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早年出身士族,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辅佐了魏国四代的皇帝的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当年曹丕之所以能当上太子,司马懿的功劳是最大的,不仅帮曹丕拉拢一些士族势力,还稳定了后方的安定,并且在曹丕顺利继位之后,司马懿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阿谀奉承,反而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默默奉献的实干家,对于朝廷的斗争,司马懿从不参与,只是默默干活,做着自己分内的事情,早些年间,曹丕正忙着篡汉、伐吴之时,司马懿就自己守在阵地许昌,管理生产、稳定根基,立志把行政事务打理的周全,而对于曹丕来说,司马懿就像一个家的总管一样,自己在外征战,而司马懿负责把家照顾好,并且时间一长,对司马懿的信任程度就越深,先后授予司马懿尚书令、御史中丞等一些具有实权的职位,但司马懿对此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即使曹丕想给司马懿升官,司马懿也委婉拒绝,称自己资历还不够,以自己不能胜任为由拒绝,对于升官发财、掌握实权,司马懿都一一拒绝,这并不是司马懿的愚蠢,而恰恰是其机智所在。
司马懿明面上默默无闻,实则暗地里已经看完全看穿了曹丕的心思,曹丕对司马懿的依赖程度很深,而司马懿只立功、但不邀功,获取曹丕信任的同时,又能把行政大权抓在自己手里,而对于军权,司马懿从来不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曹丕时期,军权主要在一些宗室,比如曹仁和一些老臣,比如张辽的手中,而司马懿也知道,面临当前的局势,如果肆意抢夺军权,那无疑在葬送自己的生命,于是便专心搞起了内政,这也直接为之后接手军权攒够了政治力量,到了曹叡时期,因为继任年龄小,因此,诸葛亮就想要趁机北伐攻打,而此时的曹魏宗室中,像曹真、曹仁之类的人,不是本事不够,就是离世较早,对于诸葛亮的进攻,没人敢发言,而司马懿就被迫推到最前面,成了抗蜀的总指挥,但从未掌握军权的司马懿对于蜀国的攻击没有一点思路,于是便采取了“拖”的策略,诸葛亮前后进行了五次北伐,而司马懿就进行了五次的拖延战术,不管诸葛亮怎么对此进行激怒与挑衅,司马懿都不为所动,而此次拖延战术并不是不打,而是在等待时机。
结果直接让司马懿料中,面对五次的北伐,诸葛亮无论是从粮食储备还是兵力精力,都面临即将匮乏的地步,直到最后一次,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想要与其打持久战,但司马懿还是死守不战,最后硬是逼得诸葛亮没了耐心,最后累的病死在军营,随着诸葛亮一死,蜀军顿时没了主心骨,只能连夜撤退,北伐也彻底结束,而司马懿这招拖延战术,直接让曹魏的压力彻底解除,但曹叡比曹丕心机更深,既怕宗室夺权,也怕士族发生叛乱,而此时的司马懿也早已了解曹叡心里所想,于是还是坚持解决问题,但从不有争抢皇权的心思,甚至为了获取曹叡的信任,把宗室里对曹叡有威胁的人,全部一一收拾,渐渐地,曹叡对其信任度越来越大,可以说,司马懿在曹丕和曹叡时期都在“苟活”着,但却在背地里为自己扫清了很多的障碍,也为之后夺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