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2021年2月16日《光明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吴歌唱响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 江南鱼米之乡有如沃土,一代代山歌手 拔节 生长 ,吴歌唱响在田野里、舞台上,并多次走进高校、中南海等大雅之堂,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最鲜活的样本。 ”这段文字中的“拔节”和“生长”两个词使用有误。
先看“拔节”。“拔节”本是农业生产术语,指的是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伸长(zhǎng)型农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其茎的各节自下而上依次快速伸长(zhǎng)。“拔节”的指向对象一般限于农作物,句中将其用于形容“山歌手”,但“山歌手”是人,“拔节”不能适用。
再看“生长”。“生长”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二是指出生和成长,产生和增长。“生长”可以用于人、动物、植物等一切具有生命征象的事物,但当“生长”用于人时,主要是指其作为人的自然生命的延续。句中的“生长”用于作为人的“山歌手”,但说的是“山歌手”在艺术上的发展而不是他们自然生命的延续,因此“生长”不能适用。
可以把“拔节”改为“茁壮”,把“生长”改为“成长”,也就是说把“拔节生长”改为“茁壮成长”。其中的“茁壮”可指动物、植物长得旺盛,指年轻人长得健康,这里将其移用到“山歌手”,“山歌手”当然不一定是年轻人,但句中的“山歌手”有“一代代”作为限制语,应该主要是指年轻的“山歌手”,因此是可以用的。而“成长”用于人的时候,既可指年轻人自然生命的发展,也可指年轻人事业上的发展,用于句中“一代代山歌手”,形容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也是合适的。
(二)
2021年2月8日《陕西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就地过年,体会别样年味》。文中有句话写道:“ 就地过年的人们可以从容欣赏都市流光溢彩的霓虹,参观宏伟壮观的地标建筑,感受自己与城市共同 拔节生长 的速度…… ”句中的“拔节”和“生长”两个词使用有误。
如前所述“拔节”的指向对象是农作物,“生长”的指向对象是具有生命征象的事物。句中的“拔节”和“生长”有两个指向对象,分别是作为人的“自己”和作为自然事物的“城市”,其中“拔节”对这两个指向对象都不能适用,“生长”用于“城市”不合适,用于作为人的“自己”本是可以的,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并不是指“自己”自然生命的延续,而是指“自己”事业的发展,因此使用“生长”也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拔节”删去,把“生长”改为“发展”之类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