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始于一次偶然,当时我在查找十八世纪的欧洲文献中有关中国邸报的信息。寻找这些资料本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研究项目,那个项目的主题是书籍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国和欧洲之间巡回流转的跨文化交流。最初我以为没有多少关于邸报的资料可供参考。我本预计只花几天时间做一些查询,或者最多一两个星期。然而,由于意外发现了大量的资料,我花了超过三年的时间持续研究这个问题。
在这整个期间,我极大地受益于许多同事的帮助、支持和友谊。我要对那些为本书的研究慷慨提供补充材料的同事表示感谢,他们是陈拓、高华士(Noël Golvers)、梅欧金(Eugenio Menegon)、新居洋子(Nii Yōko)、胡白石(Pierre-Emmanuel Roux)、华贝妮(Benedicte Vaerman),以及鲁汶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部和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的同事。我特别感谢杜鼎克(Ad Dudink)分享了他在传信部历史档案馆(Archivio Storico “de Propaganda Fide”)整理的中国资料,感谢何义壮(Martin Heijdra)向我提及题奏事件并分享他在这方面的资料。我很感谢那些仔细阅读过本书的较早版本并提供改进建议的同仁,他们是魏希德(Hilde De Weerdt)、Marie-An Knops、陶薇雅(Silvia Toro)、Katlijne Van der Stighelen、杨虹帆,以及本书初稿和已刊文章的匿名审稿人。我要特别感谢杨灵艳(Valentina Yang),她对本书第二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了宝贵意见。我还要向何茉娜(Moira De Graef)致以特别的谢意,她对整个书稿的不同版本做过仔细修改,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建议,这些反馈大大提升了本书的质量。还要特别感谢戴卡琳(Carine Defoort),她不仅阅读和评论本书的研究,而且再次大大地鼓励我将其出版成书。我要对鲁汶大学中国研究系的所有同事表达深深的谢意,他们为我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学术和工作环境,使我的研究得以取得进步。还要感谢祝平一、吕妙芬和王鸿泰在“中研院”(台北)组织有关这个主题的研讨会并给予积极的建议,也要感谢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组织的研讨会,与会学者对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反馈。我特别要感谢葛兆光和丁晨楠的鼓励和宝贵建议,也由此使得本书第二章有一个修订版本发表在《复旦学报》上。我要感谢《通报》( T’oung Pao )编辑们预印了本书第三章的一个较早的版本,内容是关于乾隆时期的邸报,感谢博睿(Brill)的Patricia Radder高效促成了本书英文版的整个出版过程。在本书的定稿寄给编辑之前,我很幸运地得到墨安屴(Emily Mokros)研究清代京报的新书。因为我的关注点仅仅集中在清中前期的中国邸报之于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墨安屴的著作可以为本书的研究主题提供更广泛的背景。本书英文副标题的灵感来自已故的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Wagner)于2007年编辑的学术文集,他的学术研究激励了许多年轻学者。我也要感谢弗兰德研究基金会(FWO-Vlaanderen)和鲁汶大学的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Onderzoeksraad)对这项研究的支持。
我希望读者会像我在过去几年中一样喜欢“阅读邸报”。或许他们也会同样惊讶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他们甚至会憧憬那个时代,那时的欧洲学者和知识分子愿意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文化学习。现代的学者们也许仍会听取他们十八世纪的前人留下的建议,这条建议既充满热情,又颇有远见:
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中国本身——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认识这个民族(Nation)的非凡天赋和习俗文化时才不至于犯错。 [1]
值此中文译本出版之际,我想对本书的书名作一点简短的思考。“全球史”这个话题在当下的中国史学界颇为流行。就个人而言,“全球”是一个用来讨论当今世界的分析性术语,我对于将这个概念投射到十七、十八世纪的做法持保留意见。然而,我却惊讶地发现,当时的欧洲已经对中国产生了很多了解,而促成这种了解的正是由于中国邸报的翻译才得以实现的信息流通。尽管这些信息总体上还是很有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真正对中国感兴趣的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看,清帝国的新闻很早就进入了全球的公共视域。这本书现在被翻译成中文,我希望它能帮到更多以中欧早期的知识流通为研究对象的关联史的研究。
我要向周振鹤教授(复旦大学)表达真挚的谢意,感谢他的鼓励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我也在此致谢倪文君的编辑以及陈妍蓉博士为本书做的翻译。非常感谢两位的工作。
[1] Description ... de la Chine (1735),vol.2,p.258;亦见 Hau Kiou Choaan (1761)扉页的引语。
图1 伏尔泰在“Gazette”这个词条的解释开头部分提到了中国的邸报
Voltaire, Encyclopédie ,vol.VII(1757),p.534
(© KU Leuven Libraries Special Collections Tabularium MVF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