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材料二: 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环节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答题要求:
1.无观点或论述、照搬材料原文的不得分;
2.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3.总字数不得少于400字。
答案: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司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材料一所示,只有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个环节发力。如材料二所示,当前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应当坚持立法先行,健全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遵循。应当推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抓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当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来谋划和推进。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
1.有助于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通过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能够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有助于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难度: 中
考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命题与解题思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系统完整、内在融通的科学命题,主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充分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范围内建设的法治体系。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其中“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通过高质量立法使党和国家事业有法可依,以良法促进善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通过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通过对权力的全方位监督,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通过提供政治、组织、队伍、人才等保障,为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提供重要支撑;“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实现全面依规治党。五个体系各司其职、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任务。
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为考查基点,考查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环节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该题难度适中,逻辑清晰,考生可从容解题作答。
考生应当按照“ 三步四阶法 ”的解题答题方法,把握材料主题,破解题目的逻辑关系,充分全面作答。在解题阶段,遵循“ 认真阅读材料,准确解读内容;完整理解问题,把握逻辑关系;列出结构层次,展开逻辑分析 ”的方式,正确解题,提炼材料要点,挖掘考点。在答题阶段,遵循“ 一阶开题,开宗明义;二阶升级,主题进阶;三阶立意,画龙点睛;四阶收官,补强升华 ”。
具体来说,在解题阶段,考生应当严格遵循“ 三步法 ”,分三步解题。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准确解读内容 。材料一出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其中点出“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指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材料二出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法治建设“存在问题”的依次总结,体现出立法、执法和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短板。
第二步:完整理解问题,把握逻辑关系 。本题的限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中的重要内容,考生应当熟悉其五个方面。本题的问题是“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环节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基本要求”,该问题略微复杂,考生需要仔细剖析其中的逻辑关系。考生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环节展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即在立法、执法和司法领域,法治建设能够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论述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本题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为,基于法治体系的内涵,法治国家建设在立法、执法和司法问题上能够实现哪些价值,以及要实现这些目标应当如何做。
第三步:列出结构层次,展开逻辑分析 。在理顺题目考查的要点之后,考生可以清晰地展现答案的结构层次。考生应当围绕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环节,论述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和要求。需要回答的问题结构和层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的短板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立法、执法和司法领域能够实现什么积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在答题阶段,考生应当严格遵循“ 四阶法 ”,破解问题的内在逻辑,充分展现答案的不同逻辑层次,写出一份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要点丰富的答卷。具体如下。
第一阶:开题,开宗明义 。本阶围绕限定条件展开论述,做好铺垫。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党和国家两个层面,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具体内涵进行论述,并简要强调总目标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意义。
第二阶:升级,主题进阶 。本题的考查要点是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环节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基本要求。考生需要在第二阶中进行升级,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炼出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的重要性,结合这三个环节中出现的短板问题,展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性,完成论述进阶。
第三阶:立意,画龙点睛 。本阶是答题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环节论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考生需要注意的是,立法、执法和司法是需要结合的内容,但本题并非考查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意义,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立法、执法和司法领域所实现的意义,即法治建设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能够产
生哪些积极的作用。
第四阶:收官,补强升华 。本题有两问,第二问涉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这一问可作为补强升华内容进行论述,在建设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基本要求。考生可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从道路方向、工作布局等方面进行宏观作答,对答题内容进行升华总结,完成作答。
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整体部署,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司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考生可结合材料进一步阐述只有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第二部分针对法治体系中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论述,强调法治建设应当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个环节发力。由于存在实践短板,所以法治建设应当坚持立法先行,健全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遵循。应当推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在展现出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环节的法治地位之后,考生应将主题转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出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抓手,因此需要发挥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进行重点作答,从三个方面突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分别落脚在法律规范体系、执法体制和司法管理体制三个主题,具体可以展示下面内容:
1.有助于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通过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能够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有助于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四部分进行总结升华,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进行论述,考生应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