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双城之间的李维

李维全名提图斯·李维乌斯(Titus Livius),我们仅知晓他的名字和氏族名,对他的第三个名字,即家族名(cognomen)一无所知。我们从圣哲罗姆(St. Jerome) [1] 的记载中推断,李维生于公元前59年,即共和国后期的罗马内战时代,是向帝国转型的重要时期,他卒于公元17年,即罗马皇帝提比略继位的第三年。 [2]

李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波河北岸山南高卢地区的帕塔维乌姆[Patavium,今意大利东北部的帕多瓦(Padua)]。 李维的家乡帕塔维乌姆以盛产羊毛驰名远近,富甲一方,是意大利略逊于罗马的富庶之地。帕塔维乌姆民风淳朴,古时的道德操守多有留存,与当时世风日下的罗马相比,帕塔维乌姆已然是古代美德的汇聚之地,传统的道德观念从该城的政治立场及亲元老院的态度上反映出来。公元前43年,元老院宣布安东尼为公敌,该城拒绝安东尼的副将来访,在腓力比战役后甚至受到站在安东尼一方的阿西尼乌斯·波利奥(Asinius Pollio)的严厉报复,遭到征收严苛税收的严重制裁。李维早年的生活背景为其道德观和政治观打下了鲜明的烙印,他极力颂扬共和国伟大人物所奉行的道德规范,流露出传统的道德观和共和观,折射出家乡的传统政治文化氛围给他带来的影响。

我们对李维的家庭背景所知甚少,和多数古代历史学家类似,他没有留下家庭出身和个人生活的只言片语。在帕多瓦发现的铭文中有获释奴李维乌斯的字样,还有一篇墓志铭是纪念提图斯·李维乌斯和妻子卡西亚(Cassia)及两个儿子的,经推测是这位历史学家的墓碑。 [3] 具有深厚知识背景的李维也许并非元老贵族的后裔,而是出身获释奴阶层。

李维早年在家乡求学,接受基础阶段的家庭或学校教育后,也许在12岁时进入当地的中学学习,跟从文法老师学习词语的正确发音及用法,阅读希腊罗马诗人及史家的作品。我们不知道李维的恩师名讳,但他们显然激发了这位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古罗马的学生通常会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通常在16岁以后,前往罗马深造。时局变乱、内战不息的现实也许打消了李维去往罗马求学的念头,他安心留在家乡潜心学习修辞学。他在演说术理论方面受过严格训练,这从他在史作中创作演说词的精湛技巧可见一斑。除了罗马,希腊也提供了学业深造的极佳选择,罗马学生通常会以留学雅典或罗德岛为自己的正规教育画上完满的句号,他们在那里可以结识极负盛名的哲人和修辞学家,聆听教诲,共同讨论。公元前1世纪40年代的罗马世界并不太平,庞培之子塞克斯图斯·庞培(Sextus Pompeius) 控制着罗马的海路要道,以拦截首都的粮食供应来遏制对手屋大维。诚然,海路的险途并不能阻挡所有年轻人前往希腊的憧憬,然而,李维在其作品中对希腊语不甚熟稔和对地理问题认识模糊都透露出他很少游历,很可能没有在雅典或罗德岛接受高等教育。他也不曾服役军旅,他对战争的记载暴露出他对军事实属外行。

在家乡求学期间,他对历史和哲学兴趣颇浓,创作了一些哲学对话录,其中有一些带有浓重的历史意味。 [4] 西塞罗的多篇哲学对话录在公元前45—前44年问世,与李维的求学时期正好吻合。这些作品,如《论神性》( De Natura Deorum )和《论占卜》( De Divinatione ),促进了李维的哲学世界观的形成,西塞罗的哲学观点正合李维的兴趣,无疑会成为李维效法的典范。李维的这种哲学兴趣若要追溯,可能要追溯到斯多亚派代表人物波西多尼乌斯(Posidonius) 的影响。李维或许也读过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哲学原著,但他历史著作所蕴含的哲学精神主要渊源于深深扎根罗马史学传统的斯多亚派伦理学思想。 [5] 他所从事的哲学研究对后来汇集史料展露哲思的影响尤为强烈,对他撰写罗马早期历史部分的影响尤其明显。

李维大约在而立之年即公元前30年左右来到罗马,得出这一猜测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李维为一个和平的国度撰写历史,通过彰显共和国英雄人物的操守来引导当代人的行为。因此,李维很可能在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后,屋大维攘除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的祸患后,才来到罗马的;其二,《建城以来史》卷一出版于公元前27年至前25年间。 试可猜想,李维来到罗马,搜寻在帕塔维乌姆无法获得的书籍,再进行初步研究和准备工作。 [6] 他与罗马的官场和文坛都是比较疏远的,他不曾担任公职,与麦凯纳斯(Maecenas)和麦萨拉(Messalla)为主的两个文学圈子没有联系,不在他们资助的文人之列,也非奥古斯都资助的对象。我们猜测,李维开始撰史时名不见经传,《建城以来史》的前言和第一卷出版后,奥古斯都对他的作品有所耳闻,乐于资助这位前途看好的著作家,希望他报之以投入这个新生“共和国”的文化建设,李维婉言谢绝。尽管如此,他与这位罗马最高政治人物奥古斯都关系融洽,被聘为日后成为罗马皇帝的年少克劳狄的老师。他曾鼓励克劳狄撰写历史,克劳狄撰写埃特鲁里亚人历史的兴致可能源自这位导师的启迪,他的演说词带有与李维相似的风格。 [7]

李维有二子一女。一子创作了有关地理方面的专著,一子撰写修辞学方面的文章。女儿嫁给一个名叫路奇乌斯·马吉乌斯(Lucius Magius)的修辞学家,老塞涅卡(Seneca the elder) 曾心有不悦地暗示说,此人以其岳父的声名招揽听众,吸引大众关注他的朗诵。 [8]

李维也许后来一直在罗马定居。 [9] 按照李维写史的平均进度推算,他在公元前2年之前一直居于罗马,或者,直到公元8年克劳狄长大成人,他才离开罗马回到家乡,亡于家乡。根据哲罗姆的记载,他于公元17年过世。帕多瓦发现有一段墓志铭,归属于奥古斯都时代,以纪念一个名叫提图斯·李维乌斯的人。

我们对李维这位伟大历史学家的个人情况所知甚少,似为全面了解他留下诸多遗憾。不过,正如李维的注释家奥吉尔维所言,即使我们知道更多李维的生平,对我们更好地欣赏他史书的伟大之处别无裨益。他全身心投入写作,不论琐屑日常,终成传世巨作。 [10]


[1] 哲罗姆(约公元345—420年),才华出众的圣经学者、翻译家,生于阿奎利亚附近的斯特里顿(Stridon),成为基督徒之前在罗马学习修辞学和拉丁文学。参见Matthew Bunson, Encyclopedia of Roman Empire ,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94, p. 221。

[2] 李维生卒年尚无定论,除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之外,另有公元前64年—公元12年一说。据哲罗姆记载,李维与麦萨拉·科尔维努斯(Messalla Corvinus)生于同年,李维卒于公元17年,麦萨拉卒于公元13年。奥维德(Ovid, Ex Ponto , 1.7.29—30)称麦萨拉卒于公元8年,比哲罗姆的说法早5年,所以有人怀疑哲罗姆记载的年份延后了5年,故而李维的生卒年也被误延了5年。另一种解释是说哲罗姆延后5年也许是混淆了公元前64年和前59年的两位执政官[分别为恺撒与腓古鲁斯(Figulus);恺撒与比布鲁斯(Bibulus)]之故。另外,有人提出公元前31年任执政官的麦萨拉不太可能年仅28岁便位居执政官的高位,主张李维生于公元前64年一说。参见R. M.Ogilvie, A Commentary on Livy Books 1—5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5, p. 1。

[3] CIL , 5.2865, 2883; ILS , 2919.

[4] Seneca, Epistulae Morales , 100.9.

[5] P. G. Walsh, Livy: His Historical Aims and Methods ,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1963, p. 4.

[6] P. G. Walsh, Livy: His Historical Aims and Methods , pp. 4—5.

[7] Tacitus, Annals , 4.34, Suetonius, Claudius , 41.1.

[8] 关于李维的家庭,见Quintilian, Institutio Oratoria , 10.1.39,“李维在给儿子的去信中建议他阅读西塞罗和德莫斯提尼的演说作品”;Seneca the Elder, Controversiae ,10, preface, 2,“虽然他一度拥有读者,虽然人们不是因为他本人而赞扬他,是因为他的岳父而迁就他”。帕多瓦发现的墓志铭中提到他有两子。

[9] 另有观点认为李维多数时间居住在帕塔维乌姆。小普林尼曾记载有人对李维仰慕已久,专程从西班牙的加的斯来到罗马拜望(Pliny, Epistulae , 2.3.8),这大概是由于他知道李维居住在罗马的缘故。再者,李维与奥古斯都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小克劳狄的教育都可以说明他定居罗马。记述李维同时代的著名人物之间交往的文学作品中,从来没有提到李维的名字,这不足以说明他不在罗马,也许只能说明他不喜社交。

[10] R. M. Ogilvie, A Commentary on Livy Books 1—5 , p. 4. F1gXxWJhw/46FGVeRUhuxEHljC1tM1sUkVVEvHTUp4omfIuGjips+ZqwbVN61t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