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岁之后,我住在塞尔吉—蓬图瓦兹,一座距离巴黎40公里的新城。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外省,所在的城市都刻有过往的和历史的痕迹。来到一个仅仅数年就从虚无中拔地而起的地方,那里没有记忆,建筑散落于空旷的区域,边界不明,这构成了令人震撼的经验。我被一种奇特的感觉所吞噬,眼前所见的,只有穿风的广场,玫瑰色或蓝色的水泥建筑立面,楼群矗立的街区荒漠。仿佛持续漂浮于天地之间,在一片 无人之地 。我的目光如同写字楼的玻璃墙面,所及之处没有一个人,仅折射着高楼和云朵。

我慢慢地走出了这种分裂状态。我爱上了那里的生活,那里是移民杂居的场所,人们的生活始于别处,始于法国外省、越南、马格里布,或是科特迪瓦——正如我的生活始于诺曼底。我看到孩子们在建筑物前玩耍,人们在三泉商业中心街区漫步,在公交车站候车。我注意倾听区域快铁上的交谈。我想要记录下那些场景、谈话,那些我们不会再相见的陌生人的举动,那些墙面上即刻被抹去的涂鸦。所有这一切,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让我感动、不安,或是愤慨。

这部我一直记录到1992年的《外部日记》正诞生于此。它不是一部报告文学,也不是一份都市社会学调研报告,而是一种尝试,试图通过收录集体日常生活的瞬间而触及一个时代的真实——这种现代性是一座新城赋予我们敏锐而难以定义的感受。我认为,正是在收银台投向购物车里物品的目光,在询问牛排价格或欣赏画作时说的话,传递了渴望和失望,表现了社会文化的不公。受到顾客欺辱的收银员,遭人避让的乞讨的无家可归者,社会的暴行和羞耻——这一切看上去平庸而无意义,因为它们过于普通或我们过于熟悉。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并无等级而言。场所或物品所激发的感受或思考跟其文化价值并无关联,超市所赋予的感受和人性的真实并不少于音乐厅。

我尽力避免将自己置于场景之中,避免表达促使每个文本生成的感受。恰恰相反,我尝试一种记录真实的摄像式的写作,在其中,人生交错,难以识透,留有谜团。(不久之后,我看到了保罗·斯特兰德拍摄的意大利卢扎诺村庄居民的照片,那些照片以强烈而近乎痛苦的在场扣动人心——生命就在此,仅在此——,我认为自己处于一种理想而无法企及的写作面前。)

然而,最终,在这些文本中,我所表达的自我比预想的要多得多:萦绕于脑际的念头,记忆,它们在无意识中决定了对话语和既定场景的选择。如今,我确信,相较于在私人日记中进行内省,在外部世界中关照自身更能够让人发现自我,已诞生两个世纪的私人日记并非永恒的文类。那些在地铁、在等候室中遇到的无名的他者,他们或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让我们愤怒、感到羞耻,正是他们唤起了我们的记忆,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谁。

安妮·埃尔诺
1996年 CH90zFJUxJ60fhSNr5nGZGREQIodElJQNjxE4Z1xhNxvaS4db3RdWIeFIKqxBn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