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将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结合起来。地理空间上,以澜沧江流域为轴线,此轴线上分布的四大盐区成为研究的重点,整个研究类似于处理一串糖葫芦,中间的竹签是整个流域,每颗糖葫芦是一个盐场。研究主要分三步进行:
一是掌握澜沧江流域整个盐业生产体系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生产环节,重点关注生产者、生产工艺和生产工具。其中,对生产者的身份、民族、年龄、工资、奖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认真比较晒盐法和煎煮法两种传统制盐技术,包含对生产工具的描述和绘制。在盐的流通方面,重点分析盐的交换方式、交换载体、交换通道(盐路)以及税卡。在食盐的分配环节,重点从制度层面上去分析。在食盐的消费方面,则考察消费的对象、群体的特征以及对食盐的喜好程度。
二是运用历时性的分析方法,考察盐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如何促进人口的聚集;食盐在产业化生产的过程中,为何能够促使制盐村落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如何通过盐的贸易来实现区域性的族群互动。不断考察地方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此考察盐在社会整合方面的功能。
三是探索盐业生产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系。例如,不同的政治制度究竟对盐业生产有何影响?地方政权或权力集团通过何种手段掌握盐业资源?在资源的控制过程中,引发哪些社会问题?考察不同盐区的盐务改革与地方社会的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等边疆治理问题的关系。通常,健全的盐业管理体系(盐务制度)不仅有利于地方行政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在不同的盐区,历代王朝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因盐设制的出现,促使盐业生产基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例如,明代云龙五井的州治因雒马井而从江外迁至井内,清末川边设“盐井县”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兰坪县城迁至喇井,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本书关注并尝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