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速写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真正学好建筑速写,应先了解建筑速写的本质。
建筑速写有收集素材、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美感的作用。
在还没有照相机的时候,艺术家们都通过速写的形式收集素材,建筑设计师也是如此。但如今已经有了数码照相机,为何还要用速写来收集建筑素材呢?
首先,设计师以速写的方式收集素材时,往往会仔细地观察速写对象,可以准确地记录下自己观察并消化后得到的重点信息。在以速写方式进行记录时,设计师可以画出建筑的整体,也可以只画出细节、结构等局部。在速写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一边画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且可以自由地在手稿上进行备注。这样的行为比拍照收集素材增加了理解、消化、备注的过程,使资料收集者印象更加深刻,在后期整理资料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记录的要点,这是拍照记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其次,无论是规划师、建筑师,还是环艺设计师,他们所进行的都是空间的游戏。在用建筑速写收集素材时,设计师观察的速度放慢,能更加仔细地对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建筑物的空间尺度等进行充分的理解与体会。图1-1所示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保护我国古建筑,不辞辛苦到我国各地搜寻历代古建筑,并实地勘察,用手绘的形式进行建筑结构的记录和收集工作。
图1-1 梁思成、林徽因实地考察并现场记录
图1-1 梁思成、林徽因实地考察并现场记录(续)
在脑电波控制技术成熟之前,人的手和大脑仍是关系最亲密、反应最迅速的“合作伙伴”。有人说,现代软件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画图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但事实是手绘仍然无法被替代,尤其是手绘草图。因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是灵感的碰撞。笔与纸不需要电源与启动时间,可以随拿随用,就算是方便的手机、平板电脑、手绘板也存在启动与反应时间,然而灵感却转瞬即逝。CAD、3ds Max、Photoshop、SketchUp等制图、绘图、建模软件虽然拥有便捷的操作、绚烂的特效,但其具体操作依然无法跟上大脑的思维,不能在第一时间表现出设计的灵感,并有可能打断和妨碍设计思路。因此,这些软件实质上是作为一种进一步完善创意和草图的工具存在的。
图1-2 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的“会跳舞的房子”
你可能也会说:“现在我画得好丑,线也画不直,没有用计算机画得好看”。虽然形状与线条的完美状态似乎可以通过软件快速达成,相较之下,用手绘的方式来表达反而显得非常笨拙吃力,但这样的情况只是暂时的,只需多加练习,手绘在捕捉灵感方面会更具优势。一位成熟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往往都是先通过手绘草图的形式把一堆想法和灵感表现在纸上,如图1-2所示。这些想法可能是碎片式的,但一旦呈现在纸上,设计师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反复推敲,之后再将其在软件中进行验证、细化和效果处理。这就是速写这种看似简单的表现形式至今仍在艺术、设计界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画画不是为了高考、不是为了考研,也不是为了成为设计师、艺术家,只是出于热爱!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表现形式,那是我们心仪的绘画方式,我们热爱并痴迷着。Just do it!
如果带着完成任务的心去画画,那么这些画很容易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