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行业分析类的文章发得多,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方面说明,“了解行业”这个事情是刚需;另一方面说明,大家追求的是“快速”。这也体现了大家大多是临时抱佛脚。
而“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恰恰是很多分析师所擅长的。比如我以前所在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简称“麦肯锡”),采取的是项目制的工作形式。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指派到全新的领域为客户服务。一般来说,我们在新项目上工作的第一周,会进行大量的研究,试图快速摸透项目所针对的行业或领域。过了第一周,我们一般就可以跟行业内的专家流畅地对话,甚至可以说出资深人士才懂的见解。
除了咨询领域,投资领域的分析师也有快速了解行业的需求,特别是过去几年,市场对“硬核”科技领域比较重视,在A股板块快速轮动的行情下,很多券商分析师被要求快速地深入了解某个技术领域,快速写出相关主题的报告。
所以很多人会惊叹:为什么分析师们无所不知?
念大学的时候,“分析师”这个称呼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因为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毕业后大多会进入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他们领着高薪,对外挂着“分析师”的头衔。
分析师所做的,是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整理出有用的事实与数据,并基于它们给出合理的假设,再进一步搜集信息验证或证伪这些假设——这跟科研人员所做的并无二致,只是他们分析的对象换成了宏观经济、行业或企业。所以,分析师的工作也被称为“研究”。
从大学时期进入金融机构实习到毕业后加入管理咨询公司,关于“研究分析”这件事,我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我认识到,在能力层面,它并不是一个门槛特别高的工作。或者说, 只要掌握正确、系统的方法论,大多数人可以得出准确率很高的分析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大部分业内的分析师致力于追求一个“正确、系统的方法论”。
随着项目经验的增加,我也开始沉迷于对不同行业、不同研究主题进行框架性总结。一方面,当年在咨询公司内部,我梳理了不少框架性文档;另一方面,我加入了公司的知识分享委员会,会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在公司内部就某个行业或主题的框架性分析进行分享。
这个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行业或相关主题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作为个体很难掌握所有框架;二是,同一个行业或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专家,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框架,有时候甚至出现流派上的冲突甚至对立。
当然,第二个问题可能并不是“真问题”。我从中学到大学接受的教育,以及从谷歌到麦肯锡的工作经历,都在强调“be inclusive”(包容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也未曾想过解决第二个问题,它充其量只是一个“现象”。
而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是否有一个“全能框架”可以覆盖对所有行业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在离开麦肯锡多年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也就是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
不过,我还是习惯性地做个风险提示:本书所呈现的框架仍然没办法解决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所以它不一定是适合你的完美答案。
本书适合以下人士阅读。
· 基金股票投资者: 想要把握行业基本面与估值的分析方法、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投资者 。
· 金融行业从业者: 目前就职于券商、投资银行、咨询公司,或资产管理、VC(风险投资基金)、PE(私募股权基金)、企业战略投资与商业分析等部门的人,或者以行业研究(简称“行研”)为本职工作的分析师或研究员 。
· 计划从业人士: 打算进入或转行到金融机构从事分析工作,但此前并无行业研究基础的人 。
· 问题解决爱好者: 本书涉及大量研究方法论和工具,对于热衷于解决问题的读者而言,应用它们能提升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
“为什么想掌握行业研究框架?”
这是我学习每个新知识之前,都会先问自己的问题。毕竟只有搞清楚自己的学习动机,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有的放矢,而不会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钻牛角尖。
所以,你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什么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呢?”
我不晓得大家翻开本书的底层理由是什么,不过我学习行业研究的动机特别单纯——就是为了 赚钱 。其他跟赚钱扯不上关系的点,也不是本书的重点。
一般来说,赚钱主要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被动收入,也就是主要通过 投资 来赚钱;要么通过主动收入,也就是通过 工作 来赚钱。
而一旦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研究框架,它在这两种方式上都可以帮到我们。所以我一直觉得掌握行业研究这个技能特别划算。
从 投资 角度来说,行业研究是研究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少证券公司的研究部门就是基于“宏观研究-行业研究-公司研究”这样自上而下的方式设置的。
另外,行业研究也为行业配置的指导性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要知道,过去这些年,结构性行情已经成为常态——2021年全年上证指数上涨4.8%,新能源指数(SH:000941)上涨54.75%;2022年全年上证指数下跌15.12%,煤炭指数(SH:000820)上涨23.55%;2023年全年上证指数下跌3.7%,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板块却逆市暴涨63.41%(数据来源:财联社)。哪个(些)行业会带来收益不言自明。
或许你过去已经从某个行业赚到过大钱,但A股(人民币普通股票)的一般规律是“事不过三”——一个行业很难连续3年上涨。所以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来进行行业研究,持续地去挖掘更赚钱的行业。
另外要强调的是,在如今的A股生态中,机构对股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行业研究可以说是机构惯用的分析手段。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普通投资者面对机构,只有用系统化的投资研究(简称“投研”)理论武装自己,才能预判机构的动向,才有希望凭借资金的灵活性战胜机构,而不是被“割韭菜”。
所以,从 投资 角度,一整套 逻辑自洽、推演严密、结果可观测、体系可修正的研究框架 ,正是本书所要交付的核心内容。
而从 工作 角度来说,行业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前景光明的路径,它本身也是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和创业者的必备技能。
从 择业 的层面来看,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选对行业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从“疯狂内卷”中多赚的加班费。比如我的一位大学校友,本科学的是电子工程,毕业后继续留校读研。他选中了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赛道,跟着教授一起创业。后来公司成功上市了。相反,如果他不幸选中了正处于衰退期、日薄西山的行业,那很可能由于业务规模收缩而面临随时被裁掉的风险。
如果没有受过行业研究的训练,其实是不太容易准确判断行业发展前景的。
我之前在麦肯锡从事管理咨询工作时,曾经访问过大量行业专家。我发现很多资深从业者对自己所在行业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自己待过的公司。甚至有些专家仅了解自己所在部门的工作。而行业研究要做的,就是帮助我们了解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预判行业的潜在成长空间和未来的竞争格局,把握推动行业发展的底层驱动力,从而更好地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对很多 分析类岗位 来说,行业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比如我以前在麦肯锡做战略咨询工作时,每次我服务一个新行业,都会被要求在一两周内快速了解这个行业,至少要了解到可以跟业内专家对话的程度,不然也没有什么资格去给客户提意见。
“大厂”的战略分析部门,在帮企业找方向的时候,同样需要对行业有深刻的洞见。
至于金融领域更不用说了,无论是一级市场的PE和VC,还是二级市场的券商研究所、投资银行、基金公司,对它们来说行业研究都是必修课。
创业 同样离不开扎实的行业研究。
创业者需要掌握三大技能: 找方向、找资金、找人才 。
如果没有通过行业研究分析商业模式,那么你找到的方向可能会很不靠谱,就算有钱、有人也只是浪费时间;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了风口,就算是“猪”也会飞。
如果没有通过行业研究分析潜在的市场规模,那么你选中的细分市场可能连上市的机会都给不了你,自然很难从PE和VC那边拿到钱。反过来,如果掌握了PE/VC的分析思路,你就能讲出一个投资人更爱听的故事。
如果没有通过行业研究找到你的护城河,稳固市场竞争格局,你也很难留住关键人才;反过来,如果你通过分析构建了资源垄断或具有网络效应的护城河,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往你的公司投简历。
总而言之,无论是获得被动收入还是创造主动收入,建立自己的行业研究框架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书并不会把各行各业的分析框架都精讲一遍,因为你这辈子可能不会有机会去接触某些行业,就算你都学会了,也不见得对你有用。
比如我以前在麦肯锡时,曾邀请房地产专家与同事分享行业知识。但是我发现,如果你没有身处房地产项目中,或没有在筹备买房,那么过一两个月,你很快就会把学到的知识给忘了。
所以我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在尝试提炼所有行业的共性, 搭建一个普适的、系统的行业研究框架,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每一个行业 。
相信你之前翻阅了本书目录,本书包括4个部分。
· 行研框架篇: 第1章~第8章。本部分将主要介绍行业研究的基础框架。如果你急于了解前面提到的通用且系统的行业分析框架,你可以优先阅读这一部分 。
· 行研实战篇: 第9章。本部分将演示如何使用前8章介绍的框架深入分析特定行业。第9章选取了近些年比较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实战分析案例。理论学习很必要,实操也很重要 。
· 研究方法篇: 第10章和第11章。本部分将探讨研究的本质,并深度介绍麦肯锡的分析师惯用的问题分析方法,包括如何输入、处理与输出资讯等 。 如果你的研究基础并不牢固,强烈建议你先从本部分开始阅读 。
· 研究工具篇: 第12章和第13章。本部分将分享大量的实操技巧,介绍行业研究的主要资讯来源。同时,也将介绍如何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简称“生成式AI”)进行研究。如果你不知道从哪些地方找数据,或者搜索引擎和生成式AI运用得不够熟练,建议你深度阅读本部分 。
如果以徒步旅行作为类比,行研框架篇相当于某座山的地图,行研实战篇相当于我作为领队带着你爬了一次山,研究方法篇相当于我把爬山的一些小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而研究工具篇则是与你分享我的全套工具。
如果你已经是“爬山老手”,后面两个部分自然用处少了些,因为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技巧、使用习惯和熟悉的工具。而如果你还处于萌新状态,那么先阅读后面两个部分可以帮你事半功倍地完成前两个部分的学习。
我把本书定位为“工具书”,所以后面的行文将尽可能简洁易懂。如果遇到我写得不是特别详细的部分,可以在微信公众号“1日闻”留言提问。
作为工具书,本书有以下几种基础用法。
当开始研究一个新行业时,你可以直接参考本书提供的行研框架,了解都有哪些可以分析的维度来套用模板。这样做,不至于东奔西撞,不知从何下手。
除了行研框架,本书也提供了不少研究常用的资讯源。当你需要某些事实或数据来论证你的观点时,可以先读读本书,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资讯。
这时,本书相当于一张地图,为研究者指明道路。跟着它按图索骥,找到需要的资讯,你自然可以很快地把握所分析行业的关键信息。
本书既适合无甚研究基础的新人,也适合有经验人士系统地梳理自己的分析框架,因此它非常适合作为机构内部的培训材料。
本书包含不少有意思的分析案例。当你后续需要论证某些观点时,这些案例可以成为很好的论据。
此外,本书有配套的 名词卡牌 (见图0-1),包括投资人必懂的50个行业研究概念。这套卡牌可以成为你高效学习行业研究的“道具”,你可以把它当作字典来用。你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1日闻”的对话框中输入“ 卡牌 ”二字,领取卡牌的电子版。
图0-1 本书配套的名词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