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和让·勒朗·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于1751年至1772年间共同主编的著名的法语《百科全书》将“邸报”(gazette)一词定义为“公共事务的报告”。该词条解释说,这个概念诞生在威尼斯,是从十七世纪初才开始使用。伏尔泰是首创此词,他补充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记载,根据朝廷的命令,帝国的邸报每天都在那里印行。” [1] 虽然伏尔泰不知道其实早在宋代邸报就已经在中国境内流通了,但他承认,这种公共事务的具体记录存在于中国,并且时间要比欧洲早得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伏尔泰选定了一个欧洲术语,从此,“gazette”一词被欧洲语言用来翻译各种这类的中国刊物——而在这些中国报刊中,邸报(officials’ liaison gazette)和京报(capital gazette)是最常见的。这种公开的中文邸报以各种刊印和手抄的形式发行、流通、销售。近年来,它们在中国和西方都引起了新的学术兴趣。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十九世纪(晚期)的“京报”(“京报”这个宽泛的说法正是源于此),而且对这个主题的研究通常被置于新闻报刊史的背景之下。相较于十九世纪文献的相对丰富(不仅有描述介绍、多种版本,甚至还有对一手资料的翻译),关于更早期的邸报,我们已有的信息却非常匮乏。现存的1800年以前的原本数量非常有限,而那些保存完好的——尤其是雍正时期(1723—1735年在位)的“题奏全录”,以及乾隆后期(1736—1795年在位)的“题奏事件”,却几乎没有人研究过。特别是对于宋代、明代和清代前期,研究者们不得不依赖其他资料,如私人笔记、书信和诗歌中提及邸报的片段。由于史料的匮乏,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将十九世纪邸报的特点投射到清代中前期(十七、十八世纪),而不是专门研究后者本身。
关于1800年以前的邸报还有另一些资料,它们是主要由清代中前期居住在中国的传教士用欧洲语言写成的文本,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受到关注。这些资料是写于中国、再寄往欧洲的手稿(私人书信、报告、翻译,等等),十八世纪时它们得以在欧洲出版,甚至被收入有关中国文化的大量文集当中。它们包括经过翻译的(摘录的)邸报,约占现存中国邸报总量的一半。尽管这些资料受到时代和传教士自己的兴趣的影响,但它们对我们了解邸报有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它们揭示了中国邸报(尤其是题奏事件)的早期存在状态、形式、结构、内容和用途,它们提供的信息可能很难在当时的中文史料里面找到;另一方面,它们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欧洲人是如何在中国境内阅读邸报的,以及作为全球代理人的他们又是如何向欧洲讲述中国的。因此,他们把中国邸报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且相当活跃的全球信息网当中的一环。
通过提供来自外围的观点,并且从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邸报这个主题,本书意在成为这些文本档案的一份阅读指南。它是一部史料概览,将尽可能充分地介绍和分析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档案资料和文稿,同时为其他研究者做更详尽的讨论留下足够的空间。为此,本书在结尾处加入了篇幅较长的史料指南来梳理用欧洲语言写成的一手资料,并且标注与之匹配的中国资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