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早年期间被称为“王佐之才”,是一位非常有谋略的战略家,亦是一位对汉室献于一生的忠臣。
提起荀彧,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可以说,曹操统一北方势力的过程中,荀彧功不可没,起初,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名气不大、势力很小,而此时的荀彧前来主动投奔,并且和曹操称道,人才是能安定天下的唯一关键目标,之后曹操每一次打天下的关键一步,都是荀彧再给其出谋划策,每次关键的一步,都出自于荀彧之手,比如最先的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件,不得不说,这一谋略堪称完美,曹操的势力从地方军阀,瞬间变成了朝廷的掌权人,并且打着“奉天子诏”的名号,名正言顺的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荀彧还帮曹操稳定住了后方势力,之前曹操和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袁绍就曾派人将荀彧收揽其下,而荀彧是一个极其忠诚的人,想都没想便拒绝了,还借此看穿了袁绍的目的,一边帮曹操出谋划策,一边还亲自守着大本营许昌,让曹操能在前线安心打仗,对于曹操和荀彧来说,两人就像合作伙伴一样,有主攻有防守,配合非常默契,当然,这中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而荀彧不仅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臣,还考虑的十分周到,不仅在作战方面做出了详细的攻略,在用人方面也堪称慧眼识人,给曹操推荐了很多的贤兵猛将,比如荀攸、郭嘉等人,这些都是顶级的谋士,在荀彧地拉拢一下,都渐渐的加入了曹操的队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倘若没有荀彧,曹操之后统一北方都是一个未知数,但荀彧之所以对曹操如此忠心,一是知道曹操的能力,而是为了维持住自己的底线,因为从小就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把“忠君”二字时刻牢记于心,因此在荀彧看来,皇帝可以没有能力,但国家不能灭亡,也间接表明刘协必须是皇帝,可以直接代表一个朝代,于是,荀彧便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称曹操可以当权臣,可以替汉朝做事,但是不能自已当皇帝,更不能改朝换代。
这一举措和认知,可以间接的理解为,荀彧在坚决维护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所谓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皇帝只有名分,但没有实权,实权都在议会大臣和内阁大臣手中,而荀彧的思想与之相似,荀彧认为,刘协可以没有实权,但必须是名义上的皇帝,曹操虽然有实权,能够借权行事,但国家必须叫汉朝,在这一方面,荀彧并不反对曹操掌权,也没有表明皇帝必须亲政,因为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刘协根本没有亲政的能力,荀彧所一直坚持,是皇权名分和汉朝的朝代,而对于曹操来说,名和实只能占一样,但荀彧的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君主立宪制是不一样的。君主立宪制是有宪法和议会所保障的,而荀彧则靠的是自己的影响力,出发点是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认为君权神授,并不是制度创新,随着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要自封为“魏公”,此时的荀彧表示坚决不同意,于是曹操便直接与其撕破脸,称如果不依附于自己,那么之后的路也很难走,但荀彧一直没有妥协。
最终,荀彧服毒自尽、赍志以殁,荀彧虽然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臣,但是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中,还是未能权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在两者不断冲突中堙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