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早年在广东和浙江的生活
——1867—1892

张元济在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省 。张的祖籍是浙江省海盐县,其家族以丰富的学识和科举考试的成就而远近闻名。张氏家族的声望可以上溯至明代,其时张氏数位先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卓著成绩,因而被授予较高的官职。然而,张氏家族更以收藏珍本古籍而著称。他们大多乐于较早地从官场退休,以便投身于古籍的校勘。张氏家族的私人藏书处“涉园”始建于1660年,收藏了珍本书籍和手稿。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19世纪时,其收藏之精,吸引不少著名学者和研究者前往借阅,并以涉园的藏书作为校勘的底本。

藏书处及其别具一格的花园,成为学者、诗人聚会的胜地。张氏总是在这种风雅的文人聚会上担任主人的角色。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给南方带来很大的破坏,在浙江尤甚。浙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心,并且是科举应试者取得功名最多的一省,传统的经典教学十分普及,且以私人藏书著称。战争期间,不少藏书楼均遭焚毁,也打乱了浙江上层家庭青年的生活模式。接连不断的战争意味着宁静的、为功名而苦读诗书的生活难以为继。张氏的涉园也在这时期被毁。张元济一生中,耗费很多时间与力量试图重新收集涉园散佚的书籍。张元济的父亲,一个有抱负的年轻学者,也在这时逃离家乡。他南下广东,并在那里落了户。张元济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成为这个南方边远省份的官员。张元济的童年便在广东平淡地度过,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传统的经典、历史和诗词,他同其他士大夫的子弟一样,忙于这流传千年的举业——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天职”。19世纪末,这种考试仍然是年轻人获得成功的主要途径。国家的英才仍然把学习经典和历史作为有效地统治中国的根本途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因为面对具有侵略性的西方国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人却成了无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对于这些学人本身来说,也同样是悲剧。

西方列强对通商权的要求、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完全不同的国际关系概念,使中国的学人们找不到应对挑战的办法。不管学者多么刻苦地钻研孔子哲学——它本质上是封闭、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产物——而最终却是徒劳的。

张元济生于广东,直到十三岁才返回浙江。 他会说流利的广东话,后来在他的一生中,与广东籍的政界、商界人士均有很好的交往。在这形成自己品性的年岁里,他生活在中国南方这个省份,而西方的影响已在香港、广州一带逐渐加深,这也很可能是促使他后来的思想变得颇具近代意识的原因之一。在19世纪中叶(此时张元济在广东),中国曾两次被西方列强打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有为数不少的西洋人出现在中国。同时,一些具有直接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经验的中国学者和官吏,开始提出有限度的变革主张。当时,“自强”的口号颇为盛行。不妨假设张元济在广东的时候,很可能听到过一些关于变革和现代化的谈论。

然而,对于这个少年来说,最直接和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他父亲的早逝。他与母亲返回故里后,家庭经济境况日趋艰难,而张元济当时最大的抱负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进而取得一官半职。他接受的经典教育是全面的和扎实的,很早就已经显示出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希望。当父亲去世后,他通过教书、鬻文以维持生计。在那些岁月中,他常去寻访涉园废址,其时涉园已是“颓垣欲堕,途径没蓬蒿中,小池湮塞”,他浮想当年在此园中曾举行过的盛会 。他要发扬家庭的书香传统,期待着参加科举考试的一天。1884年,他以童子试第一名入县学,随即以童生资格去嘉兴府赴考,与兄长双双中举人,这是张元济晋身科举阶梯的第一步。此时,他不会考虑中国边缘省份的洋人问题,而中国的旧制度和法典表面上还十分稳固,使他还没有感觉到清帝国正在被远方来的力量冲击和动摇着。 h5nCSRozXQb55iIhhKE9A3j176K5I4OcjdM7Ud0ui+PuoUJKoSb92v49xwHVgY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