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伦·凯勒小传

海伦·凯勒女士,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喀姆比亚地区。

海伦·凯勒的父母都出身于名门望族,家中有很多土地,但并不富有。海伦·凯勒是家中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健康美丽,很受父母宠爱。一岁时她就喜欢家中花园里的花、墙上浮动的光影,以及鸟的鸣叫。

海伦·凯勒十九个月时,有一天晚上忽然高烧昏迷。医生认为这次发烧是急性胃炎及脑炎,说海伦·凯勒活不成了。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她的烧又忽然退了,父母高兴地把洋娃娃递给海伦·凯勒,她却没有伸手去接。他们对她说话,她也不回答。后来,医生判定她永远不能看也不能听了。

以后的几个星期,家中一片愁云!海伦·凯勒的父母以为她成了废人,完全失去了希望。有一天,海伦·凯勒竟从床上起来了。她想要跑跳,想要游戏,可她只能跌跌撞撞;她想要尖叫,想要大笑,可她不能发出声音。她的情绪变得凝重冷漠,看起来心事重重。

尽管海伦·凯勒不能看也不能听,她还是学着做许多小事。例如,折叠洗好的衣服,为母亲拿东西。事实上,她自己独创了一个虽然有限但有效的交流方式,让其他人知道她的意愿。有时候她会微笑或哧哧地笑,可是心头的叛逆无法控制。

闹情绪、懒散、聪明、不舒服的沉默,这几种情绪笼罩着海伦·凯勒,她的快乐或愤怒都没有正常的出路,只剩下最原始的反应——撒野发狂。海伦·凯勒的父亲没有能力,也不愿意送她到收容残障儿童的教养院去。她越来越任性,不听父母的管教,常常固执自己的做法,就算要拼命也在所不惜。

海伦·凯勒六岁时,父亲带她去看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可医生给的结果是“没有希望”。一般人都说脑炎的后果是痴呆,可是这位医生认为海伦·凯勒可以教育,并劝她的父亲去请教一下发明电话的贝尔博士。贝尔自己也失聪,正在从事帮助失聪人的工作,他对海伦·凯勒的情况非常关切,主动写信到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请他们派位专家老师来。

于是,1887年3月3日,当时只有二十岁的莎莉文小姐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家。莎莉文小姐从小就没有父母,她和弟弟是在狄更生救济院长大的。后来因为眼睛有病,差点儿失明,被送到了柏金斯盲人学校。之后动了一次手术,她又恢复了视力。

但对一个只有二十岁的女孩来说,是否能教导好这样一个有多种残障、性格暴躁的孩子,实在是个问题。莎莉文小姐唯一的指引是“一颗爱心、亲身的失明经验和孩子的坚定信心”。虽然两个人的师生情后来被提升到受世界敬仰的高峰,开始时却是两个坚强意志的针锋相对。

她们彼此都用策略来衡量对方的力量。即使要海伦·凯勒去做最简单的工作,例如梳理一下头发,都会有一场挣扎。老师要管束她,海伦·凯勒要反抗。莎莉文小姐下决心要教会海伦·凯勒两件事——爱和服从。

经过无数次小小的风波以后,莎莉文小姐要求让她把海伦·凯勒带走,因为她知道在海伦·凯勒的父母面前无法管教她。海伦·凯勒的父母勉强同意。从那以后,情势发生了变化。几个月后,海伦·凯勒已经学会了服从的第一课。

莎莉文小姐送给海伦·凯勒一个洋娃娃,想不到它成了海伦·凯勒启蒙的重要物品。那一天莎莉文小姐在海伦·凯勒的另一只手里,用手语拼下了d—o—l—l(洋娃娃)四个英文字母。还有一次,老师把海伦·凯勒的手放在水管口下,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写下了“水”这个单词,她像开窍一般,一下子明白了语言的奥秘。这个鲜活的单词唤醒了海伦·凯勒的心灵,这是对她最有影响力的一刻。

从此以后,海伦·凯勒仿佛从黑暗的小屋里走了出来,变成一个健康的小生物。她心头火热,求知欲旺盛,脑海里装满了东西,有一股力量逼着不让她停下来。海伦·凯勒觉得世界突然变得好大,大得可怕;还很美,她要快点儿跟上时代。

莎莉文老师曾在她手中用字母拼出了一句话:“世界上最好最美的东西,无法看到或摸到,只有在心中感受到!”这句话一直留在海伦·凯勒的心中,使她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生气。

莎莉文老师把传到海伦·凯勒手里的信息,看作对正常孩子的耳朵说话,并且一直保持耐心和坚忍,孜孜不倦地教着。后来,海伦·凯勒也去了柏金斯盲人学校,学会了英文字母和盲人点字。她能读,能用手语和点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情况持续三年之久,效果非常显著。

九岁时,她写信给美国诗人惠蒂埃,信中说:

生活在我们这样美丽的世界真是非常快乐。我不能用眼睛看这些可爱的东西,可是我的心灵能看到这一切,所以我整天都很快乐。

海伦·凯勒十岁时想学说话。莎莉文老师就带她到一所聋哑学校求教。她只上了几堂课,就能断断续续地发声。学校的老师确定可以教她说话,只是她的声调很低,有时旁人很难听懂。可是跟她很熟的人,她能从容交谈。这时柏金斯盲人学校发表了三篇《海伦·凯勒学习进展报告》,引起新闻界的讨论,使她成了全国名人。因为新闻中提到了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动人的故事,引起了一群杰出人士和热心朋友的关怀。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在白宫接见她们。她跟美国大法官霍姆斯通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到盲人学院去看她。美国科学家贝尔更是陪她去“看”尼亚加拉大瀑布。以后每逢经济情况不好时,他们都很出力,对海伦·凯勒的帮助很大。

1894年10月,海伦·凯勒进入了纽约莱特·赫玛森聋哑学校。学校尽量培养她发音,在那里,她也学数学、自然地理,甚至法文和德文。因为她聪明、善辩又活泼,使许多名人包括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小说家霍伟尔斯、威尔逊总统、文学家范代克、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着迷。马克·吐温一握她手便知道彼此将是生死之交,直到马克·吐温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一直是好友。罗德兹和罗杰斯则资助她读书。

从八岁起,海伦·凯勒就决心要上大学。现在她想要研究数学、科学以及本国政治。面对美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她已经把他们的知识都吸收干净了。她的目标是拉德克利夫学院,为了事先准备,所以她先进入波士顿剑桥青年女子学校,这是第一次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交往。她在那里学习历史、文学、天文、物理,读了两年以后休学在家补习。

拉德克利夫学院起初并不欢迎她,但海伦·凯勒通过考试,终于在1900年正式入学,并被选为大一新生同学会副会长,跟许多同班同学结为好友。她在大学念书碰到了许多困难。因为她无法读教科书,也无法听教授讲课。一切教材都要变成点字本,或者翻译到她手里才行。上课时,莎莉文老师就坐在她旁边,一句句翻译到她手里去。她读点字书往往读到手指流血才停下来。她兴奋又坚决地要克服阅读上的困难。因为她读书不需要灯光,所以大家静睡以后,她整夜不睡,天亮以后照样去上课。

莎莉文老师也非常辛劳,因为没有点字本的教科书、参考资料,教授的讲课都需要莎莉文老师的帮助。有几位教授感到她的头脑很好,教育家考布兰甚至激励海伦·凯勒写自传,她马上就行动起来,用来换取自己的大学教育费用,因为她不愿意依靠任何人。

1904年6月,她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并获得优等的荣誉。学院还特别推崇她在英国文学方面的优秀成绩。在大学里她并没有引起轰动,但是世人都很注意她。因为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失聪、失明、失语却获得大学学位的学生,而且在一片反对声中她还获得优等的荣誉。从那一天开始,世人对残障者的看法改变了。海伦·凯勒的意志、坚强、奋斗、勇气,鼓舞了无数个不幸的残障者。

接下来,海伦·凯勒需要考虑如何生活。她能做些什么呢?她先用历年来写稿的收入,在离波士顿不远处买了一处农庄,和莎莉文老师同住。她们原来也想做一点儿农场工作以维持生活,但因为不在行,所以没有成功。后来她聘请了哈佛大学毕业的文学评论家约翰·梅西,帮她整理原来在《妇女家庭》杂志上连载的自传,在1903年以The Story of My Life的书名出版。这是一部记载她“早年争取与知识世界沟通以及她自己的心灵发展”的奋斗史。出版后社会大众争相购读,同年接着又出版了一本文集《乐观》,1908年出版了《我生活的世界》。后面这两本书大部分也都是自传性的。1910年出版了《石墙之歌》,那是一本无韵的诗集。

除了写作外,海伦·凯勒决心从事盲人教育。她十一岁时,便利用当时世人对她的惊讶,为盲人教育募捐。在大学四年级那年,她发起成立了马萨诸塞州盲人福利会。海伦·凯勒第一个在《妇女家庭》杂志和《凯塞斯城星报》公开讨论新生儿眼盲的问题。那时候,医学界已经知道新生儿眼盲是由一种叫作初生儿眼炎疾病引起的,可是当时社会禁止公开讨论,是海伦·凯勒打破这一禁忌的。

1910年,海伦·凯勒跟哈特教授学习说话。1922年2月,她的发声大有进步,所以她同意公开演说。她先在华盛顿演说。她身受聋、哑、盲三种残障,亲自经历残障者的痛苦,所以她要站出来为残障者说话,争取残障者的福利。那一年她被美国联合国际通讯社聘为记者,在威尔逊就职典礼上致辞,还应邀在其他场合讲话。

1913年,莎莉文老师动了一次手术,身体非常虚弱,遭到丈夫的遗弃,这使她非常伤心。师生两人的生活很难维持,海伦·凯勒不得已向老友钢铁大王卡内基求助,收到了一张支票,是一笔固定的年金。1914年,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陪伴下,开始第一次美洲巡回演讲旅行。这一年10月,她又聘请从苏格兰来的汤姆斯小姐为秘书。

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任总统老罗斯福竭力主张美国参战,海伦·凯勒和她的老师则强烈反战。1916年,两人结伴到美国各地进行反战演讲,可惜没有成功。回到家里后不久,莎莉文老师因长年劳累,再度病倒,医生劝她应迁地养病。她们喜欢的女仆也离去了。这许多烦恼使海伦·凯勒第一次感到人生乏味,幸而后来母亲来跟她同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心惶恐不安。好莱坞电影业这时还在摸索阶段,为了鼓舞士气,他们决定要把当时已经是响当当人物的海伦·凯勒少年时代的奋斗史,也是她的第一部自传——《我的生活》搬上银幕,而且要她现身说法,亲自演出。海伦·凯勒决定接受这个建议,因为这样可以为老师筹一点儿钱,以报师恩。影片于1919年拍摄完成,片名改为《释放》,意思是海伦·凯勒从三重残障交织成的封闭世界被释放出来。可惜影片不够卖座,电影公司亏了本,不过海伦·凯勒很喜欢在好莱坞的那段多彩多姿的生活。

卡内基给海伦·凯勒的年金,根据规定,给到海伦·凯勒去世为止。她很怕万一她死在莎莉文老师之前,那么老师的生活便很凄凉。所以从1920年起,莎莉文老师身体康复以后,她们两个开始了走码头卖艺的工作,为日后的经济收入打下基础。直到1924年春天海伦·凯勒的母亲逝世才结束。

海伦·凯勒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从事写作。除了写回忆录以外,海伦·凯勒自从1929年加入盲人协会以后,需要到全国各地募捐。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两人走遍了全国。只要对盲人有一点儿帮助,她们都愿意出力,她们出入办公大楼,找有钱人帮助。她要劝募海伦·凯勒盲人基金二百万美元。因为她这一方面的努力,1932年获得《图画评论》成就奖五千美元。她也都转赠给救济失明和失聪者的团体。

1936年10月20日,莎莉文老师因积劳成疾,在苏格兰逝世。这对海伦·凯勒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但是她决心要继续工作下去。

这时候,海伦·凯勒已经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她常常应邀在各种集会及立法议会上讲话,还要发表文字、募捐资金,到欧洲去为盲人工作访问咨询。她要在每年3月3日(老师第一天到她家的周年纪念)回顾以往时,总有一点儿成就,使她无负于老师对她的信心。1937年时,美国有三十个州成立了盲人机构。二百万美元的海伦·凯勒盲人基金也筹募到半数。为了达成二百万美元的目标,她四处演讲。

1904年海伦·凯勒写成《让我们保持信心》一书。她自己现身说法,说明“一个人征服失望与暴虐的最大能耐”。她的空暇都用来答复亲友和穷人、病人写来的无数的信。她又担任了美国盲人基金会国内国际业务顾问。此外,她要提供意见和改善残障者福利。她又担任康涅狄格州防护委员会小组委员,帮助教导盲人如何防止空袭危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海伦·凯勒立刻赴欧洲各国访问,调查大战后盲人的生活。当时百废待兴,世界普遍不景气,一般人的生活也很困苦,更不用问盲人福利。她发现有许多军人在战争中受伤失明,亟待援助。她马上呼吁,发动救济工作。

海伦·凯勒于1947年再赴欧洲,1948年赴亚洲,1951年去往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非洲,1955年又到亚洲,演讲并募捐。这时海伦·凯勒已75岁,但是站在台上仍充满活力,用不灵活的语言,为盲人及其他残障者谋福利。

1959年,联合国举行盛大隆重的国际性庆祝大会,表彰海伦·凯勒对人类的贡献,各国与会代表一致赞扬她无私的爱心,向她深致谢意,这是一项极高荣誉。更使她高兴的是为了纪念她第二年的八十岁生日,组成“海伦·凯勒八十诞辰纪念财团”,救助欠发达国家盲人,并另行募集一百二十五万美元,成立“海伦·凯勒国际奖”,此后每年颁奖给世界各国对盲哑教育有功的个人或团体。196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八十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主办盛大的庆祝仪式。纽约市长决定把每年这一天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使千秋万代永远纪念她的丰功伟业。

八十岁的海伦·凯勒,每天早晨起床,到庭园中散一会儿步,便收拾自己的卧室。吃过早餐,她就到书房工作,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她自己会打字,每月还到纽约盲人协会去一次。亲友都劝她可以退休了,可是她摇摇头说:“不!我必须继续工作,至死方休,这也是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期望!”

1965年,八十五岁的她健康情形开始衰败,八十五岁生日是在家中与亲友共度的。以后她在床上躺了两年,于1968年6月1日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她的医生说离世时她的脸上仍带着微笑!

海伦·凯勒一生都充满活力。海伦·凯勒是一个有智慧、有个性、有理想、有幽默感的女性。小时候她喜欢骑马、骑脚踏车、坐船。从马上从脚踏车上掉下来擦伤皮肤,她从不肯认输,仍要再骑。成人后她喜欢在庭园中跟她的狗玩,还喜欢园艺。音乐在她休闲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她能从地板、家具以及歌者喉头的震颤,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和精神。

海伦·凯勒只要跟任何人同坐短短几小时,她就能把魅力投到别人身上。她的双眼并不像一般盲人那样停滞,反而很生动很美。她对着你看的时候仿佛能一直看透你的心灵。你不可能想象她是聋哑,因为她似乎在聆听你说话。没有人会阻止她说话,因为她的英文造诣很深,很少人有她这样的程度。一般盲人的触觉不如她强。她的嗅觉也很灵,香水、香粉、生火、油漆,许多生物、非生物,她都能辨别,可以称为是闻香专家。

她在谈话和辩论时,能散发出一千种表情。她也能静静地谈一些平凡的事物,例如她园中的花,她对空气和太阳的感觉。她在说明事物时很有色彩感。她会说:“灰色是柔软的围巾。”“蓝色是天空中的一抹。”“红色是温暖、英雄和友情。”我们看到海伦·凯勒充满人生的欢乐,然而她不可避免地也会有消沉、郁郁寡欢的时刻,她曾遭受羞辱、孤单、恐惧,不知如何消解。可是她替自己的低沉设定一个界限,不允许冲破这界限。她拥有的是高于一切的意志,她知道如何把和顺、温柔与力量糅合在一起。她身材很高,身体一直很健康。她温暖而热诚的握手,到处赢得了诚挚的友情。

有人说她:“高雅、热情、有独特的学术成就,又有逼人的个性魅力。”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则说:“世界上有两个有趣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便是海伦·凯勒。”不过也许最好的还是由她自己用很诗意又很有哲理的话来替自己描摹的自画像:

我一生过得很快乐。我有许多极好的朋友,也有许多有趣的工作要做。我很少想到自己所受的种种限制,这些限制也未使我悲伤。也许因为我随时都有一些向往和憧憬,一种心灵上的感触,不过很朦胧。仿佛微风吹拂花丛,风已过去,但花很满足。 qyBnH80oWNdXl3oKpEjdOw7VRLlm8W3rRQzw0xTCRLvrr+RNE/bfdWfre/Go7p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