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 12月 15日,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暨南大学联合举办,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我原本计划参加会议,但因疫情影响未能如愿,觉得很是遗憾。因为我从 1995年到广播电台工作后,曾三次到广东台考察学习,听取了原台长曾广星等关于“珠江模式”的经验介绍,同时还两次参加有关论坛,作了关于“珠江模式”的学术发言,可以说,“珠江模式”给了我诸多启迪,也引发我研究的兴趣。这次会后,论坛主办者和主编之一的申启武教授嘱我为会议论文集作序,并很快发来电子书稿,我一一拜读,仿佛置身于会场,聆听了论坛上诸多创新的高见,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珠江模式”对于全国广播界而言,早已家喻户晓。但对于把“珠江模式”推向全国的学术研究模式,研究者还不太多。近十年,我梳理世界多个国家广播学术研究的里程碑,如美国的“炉边谈话”研究、类型化电台研究、《星际战争》研究、默罗研究、日间广播连续剧研究等,发现他们基本上是由基金会赞助、研究小组进行。“珠江模式”的研究则不同,是举国体制下“业界+学界+社会组织+期刊”的研究范式。广东台运用这种范式,调集各方资源,通过高层论坛,研究了“珠江模式”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把“珠江模式”推向了全国,成为全国广播界学习、借鉴的典范。这也是中国特色广播研究的里程碑,是人民广播在改革开放 40年中一个经典案例,可以说在世界广播的研究中独具特色。其第一、二次的研究成果《横空出世——广播“珠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由原台长曾广星主编,洋洋 65万字,于 1999年 5月出版,成为研究“珠江模式”宝贵的历史文献。如今,申启武教授在多年研究“珠江模式”并有不少成果的基础上,策划组织了第六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并将论坛上的学术论文编辑为《珠江模式与当代广播》公开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因为在当下,业界和学界时有把广播边缘化的现象,特别是在大疫情流行的背景下,研究广播存在诸多困难,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珠江经济台全力支持,特别是申启武教授积极而为,使 180多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论坛,为广播事业贡献了智慧。从书稿来看,业界和学界同仁对“珠江模式”与当代广播,对广播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新时代广播传播方向路径问题、改革创新问题等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不乏真知灼见。如业界同行的论文,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采研融合、编研结合,从广播实践得来的经验总结、理性思考,让人加深了对广播理论的认知;而学界学者的文章,密切关注、思考、探索广播(音频)的现实走向,发力广播(音频)融合,对“珠江模式”进行新的解析,包括延伸性的研究,功莫大焉。至于书中关于广播“视频化”的问题,前几年就有争议,为此我曾于 2018年专门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NBC、CBS的教授和总监进行过专题对话。在美国,也有“视频化”的提法,但CBS为了吸引用户,采取的普遍做法是“短视频引领”,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人民广播目前还有三大争议没有定论,如人民广播的起源问题等,对“视频化”有不同认知,这并不奇怪,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百花齐放”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争议最终都会有定论。
另外,这次论坛有不少年轻学子参与,书中收录有他们的论文,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广播要后继有人,离不开对年轻人的培养,抓好这项工作,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珠江模式”在新时代结出新的果实,为了继续推进人民广播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我真诚向读者推荐这部论文集。
覃信刚
2022年 6月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