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盐业资源的分布

澜沧江流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三江流域中盐业资源最为丰富。从澜沧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至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直线距离1 300多公里,在如此广阔的流域中,在其干流或支流上分布着无数的盐泉。据历史文献记载,一些盐场持续生产食盐的时间长达1 700多年,生产时间最短的盐场也至少持续了两三百年。

澜沧江流域各个地区受不同气候特征的影响,对盐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有所不同。目前,澜沧江源头的一些盐场采用的是传统晒盐技术。采用此类晒盐技术的盐场主要分布在从澜沧江源头至芒康县盐井直线距离大约400公里的流域。芒康县以下的澜沧江支流上分布的几个大型盐场,则采用煎煮法制盐,采用此法制盐的盐场分布在澜沧江流域延绵450公里的区域内。因此,从青海的南部延伸至云南的南端,从北到南,澜沧江流域一方面给世人展现了传统而古老的高原晒盐技艺,另一方面则沉淀出深厚的煎煮法制盐的井盐文化。如果将历史上曾经盛行的炭取法算在内,则在一个流域内呈现出多种制盐技术,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屈指可数的,无不让世人惊奇。因此,说澜沧江流域是研究中国传统制盐技术的“活化石”,一点也不为过。

从澜沧江流域的地理地貌来看,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从青藏高原东部的高海拔地区不断向南延伸,平均海拔从4 000米下降至1 000米。不同的海拔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由于人类社会面对的是不同的生存环境,由此也带来了不同的生存策略。

澜沧江流域的盐业资源多数以盐泉的形式自然冒出地表,因此,绝大多数地区产井盐,部分地区产土盐(岩盐)。澜沧江所流经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均有盐泉的分布。整个澜沧江流域呈带状,中间细,两头粗。这条地处祖国西南部的国际性河流,似乎和盐产生了不解之缘;河流流经的大多数地区,都有盐泉分布。

下面对三个省区的盐业资源以及澜沧江流域盐业开发的历史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青海省

青海省境内的盐业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三种,即湖盐(或池盐)、井盐和岩盐。湖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哈姜地区;其中,柴达木盆地的特大和较大盐湖就有24个,大小盐湖共27个,其中有22个含岩盐。 目前,整个青海省盐的储藏量虽未经科学的统计,但学者曾指出,青海省内“到处都有天然生成的盐,不少地方以盐山和盐滩命名。柴达木盆地的盐种类很多,包括青盐、白盐、红盐、黑盐、冰糖盐、雪花盐、葡萄盐、须盐、玻璃盐。大小盐池5 000多处,故有盐都的称号。察尔汗盐湖是最突出的一个盐湖……面积约1 500平方公里,储盐250亿吨,……估计可供全国人民食用8 000年之久” 。单个的盐湖储量甚是惊人,例如茶卡盐湖经测定,储量在4.8亿吨,柯柯盐湖储量达9.47亿吨,察尔汗盐湖储量达426.2亿吨。

青海省的岩盐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1 800平方公里的山层之中,氯化钠含量达98%。此外,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以西地区也发现有岩盐,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有9处岩盐。 整体上,岩盐没有湖盐、井盐分布广泛。

青海省境内最早利用的是湖盐,《汉书·地理志》中提到了“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即今青海湟源西北一带早在汉代已经利用了天然盐湖中的盐结晶体。不过,青海的湖盐长期处在由当地百姓自由开采、自由运销的状态,特别是在封建统治时期,盐业资源主要由地方贵族或社会精英来控制。直至清代,中央王朝才加强对青海盐业的控制和管理。1724年,年羹尧曾派兵驻守盐池,试图通过加强盐务的管控来控制附近的部落;1742年清政府拟设盐局,但受到蒙古王的极力反对,最后设置盐务机构的设想并未实现。清末,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青海盐务的管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甘肃对茶卡盐池征收盐税。次年,丹噶尔厅盐局成立,以每百斤银二钱征税。

民国初期,青海的盐务被马麒家族把持,由马氏家族委派官员负责盐的产、运、销等事务。马家不断利用长期建立起来的地方关系贩卖私盐,一度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盐商,这个时期青海的盐利落入地方统治者手中。直至1933年,西北盐务局局长水崇逊试图接管盐务,于是和马麒家族商议,将盐务纳入中央财政的管辖范围。 1934—1949年间,青海省政府指派盐务管理人员,实现双重领导机制,人事归地方,业务归中央或大区。

1949年9月5日西宁市解放。10月2日,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国民党政府手中的青海盐务分局,并成立了青海盐务管理局,隶属西北盐务局;下设茶卡、湟源、尕拉麻羊曲三个支局以及西宁稽征所。

青海省囊谦县地处澜沧江的源头,这里的子曲、昂曲是澜沧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囊谦县境内一共有29处盐泉,成为澜沧江源头的重要盐产区。囊谦县地下盐的储量不明,经地质勘探,发现有盐类矿层富集显示,有固体盐层四层,累计厚度达21.25米,矿石的化学成分中,最高含氯化钠93.25%,平均含量为86.26%。 目前,囊谦县一共有达改、拉藏、娘日洼、白扎、乃格、然木、尕羊和多伦多8个盐场。

二、西藏自治区

澜沧江的支流——昂曲河,从青海省囊谦县流入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甲桑卡乡,并在昌都市汇入澜沧江的干流,流经察雅、左贡和芒康县,干流总长度465公里。澜沧江的干流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流入云南省德钦县佛山乡。

据地质学家勘探,西藏东部的盐泉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类乌齐县甲桑卡盆地、贡觉盆地和芒康县盐井地区。其中,甲桑卡有3处盐泉,即香巴、吉亚和早尺;甲桑卡盐矿区各盐点相距4~8公里,计有盐泉(井)10处,各个盐泉的流量一般为0.002~0.003升/秒,盐水无色或灰绿色。据1984年的地质调查,当时香巴、吉亚和早尺3个盐厂为县办,用土法生产盐巴,年总产量为125.1 .128.1吨。 贡觉境内有格尔贡、擦托和油扎3处盐泉。其中,据1975年9月对生产盐井取样分析说明,格尔贡盐泉的卤水浓度较大,含盐量较高,达20%,矿化度227.34克/升;但是,盐厂生产不稳定,每年生产食盐2.5~18吨。 擦托盐泉则处于贡觉县南面的山间平坝中,流量18.84立方米/日,含盐量为3%,因卤水味稍苦,年产盐仅2.5~10吨。油扎盐泉共有5处盐泉,平均矿化度为37.67克/升,其中第三号泉点流量最大,可达41.9立方米/日。

经过实地调查,目前上述一部分盐泉早已停止了生产,仅剩两个盐区继续从事晒盐业。

一是青藏交界处的类乌齐县甲桑卡乡吉亚盐田。民国时期,文献提到“类乌齐属于西康恩达县,有盐池一座。所产盐斤,亦称察盐” 。任乃强先生提及“类乌齐池盐亦晒盐也,状如红坭,质味殊劣,而番人喜用之” 。但是,这些盐池何时开发,却无证据。目前,这里有15户藏族人家取卤晒盐。2018年4月,笔者曾到此处调查,查看了盐池和晒盐技术。整个盐厂的年产量在3万~ 4万斤。

二是滇藏交界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之盐井。这里是藏族和纳西族的聚居区,澜沧江谷底出盐泉,当地民族修建木楼,楼顶平整后,靠背卤或挑卤晒盐。据1984年的地质报告,盐井一区“尚未发现矿体,以盐泉形式产出,分布范围较广,北起芒康拉纳吉乡,南至木水(许)乡都有盐泉出露,全长30余公里” 。盐泉主要分布在纳西民族乡的上盐井、下盐井和加达村3个村,“该区盐泉沿澜沧江河谷两岸有83处出露,掘井101口,大体上分为12个泉群,泉水流量受河水影响大,河床至洪水位间的单泉平均流量1 ~220升/日,一般10~50升/日。距河岸稍远的单泉平均流量仅0.1~0.2升/日” 。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地质勘测,当地盐泉“泉水无色、无嗅、甚咸,但泉口有淡黄色硫华沉淀,水温较高,实测,分别为25℃及41℃,最高在60.~ 70℃之间,表明盐泉地下水循环深度大” 。据当时的调查,“芒康地区交通运输困难,长期以来食盐供应极缺,现有上、下盐井乡和加达乡三个盐场汲卤制盐,食盐年产量为2 940吨左右”

盐井长期采用背(挑)卤晒盐法制盐,盐业生产持续到现在。2012年之后,背(挑)卤改用抽卤技术。整个盐区大小3 500多块盐池,全靠引卤晒盐。最近几年,盐价上涨了,从最初的几毛钱,增加至1块左右,但是晒盐的人户却越来越少。整个盐场的年产量未作详细统计,在30万~50万斤。

三、云南省

澜沧江从西藏自治区流入云南境内后,经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7个自治州、地级市,最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出境,云南境内的干流总长度1 216公里。可见,整个澜沧江流域在云南境内的范围最广,盐矿资源最为丰富,盐井分布最多。从北到南,在澜沧江的干流或支流上,云南境内开采盐矿或利用盐泉的县市主要有:兰坪县、云龙县、剑川县、洱源县、景东县、景谷县、宁洱县等。此处,主要对滇西的兰坪县、云龙县、剑川县和洱源县的井盐生产情况进行简要论述。

兰坪县境内的盐泉,主要分布在金顶、喇井和河西。地质资料对兰坪盐区的记录并不多,曾简单地描述了兰坪境内的“期井北盐泉为汲卤制盐的老盐井,金顶南温井盐泉是有数百年汲卤制盐历史的老盐井。泉流量随季节变化,1970年9月3日测得流量为0.2升/秒。金顶老母(姆)井盐泉是有一百五十余年汲卤制盐历史的废盐井,据每年7—8月份熬盐数推算,流量大于0.2升/秒” 。这个盐区的盐泉和盐井情况,将在第三章进行介绍,在此不再冗述。

云龙县境内的盐井,主要分布在澜沧江的支流——沘江流域上。历史上曾经有八大盐井,即诺邓井、石门井、金泉井、顺荡井、师井、大井、天井和山井。除了诺邓井之外,每个盐井有2 .7处盐泉。详细情况见第四章的介绍。

剑川县有弥沙井,坐落在今剑川县西南部的弥沙乡境内。有人认为弥沙井在唐代是否已经开采仍有待考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元代已经开采了,主要依据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马德周墓志》记载的“其始迁祖马只随忽必烈有功而镇鹤庆,其子马搭驻守弥沙、开卤水二井” 。明代,弥沙井属鹤庆军民府剑川州,设弥沙井盐课司,归五井盐课提举司管辖。 清代,弥沙井设盐课大使,共二区:弥沙井、乔后小井。 雍正至乾隆初期,弥沙井额盐为57 221斤;清末,额盐降至36 023斤。 民国早期,未见弥沙井的相关文献。民国二十三年(1934)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最低产量为5 704斤,最高为18 945斤。 新中国成立之后,弥沙井继续生产食盐。1951年,经地方政府改造后,该盐井的产量从日产盐2万公斤增至日产2.95万公斤。此后,产量不断上升。1956年,弥沙井停办,只剩乔后井独立生产。

洱源县的食盐生产在乔后镇,此处以“乔后盐”闻名遐迩。如上所述,乔后井原属剑川县,后在1961年划归洱源县。乔后井开于清初,但是整个清代,乔后井的产量并不高。有资料记载,1934年以前,其年产量均未超过8万担;1934年之后产量逐渐增加,1936—1939年的年产量保持在10万~ 14万担。 民国三十五年(1946)迤西区盐场公署从大理迁往乔后,统管滇西盐务。 但是,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其产量也不过3 000吨。 1950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接管乔后盐场,政府实行投资扩建盐矿,年盐产量由1950年的0.6万吨提高至1965年的2.4万吨。1970年起,乔后井开始采用真空制盐工艺;据资料记载,该井20世纪80年代的产量,可完全供应滇西800万人的食盐需求。 可见,生产工艺提升、效率提高之后,盐产量剧增。

根据地质情况来判断,整个澜沧江流域的盐业资源,多数是地下水溶解了岩层,再通过地下内部结构形成的压力,使得盐泉自然冒出地表。按照取卤的方式,称之为“井盐”。每个盐区少则有三四处泉眼,多则有十几处,甚至几十处。该流域除了盐泉自然冒出地面,还有多处温泉。澜沧江流域地质比较活跃,正好是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属地质活动带。因此,玉树、滇藏交界区、大理等地常常发生地震。

从整个澜沧江流域来看,以滇藏交界处作为不同盐业生产技术的分隔线,澜沧江上游地区采用的是晒盐法,包括青海省囊谦县盐区、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和芒康县,均采用传统引卤晒盐技术。澜沧江的中下游地区,即云南省境内的所有井盐,长期采用煎煮法。在历史上,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还曾采用过古老的制盐方式——炭取法。因此,澜沧江流域承载着丰富的制盐技术,是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制盐业的瑰宝。

煎煮法和晒盐法同时存在于整个澜沧江流域,这是由澜沧江流域从北到南流经的地区海拔落差大、气候环境差异大、生态环境有差别等因素导致的。源头的海拔为5 200米,此后海拔不断下降。青海省囊谦县的几处盐泉,海拔多数在3 30.~ 4 200米。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的盐泉,海拔为3 500米左右;芒康县盐井处在海拔2 200米左右的河谷。云南省兰坪县的几处盐泉,海拔在1 600~2 200米;云龙县的8个盐场,海拔在1 600~1 900米;云南省南部地区的几个盐场,所处的海拔已经降低至1 500米以下。这些气候特征、海拔差异,是澜沧江流域形成多元制盐技术的前提。 pv6Di0KEpLXMlv5HRNS5u0OC9JqsKqOnrkFvbw3VVBCLMvZxsyZinGZ+OoYedS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