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怀着热切的期盼来读李晶博士的这本书的。书稿是李晶在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我在审读其结项成果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曾给予很高评价。如今,再读这本书,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全书精雕细琢,从征引文献到分析解读,从史实梳理到行文表述,都非常考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可谓一部上乘之作。
选取纽约进行研究,可以有无数个理由。纽约自19世纪中叶以来成为美国的首位城市,其后一直保持这个地位,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举足轻重的分量。纽约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是美国各种改革的试验场。总结其经验教训,显然是一般城市难以替代的。
一部纽约史,千姿百态,万方杂陈,研究视角自然五花八门。就其公共卫生而言,涉及面也很广。不过,有关公共卫生的研究,多出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少量历史学论著,也往往沿袭医学史或科技史研究的套路,在技术层面做文章,甚至简单化地把彼时的举措与今天相类比,寻求所谓的借鉴。李晶的这本书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城市化的宏观进程入手,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坐标上还原历史,深层次地考察问题的根源和改革的动因,全方位解读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条分缕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判断。当然,他也充分借鉴和吸收了预防医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比较圆满地阐释了纽约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应对日益恶化的公共健康问题。
从形式上看,本书的章节编排表述平实,可谓中规中矩,但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采取了历史分期与专题阐释相结合的宏观架构和书写体例,即首先铺展当时的历史情境,从城市化迅速发展伴生的新问题入手,发现公共卫生上升为人人关心的问题,改革与调适势在必行。纽约旋即成为改革的舞台,突破联邦体制和地方自治的羁绊,拉开遍及全美的进步运动的序幕。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一时期公共卫生观念的演进——瘴气致病论和细菌致病论,将这场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从环境卫生治理到疫病防治,认识渐次提升。这样的体例,既能完整系统全面地勾勒纽约市公共卫生构建的整体脉络和趋势,又能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和阐释。
本书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1866年。其时,美国内战结束不久,纽约经济发展率先进入快车道,公共卫生制度化提上日程,大都市卫生局应运而生,这也标志着整个美国构建城市公共卫生行政体制的肇始。同年通过的大都市卫生法是美国城市公共卫生立法的典范。此后,纽约一路领先:设立食品监督科,打击食品掺假现象;创办全美首个细菌诊断实验室,对传染病展开科学诊断;免费向穷人提供白喉抗毒素和天花疫苗接种;1896年还破天荒地颁布了垃圾分类条例。民众在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公共卫生意识有所增强,并与地方政府形成良性互动。青年街道清洁联盟等市民组织,也助推了纽约城市街道卫生改革。公共卫生管理逐渐走上专业化、行政化的道路。到1920年前后,纽约市建成了相对成熟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初步具备了破解健康困局的能力。这段历史显然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具体论述中,本书并非刻板的历史铺陈,而是运用立体化的叙事模式描摹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面相,生动地还原历史。人们的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经济状况,地方政府,市民团体和医护人员,均有所涉猎。有些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纽约市公共卫生委员、享有现代城市垃圾管理之父美誉的乔治·韦林为了提升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于1896年组织了2000人参加的纽约市街道清洁员大游行。其时,游行队伍身着统一的洁白制服,列队整齐,携带扫帚或手推垃圾车,沿着第五大道浩浩荡荡行进,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再如,在谈到地方政府选举和公共卫生的关系时,引用了当时知名记者雅各布·A.里斯的言论:“当你需要选票的时候,你总不能让选民还生活在猪圈里。”此外,改革者在美国最早借助数据工具开展城市健康调查,数据等同于事实真相,无形中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书中这样总结:“如果说19世纪后期的社会改革与以往改革有何不同的话,那么专家、科学、数据无疑是整个进步时代的主题。”
文如其人。熟悉李晶的都知道,他是一个锐意进取、追求完美的人。李晶读硕士时的研究方向是中东史,考取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后转向美国史研究,并很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后来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又是自己主动地选择了当时刚刚起步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研究方向,知难而进。从这两个选择足以看出他的勇气和学术追求。随后,他在这个领域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为本书的完成做了大量积累和先期准备,至今恰好十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此书问世,实乃水到渠成。
去年,李晶又申请到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大都市区地方政府构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研究。相信他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相关问题研究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此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公共卫生问题推向学术研究的前沿,并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在这种情况下,本书的问世和后续的深入研究,更彰显其独特的价值。
2025年元旦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