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是一条跨境河流,这条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唐古拉山的河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最后在云南南端流出中国,一共延绵了2 179公里。澜沧江是一条较长的国际河流,国内称为“澜沧江”,国外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源头的海拔超过了5 000米,随后,澜沧江从北到南,流经中国西南的广袤地区。这里除了澜沧江之外,还有两条河流,其东面是金沙江,西面是怒江。整个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产方式,都受到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影响。
从中国的地理地貌来看,西南地区是中国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区域,海拔从平均4 000米以上,逐渐向平均1 00.~ 2 000米过渡,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点;澜沧江是从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重要河流。
整个澜沧江流域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从青藏高原到滇南坝区,流经上述三个省、自治区的玉树、昌都、迪庆、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普洱等8个地市州(含自治州),涉及18个县市。在如此广袤的大地上,受地理地貌、气候、海拔等因素的影响,澜沧江流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由于澜沧江流域具有流域长、地域广的特点,从青藏高原延伸至横断山脉,再向云南的南部延伸,纵向跨越西部的三个省、自治区,整个流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此外,整个流域的气候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澜沧江源头的气候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温差大。上游地区的类乌齐县和芒康县等地,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中上游的德钦县属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德钦县以下的维西、兰坪、云龙等地区,则为亚热带与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低纬山地季风气候或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云南境内澜沧江的下游地区,则多为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从澜沧江源头到下游,气候从干热到湿润多雨,呈现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
澜沧江流域分布着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其中,木本植物超过5 000种,能组成森林的约有2 000种。主要优良树种有团花树、三尖杉、油杉、黄杉、铁杉、滇藏木兰、藏柏、八宝树、云南石梓、铁力木、毛麻楝、红椿、柚木、香龙眼、橄榄、山桂花、云南松、思茅松、云杉、冷杉、红豆杉、思茅黄楠、楸木及樟类、竹类等。此外,还分布有药用植物2 000多种,香料植物300余种,观赏植物2 100多种,菌类植物150多种。
其中,一些植物属于国家珍稀保护植物。除了植物种类繁多之外,澜沧江流域的动物多样性特征也比较明显。野生动物种类很多,昆虫已知种类有12 000多种,脊椎动物已知种类达1 798种(包括淡水鱼类432种,两栖类112种,爬行类152种,鸟类802种,哺乳类300种)。有蜂猴、滇金丝猴、亚洲象、野牛、长臂猿、灰叶猴、印支虎、南亚虎、犀鸟、金钱豹、云豹、百尾梢虹雉等5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熊、熊猴、猕猴、穿山甲
、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他主要动物有牦牛、藏羚、岩羊、黄羊、猞猁、野猪、狸、野兔、獭、獾、藏马鸡、龟类等。
据不完全统计,澜沧江流域已发现含金、银、铜、铁、铅、锌、锡、锶、汞、菱镁矿、锑、石膏、硫黄、煤、水晶石、铅石(红石榴宝石)、云母、大理石、石灰石、硫、叶蜡石、冰洲石、盐等在内的100多种矿产资源。澜沧江流域由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以及拥有食盐等重要资源,成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历史舞台。
经中国民族识别工作确认,澜沧江流域生活着藏、回、土、撒拉、蒙古、门巴、珞巴、纳西、白、傈僳、普米、怒、彝、阿昌、傣、佤、侗、苗、黎、瑶、布依、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壮等27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重要区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正是早期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历史上是民族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孔道。
生活在澜沧江流域的27个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其中,中上游地区,即青海省囊谦县延伸至云南省德钦县,以藏文化为主,其中又夹杂着纳西族文化,如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的盐井,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纳西族聚居区。从维西至云龙地区,以白族文化为主、傈僳族文化和彝族文化为辅。进入临沧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则以傣文化为主,涉及彝族、佤族、景颇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整个流域呈现出多元信仰的状态。藏族聚居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纳西族聚居区信仰东巴教,白族聚居区奉行本祖崇拜。如傈僳族、普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还信仰原始宗教。在澜沧江流域的一些地方,如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的盐井和云南省德钦县的茨中村还有天主教教堂,两地的藏族和纳西族信奉天主教。
由于澜沧江流域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复杂,造就了多元的生计方式并存。澜沧江源头是高原牧区,当地百姓以从事畜牧业为主,主要放养牦牛、犏牛、绵羊等牲畜。因此,在囊谦县的平地或山坡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牛羊,其规模有时候多达两三百头。人们一边放牧,一边制作奶制品,因此,酥油、奶渣等是比较常见的畜牧产品。澜沧江流域的其他地方也有牧区,但是受沟壑纵深、地势陡峭的影响,放牧一般选择在3 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场,河谷地区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将农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实行季节性转场。例如,在碧罗雪山西麓的迪麻洛村,人们在5—10月将牛羊赶上高原牧场,在河谷从事农业生产。10月之后,河谷的农作物收割了,土地开始闲置,人们再将高山上的牛羊赶回河谷地带。
此时,农地上遗留下来的玉米秆或杂草,可用于喂养牲畜。这样,空间的转化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畜牧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
生活在澜沧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除了从事畜牧业之外,还从事种植业。海拔3 000~4 000米的地区主要种植青稞,2 500~3 000米的河谷地带种植小麦、苦荞,1 50.~ 2 500米的河谷、平地或山区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在澜沧江河谷2 00.~ 2 500米的台地上,如芒康县的盐井和德钦县的燕门乡,2014年开始大量种植葡萄,所生产的葡萄主要用于酿制红酒。此前,主要由农户自家酿制,随着芒康县盐井成立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之后,企业开始大量收购葡萄。从云南省的维西县开始,随着海拔降至1 500米以下,人们可种植水稻。进入低纬度的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则种植热带的经济作物,如香蕉、甘蔗、芒果等水果。
除了上述传统的生计方式之外,从云南的德钦往北走,一直到青海的囊谦境内,在海拔3 00.~ 4 500米的高山和草甸上,采集业相对比较盛行。例如,人们4—6月可以挖虫草,5—9月采集松茸。这些是传统畜牧业的补充,近些年,随着虫草和松茸价格的攀升,采集业的确能给当地百姓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澜沧江流域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优美的人文景观,促进了多个行业发展。除了传统的采矿业、畜牧业、种植业和采集业等生计之外,当地的水利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澜沧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利资源的开发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工程。整个流域的水能蕴藏量达81.595 32 kW,目前在干流上已建成9座梯级式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苗尾(2009—2014)、功果桥(2009—2012)、小湾(2002—2010)、漫湾(1986—1995)、大朝山(1996—2003 )、糯扎渡(2003—2012 )、景洪(2008 )、橄榄坝(2012—2017 )、勐松(2012—2018)。
此外,上游地区的大华山、黄登、拖巴、里底、乌龙山、古水等水电站正处在论证阶段或已开工建设。水电开发实现了西电东送,并为当地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岗位,改善了地方的交通条件。此外,资金的引入也会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澜沧江流域的旅游开发,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相对落后。目前,上述两个省区的旅游形式主要以组团或徒步为主;游客通常选择比较著名的景区,例如青海的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纳木错、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等。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景区并不多。从澜沧江源头至下游地区,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已开发的景观也不多。例如,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的盐井2012年获批4A级景区,成为昌都市第一个国家4A级景区。此外,澜沧江流域的重要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如迪庆州德钦县境内的著名景点——梅里雪山地处川滇藏结合部,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属国家4A级景区;巴拉格宗生态旅游景区则位于香格里拉市西北部的尼西乡。上述景区都是以峡谷、山河、村落为主构成的自然景观。
目前,滇西北地区在云南省旅游业占据重要的位置,主要涉及迪庆州、丽江市、怒江州和大理州。这些地州市虽然不完全属于澜沧江流域,却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从数据来看,滇西北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从2010—2018年的9年间,滇西北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 971万人次增加至12 007万人次(见图1-1)。从云南全省的旅游数据来看,滇西北的旅游人数占全省的20%~ 25%,紧跟滇中地区,排名第二。
图1-12 010—2018年滇西北旅游总人数情况
各地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以丽江市为例,1995年全市的游客接待量仅有8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3亿元。200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2.02万人次,2004年增加至360.18万人次,2006年持续增加至429.22万人次,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30.93万人次。
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9.97万人次。
2013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增加至2 079.58万人次。
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 782.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821.9亿元。
2019年接待的游客突破5 400万人次。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旅游业发展也不错,在2012年以前,其游客人数曾超过丽江市。从数据来看,2006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86.56万人次,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337.13万人次,增长率约为70%。
201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240.91万人次。
这个数据在2017年增加至4 222万人次,同比增长9.40%,旅游总收入达650亿元。
2018年仅上半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448.56万人次,同比增长9.9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7.19亿元,同比增长10.59%。
迪庆藏族自治州在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17.42万人次,201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573万人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006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8.55万人次,201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50.51万人次。
从2012年云南省的旅游收入来看,丽江、大理和迪庆作为第一梯队的旅游地区,均突破100亿元,其中丽江和大理在200亿元左右,仅怒江的收入为11亿元。
2013年,丽江全年旅游收入增长31.94%,达278.66亿元;大理增长了27.4%,增加至248.88亿元;迪庆增长了25.38%,收入为127.3亿元;怒江的收入为17.19亿元,增加了47.17%。
2014年各地区的旅游收入有一些变化,其中迪庆跌至第二梯队,但是旅游收入依然达133.78亿元;丽江、大理等地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分别为378.79亿元和322.93亿元;怒江旅游收入增加至21.13亿元。2017—2018年度的数据显示,丽江、大理分别排在全省旅游收入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丽江年度总收入为821.9亿元,大理为650.81亿元,怒江处在末位,旅游收入为47.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