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谦是青海省的南大门,坐标为东经95° 21′58″~ 97° 07′0″,北纬31°32′20″.32°43′46″。地理位置上,北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临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部紧邻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囊谦全县的国土面积呈一头大象的形状,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30公里,政区面积12 700平方公里;共辖1镇9乡、69个村(牧)委会、291个村(牧)民小组。2018年末,总人口104 306人,境内主要分布有汉族及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从地理环境来看,囊谦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其西北部地区地势相对平缓,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则多见高山和河谷。囊谦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 50.~ 5 000米,气候特征受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据分析,“囊谦县年平均气温(1958—2010年)4.6℃,年平均最高气温13℃,平均最低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29℃ ,极端最低气温-1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1℃,最冷月1月为-5.~-6℃ 。年降水量542mm,年平均风速为1.4m / s,年日照时数为2 589h,平均相对湿度为53%。其特征为气温低、光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主要呈夏冬两季”
。
历史上,囊谦地区曾长期处在部落制社会。从民族源流来看,目前在囊谦境内生活的民族主要是西羌的后裔;秦汉以来,当地经历过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汉代,古羌人从河湟一带向青海的西南部(玉树地区)迁徙,实现同当地原住民的结合;魏晋及六朝时,玉树地区为吐谷浑、白兰、党项等部落所据。
唐代,吐蕃政权在青藏高原崛起之后,便有东扩之举,以致青藏高原东部的吐谷浑、党项等部落先后被吐蕃征服,于是“党项在族体上已经吸收了吐番的血缘,也较多地承袭了吐番的文化因子,故元代(1271—1368)蒙古和硕特部称党项为番子”
。宋代,囊谦地区的社会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
据《囊谦王世系谱》记载,约在12世纪中叶,曾经担任过内地朝廷内大相(即囊伦谦波,简称囊谦,意为内务大臣)的珠氏家族的吉乎·祜隆荣布的后代直哇阿路由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一带,携妾只藏尕毛及妾所生七子,并带领愿意随迁的部分属民迁入玉树南部,因其先祖吉乎·祜隆荣布曾任内大臣,遂名其部落为“囊谦”,逐步扩大其势力于玉树全境,成为一方豪酋。
自12世纪中叶直哇阿路成为第一世囊谦王以来,经过其经营之后,囊谦形成了政教合一制度,实现了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管控。此后,囊谦地区先后在25代“王”的统治下,历经800多年(1175—1979)。
清雍正二年(1724),朝廷委派第十八世囊谦王多杰才旺为玉树地区35个部落的头人;次年,朝廷颁发印信为“囊谦千户”,这便是囊谦历史上的第一代千户,至此,结束了以囊谦王为最高统治者的模式。
清代,历经咸丰、同治两代之后,玉树地区被称为“二十五族”。据民国期间的调查,囊谦千户在整个玉树地区的千户中属势力最强者,在统领当地各族之时,其地位较高。
有学者指出,玉树的“二十五族”中“囊谦族最大,有千户一员。囊谦、拉休两族最富,土地肥沃、耕牧咸宜”
。总体来说,“从清朝中期到民国覆没,囊谦一直采取两制并行的治理模式:一为部落制,由千户、百户、百长等土官组成,一为国家制,因时代需要而向下延伸,如西宁总理夷情事务衙门、玉树专署和囊谦等县府三级政权及其流官组成”
。两套制度的运作,以部落制为基础,国家制悬于其上。
据调查,民国后期的玉树地区仍被称为“二十五族”,囊谦地区为囊谦族,由囊谦王(当时依然以此称呼)所管理,共计2 490户。
民国时期,囊谦王的辖地“跨据杂曲、鄂穆曲二河,东与苏尔莽为界,南与昌都、类乌齐及巴屑、多舒、琼布噶鲁、色尔扎等族为界,西与苏鲁克、中坝格吉为界。北与拉休为界”
。囊谦千户住在色鲁马庄,辖百户七员,四员为主,三员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