剂的专用冰袋。冰敷的时候如果感到太冷,可以垫一块干净的毛巾在患处。
如果没有受伤或明显的酸痛感,也可以在泡澡时直接用冷水,这样同样可以起到降温消炎的作用。
如果在训练第二天感到肌肉依旧僵硬和紧张,可以采用热敷来缓解,热敷可以加速血流,对肌肉起到放松的作用,行气活血,使得经络通畅,通则不痛。
(2)滚压泡沫轴
早在20世纪50年代,某些圆柱形木质滚筒已作为工具被康复医师使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木质滚筒被重量轻、硬度适中的泡沫材料所取代,用于神经康复、运动康复及骨伤康复。
泡沫轴能增加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深层的筋膜,让肌肉恢复到正常静止状态下的松弛度和长度,并且能够帮助身体将恢复期间深层的胶原蛋白整齐地排列起来。
美国运动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简称ACSM)建议,在运动结束后立即使用泡沫轴进行按摩。由于运动后肌肉会长期处于收缩紧张的状态,如果不对肌肉进行放松舒展,时间久了肌肉筋膜就开始粘连,粘连处甚至还会形成“痛点”,进而让肌肉僵硬没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复训练就会导致肌肉损伤和炎症的产生。
泡沫轴滚压时所产生的压力,会降低肌梭的紧张度,慢慢把打结的筋膜松解揉开。特别是在速度训练、长距离跑步后使用,发硬的双腿马上会变得轻松柔软。
(3)补充优质蛋白质和适量碳水化合物
锻炼结束后的30~60分钟是身体补充燃料的窗口期,肌肉需要蛋白质来进行修复,需要碳水化合物来补充能量。
在锻炼后进行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饮食补充,能让肌肉的糖原储备在24小时内重新加满。如果缺少优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补充,你会发现训练起来更加困难,身体无法恢复完全,并且总是感觉浑身乏力,所以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饮食习惯。
跑步后摄取一些能够产生能量,帮助身体将所摄取的营养转化为能量的营养品,可以帮助身体从疲劳中快速恢复。如支链氨基酸、维生素B族、柠檬酸、维生素C、牛磺酸、辅酶Q10等。
(4)保证睡眠和休息
睡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休息手段,睡眠不好会直接引发更强烈的疲劳感,同时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升高,心跳加快,注意力无法集中。良好的睡眠可以迅速补充体能,可以使静息心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样跑步时状态就会更好,平均心率不会变得过高,对心脏的压力也不会变大。
如果周末要进行长距离跑步,那就更要保证睡眠的时长和质量。作为跑步爱好者,建议每晚至少要保证7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得好,才能跑得好。休息也是跑步训练计划中的一部分,不经过充分的休息是无法完全消除疲劳的,并且很容易导致运动伤害。所以一定要保证睡眠和休息,才能循序渐进地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