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康熙时期(1662—1722)

康熙是中华帝国晚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正是在康熙年间第一次涌现出一批提及中国邸报的欧洲资料,但它们的数量仍然有限,而且散落各处。此外,它们的成文时间主要集中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即康熙皇帝即位的最初几年。鉴于当时中国的传教情况,可以说这些资料源自一种特殊的背景。在顺利过渡到清代之后的最初那些年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相当艰难。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1592—1666)于1645年成为钦天监监正之时,天主教的前景已经大为改观。在这个职位上的汤若望得到了顺治皇帝(1644—1661年在位)的青睐。然而,由于缺乏与满人贵族的必要联系,他在鳌拜摄政期间(1661—1669年)失去了保护。1657年,汤若望第一次受到指控,当时的钦天监回回科秋官正诬告他天算有误。接下来从1660年开始,杨光先(1597—1669)以儒家正统的名义抨击汤若望。1664年,杨光先终于将参劾汤若望的案子上奏到礼部,谴责他故意为荣亲王的葬礼选择了不吉利的日期。传教士不敌,汤若望及他的同伴、合作者们获刑。这起被称作“历案”(或“历狱”)的事件之后,只有四名耶稣会士——汤若望、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利类思(Lodovico Buglio,1607—1682)、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ães,1610—1677)——获准留在北京,其他传教士则被流放广州,1665年至1671年期间他们就留在广州。 [1] 不过,北京和广州的传教士仍然保持彼此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向欧洲寄送书信和报告,其中一些已经出版。除了北京的南怀仁之外,这些发表论说的作者有: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2—1693)、聂仲迁(Adrien Grelon,1618—1696)、殷铎泽(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恩理格(Christian Wolfgang Herdtrich,1625—1684),以及鲁日满(François de Rougemont,1624—1676),他们都是1665年至1671年期间被流放广州的;还有方济各(Francesco Saverio Filippucci,1632—1692),之后的几年里他都留居广州。

这些传教士在他们的书信和报告中提到邸报时通常描述说,它出自皇宫、在北京印刷,然后分发到全国各地。 [2] 正是由于邸报的广泛流通,流放广州的耶稣会士才能够了解到北京和其他地方的事情——即使是在他们与留在北京的其他传教士通信很少的日子,也无妨。这种内部沟通方式的存在和传教士使用邸报的事实,不仅体现在他们于书信中说起的只言片语,也体现在他们报告给欧洲的消息当中,比如,他们报告了有关郯城大地震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迹象表明,传教士与邸报的出版商之间有联系。 /fuNFVJPLaIIMuvfiMWofwelvvFwZ1mzslNwRvtNO423UmajfiVrC7S7VeHMu31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