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距离
目前,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将越野跑比赛按距离分为垂直千米(Vertical Kilometer,简称VK,即距离小于10公里,但连续爬升必须不低于1000米)、10公里、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50公里、50英里、100公里、100英里、Endruce(190公里以上)9个级别。
但越野跑的山地环境使得我们难以精确测量比赛的距离和海拔变化,ITRA也坦承:“并不存在一种万全之法,能够精确地测量越野路线距离和海拔爬升。”通常负责任的赛事会组成一个3~5人的测线团队,每人使用2只不同品牌型号的卫星导航手表或手持机,在不同天气、气压情况下,多次实际测量赛道(建议5次以上),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得出赛道的近似准确距离。
2.形式
按参赛人数分:个人赛、团队赛;
按补给导航形式分:保障型赛事、半自补给自导航赛事、自补给自导航赛事;
按赛道形式分:直线形赛道赛事、环形赛道赛事、绕圈赛;
按海拔高度分:高海拔赛事与非高海拔赛事;
按时间:分为多日阶段赛与非阶段赛。
3.赛事等级
ITRA对越野跑赛事的分级如下:
(1)距离少于42公里:初级越野跑;
(2)距离在42~69公里之间:中级越野跑;
(3)距离在70~99公里之间:长距离越野跑;
(4)距离大于100公里:极限越野跑。
4.海拔
即所处位置与海平面的高度差,目前我国的海拔零点为青岛黄海海面。对高海拔的定义并无通行标准,有时会将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区定义为高海拔地区。
江南之巅的路线和海拔爬升图
5.累计爬升
指整个运动过程中各段海拔上升路段的海拔上升之和,国内通常以米为单位来计算,是判断一场越野赛难度的重要指标。与距离相似,精确测量累计爬升也并非易事。ITRA认为,在累计爬升和累计下降的数据上,最多可能产生高达30%的误差。
6.累计下降
指累计爬升的相对概念。需要注意的是,累计爬升和累计下降数据并不一定相等,如起点为海拔100米,终点海拔为0米,二者本身存在海拔差,则全程路线最终的累计爬升和累计下降的数据便有区别。
7.海拔爬升图
将起点至终点间的海拔变化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可以直观地了解路线全程的海拔变化。
8.赛道路况
包括但不限于水泥路面、公路、机耕道、土路、山径、林道等,很多比赛会在赛前发布路书,详细描述赛道路况。相较距离与累计海拔,这是一个较容易被参赛选手忽视的信息。距离和累计海拔可以从宏观层面粗略评判一场比赛的难度,而路况则是在微观层面评判某一路段难度的重要标准,如巨石路段,可能爬升和距离都不大,但对体力和时间的消耗反而可能更大。
9.坡度
即斜坡的斜度,用于标记山坡的陡峭程度,通常使用百分比或角度两种计算方式得出。天空跑赛事常对赛道的坡度有要求。
江南百英里168公里组别的赛道路线和海拔爬升图
10.技术路线
用于描述跑动难度较高的路段,此类路段会明显降低跑动速度,增大受伤风险。特点是地形复杂,需要思考落脚点。只要脚踝落地发力方向不固定,上坡、下坡乃至水平路线都可能是技术路线。如:布满碎石的路段、大小不一的岩石路段、下坡时松散易滑动的路面路段、盘根错节的树根路段、湿滑的石板路段、崎岖陡峭的路段、泥泞路段、涉水路段等。
11.速度型赛道
是与技术路线相对应的概念,表示该路线技术难度小、总体爬升相对同等距离赛事偏小、可跑性路段比例高,易于持续跑动。
12.恶劣天气
指非正常、反季节、破坏力强的天气,泛指可能对选手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天气,如风雪、狂风、暴雨、冰雹、雷电、浓雾、冻雨、山洪等。
13.报名资格
根据赛事组别难度,赛事组委会通常会对各组别进行报名限制,选手若要报名需具备满足年龄要求、健康状况良好、能够证明具备完成此组别能力的资格等各方面条件。不同赛事要求不同,通常报名100公里组别需具备曾完赛50公里组别的经历,报名百英里则需具备100公里组别的完赛经历。有的赛事还会对速度进行要求,如需要提供之前赛事的成绩单或提供在其他户外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证明。
14.补给
补给是指对运动导致的身体能量、水分消耗进行有效补充的方式。具体分为比赛补给与自行补给,补给范围主要分为水与能量两类。有的比赛会在赛前详细公布每一个补给站所提供的补给类型:在能量补给食物方面,各赛事通常会提供热食、冷食、水果等;在水补给方面,有的补给站只提供水,有的则提供水与运动饮料。
15.补给站(Supply Point,简称SP)
提供补给、计时、医疗、休息等多项服务功能的赛事服务站点。
16.检查站(Check Point,简称CP)
进行强制装备检查、选手安全状况检查等检查的站点。一般情况下,赛事补给站与检查站设在一起,统称为检查站。在赛事中,通常会根据赛道长度设置数个检查站,一般为每10公里设置一个,会根据搭建与交通便利等具体实际因素适当缩短或延长,如有的赛事检查站之间的距离可能长达20公里。
17.换装点
有的100公里及以上距离比赛,涉及昼夜交替,通常会设置换装点,方便选手更替衣物,保持舒适,减轻负重。换装点通常会设置在比较大的检查站中。
18.强制装备
为了参加某些组别的赛事所必须具备且携带的装备。主要包括通信类、保暖类、防雨类、补给类、急救类、照明类装备等。根据比赛的难度与长度,各不相同。有的比赛会明确要求携带保暖类与防雨类的装备。有的装备会被要求全程强制携带,有的照明类装备则被要求在经过某检查站后必须携带。
19.号码簿
选手在比赛期间的身份标识,凭号码簿享受比赛服务与保障。有的比赛会将海拔变化图印制在号码簿下方,便于选手途中查看。
20.赛事总监
赛事的组织者、策划者、统筹者、决策者,需具备体育、管理、策划、组织等多领域的全面知识,是整场比赛的指挥官。
21.志愿者
他们是比赛的幕后英雄,也是决定一场比赛能否顺利举办的关键。越野跑比赛属于人力密集型活动,从领物、补给,到赛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志愿者的服务与帮助。许多赛事会对志愿者提供日后报名参赛的额外优惠与优先特权。
22.救援队
赛事的安全保障人员,提供山地救援服务,确保选手能够得到及时、快速、有效的救助。
23.收队
确保没有选手因受伤等原因滞留在赛道,至少二人一组,确保所有选手都位于收队身前。
24.关门时间
可理解为赛事的结束时间,一般有赛事结束的总时间与各站点分别关闭的时间。
江南100系列赛的关门时间
25.未完赛(Do not Finish,简称DNF)
因主动退赛、超时成绩无效等因素而未能完赛。
26.取消成绩(Disqualified,简称DQ)
因为违反赛事规定而被取消成绩。
27.路标
用于指示比赛行进方向的标志物,多悬挂在树木等离地有一定高度的位置,一般能够平视可见,夜间路段的路标上会加反光布料。
江南100系列赛的路标
28.卫星定位设备
在100公里及以上距离的比赛中较为常见,组委会会向选手提供卫星定位设备,用于后台追踪选手的实时位置,以应对紧急情况。以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开发的设备居多。
29.Live Trail
由UTMB推动研发,将计时与卫星定位功能合二为一,2004年首次投入使用。最基础的设备为超薄计时芯片,可粘贴在号码簿后。
30.电子轨迹
由电子记录设备生成的包含时间、距离、海拔、经纬度、速度等信息的文件。组委会一般在比赛前均会提供赛事路线的电子轨迹,选手导入导航手表或手机户外导航软件中,即可确保在无法找到赛事路标等指引时不会迷路。
31.离线地图
不需要连接互联网即可使用的地图。越野跑活动多在山区进行,信号覆盖较差,提前下载离线地图可用于在不确定路线时导航使用。
32.LiveTrack实时追踪
用于实时追踪选手所处位置,最开始为组委会用于确保选手安全所采取的技术。随着技术发展,如今已有面向个人的解决方案,与组委会配发的卫星定位设备不同,个人用户如不想额外购买设备,可使用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但需要依靠互联网络,自行进山前,可将LiveTrack链接分享给亲朋,收到链接的人可通过该链接追踪用户的实时位置。手机有信号时便会持续分享用户位置。还有一种解决方案是服务商提前在线路上布设蓝牙设备,用户在该线路上行进时,不需要使用互联网络,只需要打开蓝牙,便可持续更新实时位置,此方案只适用于服务商已布设设备的线路,成本较高,覆盖面较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