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珠江模式”把广播主持人推向了前台,带来了地位、话语权利、主持风格和全面素质的转型;“融媒体模式”则把主持人推向节目核心,引起了职业角色、信息诠释、意见领袖和以主持人为核心的节目的变化。本文探讨以上两种模式带给广播主持人的转型方向。
关键词: 主持人;珠江模式;融媒体模式;全面素养
改革开放创造出了蜚声中外的两个“珠江模式”,一个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珠江模式”;另一个是广东电台珠江经济广播“以主持人直播,听众通过热线电话直接参与节目,大版块内容组合,全天滚动式新闻”为核心创意的广播“珠江模式”。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广播实现了融媒体,本文称作“融媒体模式”,并探讨广播节目主持人在“珠江模式”和“融媒体模式”下的转型方向。
从广播发展史看,早期广播的“主持人”形象说法就是读报纸,时称“播音员”其实很准确。追溯到 1893年,匈牙利人西奥多·普斯卡在布达佩斯连接700多条电话线定时进行的新闻广播,被称为“电话报纸”,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线广播新闻;1910年,美国人李·德·福斯特用他此前发明的三极管广播播送报纸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广播新闻;伟大导师列宁也把广播新闻称作“不要纸张,不要电线的报纸”。1986年 12月 15日凌晨 5时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前,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基本模式也是“读报纸”式的,原原本本,一板一眼,很难说是在“主持”或“播讲”。
“珠江模式”的核心是采用主持人制,一改传统节目的编排结构,全天节目被分为八大版块,全部由主持人组织、串联、引导、沟通、交流、传达和吸引,使之由原先的“播音员”成为真正现代意义的“主持人”。这种标志广播与报纸“决裂”的划时代意义的嬗变,在广播界乃至整个传媒界产生了“链式反应”,迫使广播节目和其他媒体主持人进行转型。
广播电台由党和政府出资开办,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体,长期以来出现在广播终端的播音员,天然带有官方、媒体色彩。“珠江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开启主持人直播,变俯视听众为平视听众,变“播新闻”为“说新闻”,特别是经济、服务等节目广播采用热线电话连接,主持人与听众对话直播,变我说你听为相互倾听,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这种直播在保留大众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等特点的同时,融入了人际传播、双向交流、亲近受众、互传情感等特征。主持人作为广播媒体向大众传播的中介人物,是广播节目中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他以朋友的身份、与听众平等的地位,以个性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叙述方式进行热情化传播,使传播更具人情味和吸引力,传播影响力的增强可想而知,“珠江模式”引起传播界的强烈反响是有道理的。
有人把“珠江模式”解读为“给予台面人物更多的主动权”是有道理的。过去出现在广播终端的是播音员,只负责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声音符号,给什么播什么。“珠江模式”突破了原来各个环节的机械分工,主持人和大版块节目架构的结合,形成了大时段节目的整体性,同时贯穿“提纲加资料”活泼的播讲方式,主持人进录制间只带着播出提纲和几张光盘就能在话筒前“聊”起来。这就给了主持人较大的话语权和创作空间,使其能够自主发挥,这和 20世纪 50年代的播音员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这种“主动权”是有边界的,如播送党和政府重大政策法律方面的新闻、上级传媒机构通稿等,主持人不需要带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是将信息宣传给群众;除此以外,“珠江模式”下的主持人往往会参与节目的每个流程,主导节目的走向,成为“无冕之王”。
长期以来,广播语音播报是以吐字规范、归音准确、字正腔圆、语音纯正标准化为目标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繁荣的背景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进入了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听众喜欢有底蕴、有思想、棱角分明的主持人。随着“珠江模式”给主持人的“放权”,根据节目连接、解说需求,主持人的播报量增多,从人格出发而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底蕴、情感倾向、思维方式、表达特点、语言习惯、兴趣爱好、审美情趣、脾气禀性等鲜明的个性特征均体现其中;各种高亢、低沉、富有磁性、张扬甚至带有浓厚方言尾音的本色语调,幽默、智慧、平和、诙谐甚至“有缺陷”的主持个性播报,以个性化视角和个性化叙述方式进行传播,赋予节目以鲜明特色,反而对听众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由此形成的品牌主持人、品牌主持人栏目成为当时的热词,延续至今。这种转型,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主持人以不同的主持特长、技巧来展示个人魅力。
“珠江模式”推出的主持人集采、编、播、控于一身,突破了原来播音员只“念稿子”的机械分工,主持人和大版块节目架构的结合形成了大时段节目的整体性,同时贯穿“提纲加资料”活泼的播讲方式,主持人既参与采编,又要在话筒前即兴生成口语。“珠江模式”推广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对主持人的评价标准甚至是:如果不是采、编、播、控合一,就不能称自己为主持人,这就对其业务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渗透到媒体行业各个方面。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进行“新媒体化”改造,成为“融媒体”的组成部分,从而突破广播声音传播的单一性,使得广播的内容资源可以以文本、图片、数据、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广播机构会越来越融媒体化,客观上要求广播主持人成为跨界“达人”并出现以下四个变化。
“珠江模式”实行采、编、播一体,实现了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型;融媒体不是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实现功能、手段、价值全面提升的一种“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运作模式。“融媒体模式”下,数字技术赋予广播节目存储和下载功能,突破了传统广播在线收听的线性传输特性和区域局限,改变了“我说你听”,其信息可以和报纸、广播App、手机终端、知乎、微信公众号等融为一体进行共享和传播,广播主持人职业角色又向“媒体人”变化,融合策划人、播音员、主持人、编导、记者、制作人等于一身。如,一次采访,主持人既是广播记者,也是报刊文字记者,同时还承担视频录制者、微博信息采集者等角色,信息成果可以在多种载体传播;采访或制作的可能是新闻节目,也可能是法治节目,或者文教、生活服务节目等,相比于过去,主持人扮演多重职业角色。
在手机成为普遍传播终端的自媒体时代,广播受众主动性显著增强,不仅对各种传媒的信息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而且对信息也有较强的深度了解欲望,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想要了解缘何发生以及发生之后的连锁报道等。广播主持人负有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比如播报新闻就是传播党和政府大政方针与主流价值观,但无论“珠江模式”还是“融媒体模式”下的广播主持人,播报新闻及其他信息已不是表面性与浅层性诵读,而是在充分理解、领悟前提下,以信息发布者和深度解读者的双重身份进行的,是在对信息进行基本陈述的基础上,对信息产生背景、深层原因进行纵向横向的个性化诠释,给听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和全新观点以及思考视角,为播报信息赋值,这其实相当于“二次创作”。这要求广播主持人必须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同样的资讯当中解读出不同的见解,语言表达精准无误的同时又具有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本上提高节目水准和受众关注度。
新媒体时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网络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广播主持人更不消说。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珠江模式”和“融媒体模式”下广播主持人是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的人,在普及信息、分享观点上具有权威的话语权,并且依靠传统媒体的优势,能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关口前移”,成为信息的重要生成者,反映广大群众意见建议,为受众答疑解惑,理所当然成为意见领袖最佳人选,从而加快了广播内容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
融媒体模式下广播主持人意见领袖的功能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海量的社会、传媒、网络信息中,以自己的专业学识和独特视角,为如坠烟海不知所措的受众筛选、推荐、串联、传递信息;二是依靠自己的信息资源占有优势、专业判断力和公信力,做听众的朋友,引导他们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法律,知晓国际国内和社会重大新闻事件,为他们的投资、生活、情感等方面答疑解惑,提供咨询,了解和引导舆情,做众望所归的“意见领袖”。
如果说“珠江模式”是播音员到主持人的变化,“融媒体模式”则是“节目主持人”到“主持人节目”的变化。这里的主持人不再是简单的节目串联人和报幕员,而是一个节目或栏目的灵魂。“融媒体模式”下,主持人品牌化、节目品牌化、栏目品牌化势如席卷,“耳熟”“脸熟”的主持人会给节目带来旺盛的人气,造就受众认同和推崇品牌节目,反过来又成就了一批品牌主持人,互为因果。
再如果说“珠江模式”是把主持人推向了前台,“融媒体模式”则是把主持人推向节目核心。主持人作为节目核心,自始至终贯穿节目全过程。节目的构思、策划到现场运作,都是围绕主持人展开的,有的节目甚至是根据主持人禀赋、个性和能力量身定制的,凸显其个性形象和主持风格。主持人虽然是个体的自然人,却是媒体机构的人格化,他们表现的其实是媒体的风格和价值取向。
广播媒体与生俱来的缺陷是声音传播下主持人“闻声不见人”,说“珠江模式”使他们走向前台其实是虚拟的;而“融媒体模式”使广播新媒体化了,成为集声、影、文字,全方位、全过程的全要素信息传播媒体,受众既听“妙语如珠”,又睹“微笑如蜜”,这就对主持人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择其要者,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知识储备。主持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不仅要外貌出众,伶牙俐齿,更要殖学有根,腹笥丰厚,有较高文化素养。许多主持人感慨,仅仅有播音主持专业必备的知识是无法“以不变应万变”的,面对万千受众千姿百态的需求,知识结构必须由“纵向单一型”向“横向复合型”转变,应当涉猎经济、法律、文学、艺术、中外历史、媒体技术以及所主持节目(栏目)涉及领域的专业常识,这是节目质量和主持人影响力的深层底蕴。
二是深耕专业。节目主持专业属于艺术类学科,是一门艺术,所以首先要提升主持艺术,才能提升主持人魅力和影响力,特别注意提高现场把握能力,厘清主持人与受访者的关系、与节目(栏目)的关系,驾驭好节目。再如,较高的新闻敏感度、采访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主持人的看家本领和职业要求。再比如融媒体环境下采编播设备的“十八般兵器”,主持人都应当有所了解,这不是要代替专业技术人员,而是要懂得且会操作。
三是创新能力。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是否有效率,首先取决于系统的构造,其次才是要素的状态。任何节目金牌和主持人光环都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创新才能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对广播节目和主持人来说,节目的结构创新非常重要,“珠江模式”的经验就在于采用结构的优化,“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时段(大版块节目)为肌体”进行结构调整从而获得成功。对主持人而言,在节目主持中通过编串,不断调整栏目或节目的话题、资料、背景音乐、兴奋点等,也是结构调整,让人耳目一新,如此坚持下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和模式。
[1]吴红雨:《节目主持通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陆锡初:《中国主持人节目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
[3]王佳一:《广播直播主持艺术》,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
[4]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5]曹茹、赵婧怡、赵阳:《变与不变:“媒体转型人”考察——基于访谈、Nvivo的质性分析》,《传媒》2021年第 6期。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