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持坚

俊生的《报林咬文嚼词(第二辑)》要出版了,这是他继去年出版第一辑后,在词语运用研究上取得的又一个成果。在本书出版之际,俊生几次请我写一个序,我并不是词语研究方面的行家,几次推辞,但俊生却不愿收回成命,盛情难却,我只能勉力从命了。

俊生是一位优秀的报纸编辑。20 多年前,我从黑龙江回到上海,进入《上海证券报》,担任了领导工作。当时和俊生并没有太多接触,但俊生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出版了《词语评改800例》和《常用词语误用评改词典》两本书,让我看到了他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也看出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可惜的是,由于报社发生的变故,我和俊生共事的时间并不长。他在离开报社以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又成为一位国内知名的时事评论家,我经常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报纸和网络上读到他见解独到、观点敏锐、文风犀利的评论文章。现在俊生已退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成了一个“养老金领取者”。但是俊生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养老的人,他又利用微信这个自媒体工具,开设了“每日一怼”这个栏目,专门针对报纸上使用错误的词语进行分析评改,日积月累,至今已有1300多条。按每天一条算,他坚持这项工作已经有4年了。俊生一直说,他所做的这个工作只是“小儿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一件看上去再怎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天天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大事。俊生所做的这件事,已经在业内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如今能够结集出版,也证明了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这几年来,我通过微信朋友圈,一直在阅读俊生每日推送的这些或长或短的文句,深感受益。我们这一代人,由于时代的裹挟,未能有机会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机会。即以我来说,十几岁就告别了学校,离开上海远赴东北边陲“战天斗地”,虽然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有所成就,成长为一个不算太差的新闻记者,也写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但论起学问的根底终究是不够扎实的。尽管自己这辈子总的来说吃的也是文字饭,但对文字的认识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时效是第一生命,讲究的是“倚马可待”的写作效率,对文字的使用更多的是基于平时在阅读中的积累。即使是在我担任报社总编辑期间,虽然经常要看报纸大样,但更多关注的是版面上是否有不符合各种要求的内容出现,也很少关注到报道中词语是否准确运用的问题。读了俊生的书稿,我犹如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常常感受到古人说的“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我觉得俊生开创的这个形式很好,一是从最新出版的报纸上寻找语料进行分析,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对读者有相当强的吸引力;二是每天谈一个问题,大都篇幅不长,读者每天用不多的时间就能读完,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够渐渐养成对准确运用词语的接受力和敏感力;三是利用微信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能够使这些文字传播得更广,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四是通过微信首发,还能及时得到读者的反馈,使可能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得到及时的纠正。

在看了俊生的书稿后,我对在写作中准确运用词语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尽管随着自媒体的崛起,现在报纸的读者有所减少,但报纸的文字仍然代表着一种被全社会认可的标准,我们每一个以文字为立身之本的人,都应该珍惜我们的文字,爱护我们的文字,马虎不得。但是,通过俊生的研究,我也看到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现在报纸的文字水平是不容乐观的,甚至有的文章一个句子里就会用错好几个词。这种状况的出现,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下面两个原因:一是报纸工作一直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重视。中国文人传统上历来重视煮字炼句,唐朝诗人贾岛的“推敲”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直被传为美谈,但人们在习惯上更多地把这当作文学家,尤其是诗人的事。对于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的培养,一般更重视的是在新闻写作和编辑方面专业的训练,这些当然很重要,但长期忽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以致在报纸工作中出现了对准确运用词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二是近年来自媒体发展很快,推动报纸也开始向融媒体转化。这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方向,一些优秀的自媒体质量确实很高,但在人人都是自己的编辑的环境下,由于缺少必要的编辑把关程序,导致整个自媒体领域的文字都比较粗糙,并且反过来影响到了报纸。俊生的“每日一怼”未从自媒体上选取语料,而是坚持从报纸上取材,他跟我说这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另一方面是自媒体上不恰当的词语运用材料实在太多,反而容易影响“每日一怼”的质量,因此就未作关注,但泥沙俱下的自媒体写作对词语运用的负面影响显然是不可低估的。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对报纸的文字质量抓得很紧,经常举行质量抽查活动,参与新闻评奖的作品一旦出现文字差错,不仅会扣分,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参评资格,很是可惜。我觉得每一个新闻记者和报纸编辑,都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而俊生的这两本书就是不可多得的教材。《报林咬文嚼词》从报纸上选取大量语料,都是我们容易用错的词,俊生通过细致的分析,告诉我们“不能这样写”,这对于工作在采编第一线的记者编辑很有实用价值。因此,尽管我不是语言学的专家,只能从新闻写作和报纸编辑的角度来谈谈《报林咬文嚼词》的价值,但我还是很乐意向我的同行推荐俊生的这两本书,并希望《报林咬文嚼词》能够有机会继续出下去。俊生做这个工作无名无利,但他乐在其中,他说他很希望有一天再也不能从报纸上找到合适的语料,这就说明报纸的词语运用水平确实改观了,“每日一怼”也就只能“关门大吉”了。要让俊生的这个愿望早日实现,剥夺他的这份乐趣,唯有靠我们一起努力了。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曾任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副社长、《上海证券报》总编辑) Cd7DP2TgAhk59+UkrUZj/bEy1GJLT9FMiJcvHpIPiVep/rdiuMZEZBt8/n6xWkj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