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行SSD的测试用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理解测试用例 。测试执行人员应该阅读并理解每个测试用例的目的、测试步骤和预期结果。确保对测试用例的要求和测试环境设置有清晰的认识。在测试正式开始前,应该对测试的内容做好培训,尤其是一些新增测试用例,要加强对其的理解,统一认知,不同的测试人员测试同一个测试用例的测试执行结果应该一致。
2) 准备测试环境 。根据测试用例的需求搭建测试环境,包括安装SSD、配置测试系统等。测试人员需要确保所有必要的测试软件和测试平台都已正确安装并配置,确认测试环境符合预期设置,如操作系统版本、驱动程序和相关软件的配置。新搭建的测试平台在投入正式使用前要完成验证测试。Windows操作系统建议关闭自动更新功能,防止测试过程中软件版本被自动改变。
3) 执行测试用例 。按照测试用例中定义的步骤执行测试。如果已经部署了自动化测试系统,需在自动化系统软件中选择好本次测试需要运行的测试脚本、测试平台、测试时长、循环次数等,然后启动并进行自动化的测试。在测试的进程中监控测试过程,包括测试日志、测试打印、实时状态结果显示等。对于发生异常的测试用例,及时提单给研发,一起分析问题原因。在提单中应该包括详细的错误信息和系统的状态,附上相应的测试日志(包括脚本日志、环境日志、固件日志)。
4) 结果分析与回归测试 。对于已经提单的缺陷问题,保留好出问题的环境,与研发人员一起分析缺陷出现的原因。分析出原因并修改设计后,用新的版本进行回归测试。回归测试主要用于在软件代码、硬件、使用环境或产品需求发生变化后重新执行测试,确认最近的更改或修复没有引入新的问题或错误。回归测试应优先测试之前测出问题的测试用例。回归测试的环境和测试用例需要和发现缺陷时一致,必要时可以先用老版本确认问题能重现,再用新版本确认问题确实被修复了,这样可以排除环境问题导致的误判。
5) 整理和报告结果 。测试全部完成后,汇总测试结果,准备测试报告。在测试报告中需包括测试用例覆盖情况、测试结果、缺陷问题描述及原因分析、问题严重等级、扣分项等。测试报告完成后,组织测试评审会议,对测试报告所呈现出的测试结果进行评审,给出此次测试是否通过的结论。参与测试评审会议的部门包括固件、产品、测试、硬件、介质等部门。在评审测试结果的同时,针对此次测试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比如测试平台问题、脚本问题、进版流程问题等)搜集问题点,测试团队在会后进行改进,不断提升测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