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是维克多·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毕生追求浪漫主义、自由、博爱精神的总结。为创作这部小说,雨果从1862年便开始酝酿故事情节并做了大量的笔记,直到十年后的1872年才提笔疾书,至1874年脱稿出版。作者雨果1802年出生,1885年去世。去世后,法国为其举行国葬,遗体入葬先贤祠。他是法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和政论家,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以及各种散文、文艺评论和政论文章,在法国乃至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小说《九三年》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刻画了这一历史背景下人类的正义感和法律精神。法国大革命,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历时五年的革命运动,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年轻的雨果成长于大革命刚结束不久的年代,深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四处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颇受新共和政体(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青睐和尊敬。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提出了全民教育和人民福利的政治抱负。1851年11月,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失败后流亡国外。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不断地用文学作品跟拿破仑三世的政权进行斗争,直至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才结束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回到法国。
小说以1793年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旺岱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和切入点,通过一支共和国军队与叛军作战的故事,将封建贵族的凶狠残暴、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革命气氛以及共和国军队的英勇善战,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富思想性,也较好地反映了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再现了这个时期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分别是:郭文,一位贵族出身的法兰西共和国将军;郭文的叔父朗德纳克侯爵,一个残暴无比、杀人如麻的叛军首领;西穆尔登,一位农民出身的教士,与郭文情同父子。战火中,一位母亲丢失了自己的三个孩子,而他们正巧不幸落入遭郭文率部围攻的朗德纳克之手。为了逃命,朗德纳克下令纵火焚烧关押着三个孩子的城堡。当这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就在熊熊燃烧的城堡里时,即向朗德纳克发出了求救的呼号。她的呼号唤醒了朗德纳克内心深处的人性,使已经突出重围的他又返回城堡,救出了三个孩子。战斗结束,朗德纳克被俘。郭文被朗德纳克最后关头救孩子于烈火的自我救赎行为所感动,竟然放走了这个战场上的死对头,而把自己关进了土牢。战后的军事法庭上,在对郭文的死刑表决中,深爱郭文如亲子的西穆尔登投出了决定性的一票:判处死刑。判决宣布后,西穆尔登去牢里看他。郭文明知第二天自己就要走上断头台,仍然滔滔不绝地用最甜蜜的微笑与痛苦不堪的西穆尔登谈论着他理想中的祖国、理想中的社会、理想中的人生。然而,就在郭文高贵的头颅落地的同时,西穆尔登,这位对共和国竭尽忠诚的法律卫士,却饮弹自尽了。
……
1827年,年仅25岁的雨果曾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过一篇序。序言中,毕生信奉“人道主义、善良和爱是社会的精神主体”的雨果,极力抨击了古典主义的艺术观,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故事情节的表现要具体化而不要公式化。不仅如此,他还特别阐述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由于其鲜明的立场和观点,这篇堪称“浪漫派文艺宣言”的序,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九三年》令人错愕的结局则为这份宣言提供了一个最后同时也是最好的诠释样本,给人类留下了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