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小说家、诗人。他的小说和诗歌都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包括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他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固有的态度,尤其是对英国农村人地位,比如那些来自他的家乡英格兰西南部的人的社会地位的鄙视态度,都持高度批判的态度。
《无名的裘德》故事梗概大致如下:裘德是一个十一岁的十分上进的小男孩,他跟他的姨妈住在一个叫玛丽格林的乡下村子里。他的姨妈依靠烤面包来维持生计。裘德在村里的学校上学。有一天他听说学校校长理查德先生要去附近的一个大学城进修,准备离开村里的时候,他感到十分伤心。理查德先生要去的那个大学叫克里斯特米斯特大学。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理查德先生要离开村里的事情使得裘德突然产生了一种幻想,他对那个理查德要去的大学城在脑海中进行了一番美化。他每天都情不自禁地爬到一处高坡,远远地望着那座大学城,久而久之,他养成那种天天爬到高坡处观望的习惯。他自己出身卑微,但当他听到那个大学城里回来的人说那个地方不适合像他家这样属于劳工阶层家庭的人打拼居住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这些话听进去。于是他决定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大学者。
他开始刻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但很不幸,教他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老师是一个有点游走江湖的人,而非一个正儿八经的学者,所教非所用。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学得一塌糊涂。于是他下定决心给理查德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希望能从理查德先生那里获得帮助。结果理查德先生给他寄来了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科书。接下来三四年时间内,他一心扑到了学习这两种古典语言上面。同时他还在一个石匠铺里打工赚钱,为他今后的学习深造做准备。
一晃儿,裘德19岁了。他想,是时候去那个大学城了。但显然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村里有一个杀猪的屠夫,他有个女儿叫阿拉贝拉,生得十分漂亮,柔情似水,裘德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结果当然是她不希望他离开自己的身边去上学。她于是找到自己的闺蜜商量对策,闺蜜给她出了一招:奉子成婚。阿拉贝拉听了进去,于是想办法怀上了裘德的孩子。当裘德告诉她说自己要去上学的时候,阿拉贝拉告诉他自己已经怀孕了,必须结婚。裘德面对现实也不得不低头,于是决定接下来一周里就准备婚事,迎娶阿拉贝拉。两人在村子外边儿买了一幢茅屋。但显然裘德并不快乐,彼此相处得十分不融洽,日子还没过几天,夫妻关系就出现了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没有钱。另外阿拉贝拉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怀了孕。有一天他们需要屠宰一头猪,阿拉贝拉想亲自操刀杀猪。裘德不希望看到阿拉贝拉杀猪不成,反让猪四处乱跑的血腥场面。他希望的是一招毙命。两人为这个事情,居然争吵了半天,可见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的程度有多深。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这样的日子真是不好过。有一天,两人又发生了大争执,争吵得不可开交。阿拉贝拉决定跟自己的父母一起远走澳大利亚。裘德终于如释重负。
三年后,裘德准备去大学城一试身手。他的姨妈这时告诉他,他有个表妹叫苏珊,是属于那种天生具备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也生活在大学城,职业是艺术设计。裘德曾经看过他的表妹的照片,人长得确实很漂亮。只不过当时姨妈并不允许他见表妹,因为表妹家跟他家处不来。后来,苏珊发现跟这个表哥还很处得来。再后来两人发现彼此都认识理查德先生。于是两人一起拜访了理查德先生。理查德先生十分爽快,当场答应愿意带苏珊一起工作。后来裘德才发现,原来理查德先生有小心机,他是想与苏珊在一起。眼看着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变成泡影,裘德心有不甘。他给大学里的几个系的系主任写信咨询,但只有一个人给他回了信,可信的内容却是希望他继续当石匠。裘德陷入某种绝望,他开始酗酒。有一天他在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一激动,他用拉丁文高声背诵起《圣经》里的诗句来……
《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的叙述很精彩,这也是哈代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不管你接受与否,当我们回顾那些装点英国文学史的优秀小说家时,哈代总是用他那富有感染力、令人信服和令人愉快的语言风格,受到读者的高度认可与喜爱。他处理语言的方式高度地与众不同,他让它流动,以创造一个神奇的影像,使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
贯穿整部小说并令读者放心不下的一点是,尽管苏珊从头到脚爱着裘德,但她自己却不敢接受这一点,因为她始终害怕那个名叫“上帝”的不确定身份者。哈代努力站在苏珊的立场,让读者相信苏珊反对“婚姻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这一点恰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特点。同时哈代又不反对她对裘德的爱……这些复杂的情节使小说读起来更加紧张、有趣。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像哈代笔下的英雄一样,裘德的命运注定了他最终的死亡。他失去了他的孩子,他失去了名誉,他失去了阴险的妻子阿拉贝拉,这一点对他来说是很好的。当然同时他也失去了他对苏珊的爱。也正是这种爱最终将他推进黑暗的山谷。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何陷入如此境地,他的灵魂在悲哀中游荡。哈代的批评者认为哈代的小说本质上是悲观的,对大多数现成的已有结论持否定态度,这或许是有其道理所在的。读者读罢掩卷思考,不禁对裘德产生一种同情并希望替他忏悔。可能这也正是哈代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