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17日《文汇报》第12版刊登文章《施蛰存:“万水千山来小坐”》。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居住空间缩小,加之家中 嗷嗷待哺 的人口众多,施蛰存不得不卖掉许多书籍、部分家具…… ”句中“嗷嗷待哺”的使用有误。
“嗷嗷待哺”意为嗷嗷叫着等待喂食,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嗷嗷待哺”一般限于形容婴幼儿,不适用于成年人。这个特点是由其中的词素“哺”所决定的。“哺”的本义是喂不会自己取食的婴儿,在“嗷嗷待哺”这个成语中,“哺”的所指范围已有所扩大,包括了需要他人抚养的少年儿童,但不能包括成年人,比如一些老年人,哪怕因相关身体功能丧失而需要他人喂食,也不能用“嗷嗷待哺”。句中说的是“施蛰存”家里的情况,作者用“嗷嗷待哺”来形容需要吃饭的人,但把成年人也包括了进去,这是不合适的。除非特别点明这里说的“人口”全是指婴幼儿,否则“嗷嗷待哺”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嗷嗷待哺的人口众多”改为“需要供养的人口众多”之类的话语。“需要供养的人口众多”,表明他们需要的是各种生活需求,不止于吃饭,在表现“施蛰存”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上更为准确。当然,如果句中所说“人口”确实都是婴幼儿,则可以保留“嗷嗷待哺”,但需要把“人口”改为“婴幼儿”“小孩”之类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