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军事战略家,同时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最后归降于曹操。
早年的贾诩并不出名,只有当时的名士阎忠认为其与众不同,并且称贾诩有张良、陈平一样的智慧,之后,贾诩被察孝廉为郎,只不过之后因病辞官回到了家乡,不料在返乡途中遭遇了反叛的氐人,贾诩便假称自己是段颎的外孙,成功震慑了氐人,以保自己能够全身而退,而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贾诩拥有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而说起贾诩,最出名的就是每次施展的“毒计”,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贾诩所献的计策,往往都大胆并且狠辣,不计后果,因此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毒士”,这千古第一毒士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当时随着董卓进入洛阳从而控制朝廷之后,贾诩选择了投奔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董卓被杀害以后,牛辅也被部下杀害,其心腹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解散队伍返回家乡,但此时的贾诩便给两人献计,称此时应该率部队向西发起进攻,直接拿下长安城,而李傕听取了贾诩的意见之后,最终打败了吕布,攻进了长安,而这一计策间接地害死了三位贤士,分别是王允、蔡邕和崔烈,当时李傕、郭汜攻破长安之后,王允表示坚决不投降,并怒斥李傕,李傕等人瞬间恼羞成怒,将王允及其家族十余人处死,王允作为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臣,本有望辅佐刘协重建朝廷,却因贾诩此计不幸被害,朝廷也失去了最后的支柱,再来说蔡邕,蔡邕曾受董卓的礼遇,但被王允认为是与之同流合污,直接导致蔡邕被处死,虽说蔡邕的死是王允决定的,但根源在于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导致一片混乱,倘若没有贾诩的献计,那么蔡邕也能因此幸免,最后就是崔烈,崔烈一身清廉,对于李傕等人的行为不满,于是反抗叛军,被残忍杀害。
虽然这些人的死和贾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倘若没有贾诩的“毒计”,那么这些人也就不会死,可以说贾诩的“一计”间接害死了三位贤士,贾诩也在李傕、郭汜的手下继续当着谋臣,但随着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互相产生内讧,战争多年,此时的贾诩认为京城不可久留,于是便辞官离开了长安,转头投奔了同乡的段煨,但因段煨本人生性多疑,不得得懂得用人不疑的道理,贾诩随后便离开,又辗转投靠了张绣,在贾诩的计谋下,张绣连着两连续两次打败了曹操,自此也结下了仇恨,随着官渡之战,袁绍趁机派人拉拢张绣,而此时的贾诩却认为袁绍的部队强盛,投靠袁绍的话,张绣是不会得到重用的,但是曹操更加大气一些,不会计较一些恩恩怨怨,也会重用张绣。
于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归降曹操,贾诩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用,这则是贾诩的又一“毒计”表面上在为张绣考虑,实则在为自己铺路,跟着曹操能够站稳脚跟,包括之后离间马超和韩遂,让曹操轻松打赢了一场胜仗,都是贾诩施出的“毒计”,而贾诩的这些“毒计”对三国时期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彻底崩塌与覆灭,从而导致各地的军阀混战,不仅改变了战役的走向,还严重影响了曹魏政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