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珠江模式”是中国广播改革的里程碑。时隔 35年,当我们站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回望,不难发现,广播“珠江模式”就是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的先导者。自“珠江模式”开启广播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以来,广播历经了与电话、短信、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社交媒体的融合。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媒体再一次站到了智慧媒体建设的风口,而秉承“珠江模式”的改革精神和技术先导理念,广东电台仍然领跑于智慧广播发展的前列。
关键词: 珠江模式;媒介融合;智慧广播
随着 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2020年 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就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快融合步伐作出部署。站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回望,我们发现,35年前推出的广播“珠江模式”,就是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的先导者。关注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珠江模式”被誉为中国广播改革的里程碑
。当我们驻足回望,从广播事业的历史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当下全新广播业态发展的来路。“珠江模式”的横空出世,开创了直播参与、多种媒介共同运用等全新广播模式,对中国广播的改革,乃至整个传媒业发展理念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至今日,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而秉承“珠江模式”的改革精神和技术先导理念,广东电台仍然领跑于智慧广播发展的前列。
20世纪 80年代始于美国的“媒介融合”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再次讨论“珠江模式”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媒介融合的一种形态。
“珠江模式”是在珠江经济台开播一周年之际广东省广电厅与广东电台联合举办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广播理论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国内广播学者概括为以“大版块、热线电话、主持人直播”为主要特征的新的节目播出模式
。其中,由“电话”到“热线”,广播与电话的结合使用,就率先实现了传统广播与电话两种媒介的融合。传播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冷媒介(Cold Medium)与热媒介(Hot Medium)的概念。他认为,收音机是“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而电话和言语都是“冷媒介”,电话是“低清晰度的媒介”,“给耳朵提供的信息相当匮乏”,言语“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由听话人自己去填补”。
刘海龙在《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指出,区分“热媒介”与“冷媒介”的最基本标杆是参与度,清晰度只是从参与度延伸出来的一个判断标准。
按照上述理论,“珠江模式”恰好将作为“热媒介”的广播和作为“冷媒介”的电话进行了融合,而让同样作为“冷媒介”的言语在交流中变得清晰。
“珠江模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也源于热线电话的开通。彼时广东电台依靠这种融合形式重新夺回受众的关注,听众愿意加入广播直播节目中来增加参与感。之后,这种融媒传播方式被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普遍采用,成为广播直播节目的标配。直至今日,即使新媒体发展层出不穷,此类模式也并未消失,而是随着时代的沿革持续创新发展,甚至以视觉化的方式被搬上屏幕。如号称国内首档原创声音互动陪伴真人秀节目——芒果TV于 2020年 2月上线的《朋友请听好》,以主持人接听听众热线电话进行解答的方式制作呈现,以广播直播与真人秀结合的形式,倾听和分享身边人的故事,被《光明日报》赞誉为疫情影响环境下“传递陪伴感与幸福感”的“创新表达”
。《朋友请听好》的走红,再一次证明了广播直播和热线电话融合传播方式的魅力所在,只不过传播方式在两种听觉媒介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网络视觉媒介的直播,并叠加了真人秀的表现方式,从可听可感演变为可观可赏,为当下广播直播节目的可视化发展提供了启发。
自“珠江模式”开启广播与社交媒体的融合之路,35年来,广播历经了与电话、短信、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社交媒体的融合,引领了大众传媒向交互型融合媒体的进阶。其实,在热线电话引入之前,广东电台在主持人节目的开创,以及与书信媒介的结合上也是引领了风气之先。1981年 4月 11日,广东电台推出《大众信箱》节目,主持人李一萍集采、编、播于一身,以“近距离、低声调、一对一、生活化”的主持风格赢得听众的信任,成为继 1981年 1月 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由徐曼主持对台湾地区广播的《空中之友》之后的第二档主持人节目,广播突破单向传播,与书信媒介尝试结合。
“珠江模式”将热线电话引入广播,广播节目开启了实时的对话交流。1992年,英国 22岁的年轻工程师尼尔·帕普沃斯发出了全球第一条手机短信。但直到 2002年,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才成为广播媒体引入短信互动的第一个节目。2009年 8月 14日,新浪门户网站推出微博服务内测,开启我国内地微博应用的发端。2011年初微信诞生,2012年 8月微信公众号上线,浙江交通之声“FM93交通之声”、杭州交通经济广播“杭州交通 918”等广播微信公众号抢先注册,成为广播与社交媒体平台融合的先行者。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改版上线,上海东方电台阿基米德FM和北京电台听听FM诞生。2016年和 2017年,省级电台纷纷开发自有独立音频App,辽宁电台“瓢虫FM”、江苏电台“大蓝鲸”、四川电台“熊猫听听”、湖北电台“九头鸟FM”、河北电台“即通FM”、山东电台“51听”、广东电台“粤听FM”、福建电台“广电车盒子”和浙江电台“喜欢听”等近十家省级电台上线音频手机客户端。在智慧技术的引领下,广播媒体成为媒介融合发展的实验室和先导者。借助“两微一端”社交媒体平台,广播构建起了实时互动的交互场景,把自身打造成为全新的交互型融合媒体。
广播与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也不断丰富了听众收听广播的渠道,同时拓展了听众分享的路径。听众想要收听广播节目,在各个常用社交平台上进行简单搜索即可,收听节目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听众即时互动,也能看到其他听众的点评,听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不断优化。如今,以互动、开放为主要传播特点的网络媒介颠覆了传统媒介时代的传播方式,创造性地构建出不同于以往的,由受众为生产和传播中心动力的信息入口。以微博平台为例,微博作为当下各个社交平台上参与人数最多的“类公共空间”,许多广播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账号,对重点节目进行推介和宣传,希望借此引发网友讨论,激发他们的收听热情与转发意愿,自然也开放了收听广播的入口和多项参与方式。从广播与社交媒体持续地融合发展也可以窥见,广播媒介本身蕴藏的活力与创新动力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珠江模式”带给中国广播的不仅是历史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保持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动力。它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内容、业态如何改变,广播媒介都要与时俱进,勇立改革发展的潮头。2021年 8月,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技术系统改造全面完成,广播频率全新融媒直播室正式启用,这一投资过亿元、富含“脑含量”的广播节目制播控制中枢,就是一个智慧化的融合媒体内容生产管理平台——广播融媒体混合云平台,开启了向智慧广播发展的全新征程。融媒直播室作为内容生产者,对新兴技术进行审视的过程中强调对其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从技术层面上的升级与改造便可窥知一二,直播室的中枢是一个新建设的融合媒体管理内容生产平台,像是控制运行制作的大脑,主持人面前挂着多达 6块至 8块大小屏幕,桌面上还有调音台,直播节目主持人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直播室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多元化的节目互动直播、可定制化的网络视频直播、智能化的节目素材汇聚制作等多项功能,成为国内领先水平的广播融媒体混合云平台。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提出的网络社会理论指出,技术发展会使网络流动的空间产生真实的虚拟性文化,以无时间的时间为特征。明明是以单一线性传播方式为显著特征的广播,也在技术更迭的时代被留住了“时间”,除了反复收听收看,还可以进行任意点播与节目预约。技术的发展带给受众的服务体验越来越趋向“自由”,即使是媒介融合的基础手段自此也产生了呈现上的变化。
同时,播出呈现更丰富,与多感官联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但是不同器官的延伸会带来人整体感觉器官的不平衡,比如原来只靠耳朵接受媒介信息的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但是这使视觉等其他感觉变得麻木。人们在收听广播的同时可以进行其他活动,广播媒介的内容或许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观媒介融合下的新型广播形式,从生产流程到播出形式进行的改造,会让听众整个人的身心都能得到延伸,从而达到麦克卢汉所说的“社会的理想状态”,听众以更加沉浸的姿态加入整个传播活动中来。近年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一直坚持强调不仅要做“听得见的广播”,还要做“看得见的广播”。如今,广东广播全新的融媒直播室可以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全媒介素材融为一体,给受众带来了多感官联动的沉浸感受。并且,在直播中听众还能通过刷礼物、弹幕互动和连线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节目互动。即便是只能观看回放的听众(用户),依然可以感受到节目直播时的交互氛围。作为景观化的存在,人类对感官刺激的追求从未停止。“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复制本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喜欢表象甚于存在”,在碎片化、快餐化和视觉化的网络文化语境下,全媒融合的广播媒介更能捕获用户的注意力,重新成为传播媒介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全媒体融合时代的广播发展呈现一种兼收并蓄的状态,作为传统媒体时代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万物皆媒的当下,也渐渐找到了其成长和进化的新道路。对于广播媒介而言,内向增长趋缓,外向融合是蜕变的必然方向,广播媒介也不断地探寻着自身融合成长的新的道路。时至今日,广播不断成长与探索的成功,依然要归功于当初勇于改变的“珠江模式”源头,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广播形态上的变化、节目内容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和勇气,这才是“珠江模式”留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作者分别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