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辞学的研究,除了跟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外,还有第三个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学科建设上的意义。
前文我们曾经指出,政治修辞学是一门既关涉政治学,又关涉修辞学的多元性、交互融合的学科。因此,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政治修辞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会大大拓展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丰富政治学的内容,而且也会对修辞学的研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修辞学原本具有的多元融合的学科特点更为鲜明,使修辞学所能发挥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更加突出。然而,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专业分工过细的影响,研究政治学的学者不关心修辞学,也不懂修辞学,因而想不到从修辞的角度来研究政治学,拓展政治学的空间;而研究修辞学的学者因不懂政治学,因而也想不到从政治的视角切入而进行修辞学的研究。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政治学与修辞学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总是各自发展,彼此没有交集,以致各自的研究道路都越走越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总是走不出因循守旧、陈陈相因的格局,致使两个本来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学科都出现了发展受阻的窘境,尤其是修辞学。事实上,政治学与修辞学是可以交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深谙政治学的人应该都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其实就是一门修辞的艺术。对此,身在现实政治情境中的政治人,应该会有更深的体会。现实政治生活中,成功的政治人其实都是非常精于修辞的,善于适应题旨情境的要求而“看对象说话”“见时机说话”“分场合说话”,使其政治言语表达总是显得非常合宜、得体。既然政治与修辞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从理论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没有理由不关注修辞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理由不重视从修辞学研究中汲取理论营养;而修辞学研究也没有理由不拓展研究视野,将研究的触角伸展到政治话语领域,从而将政治与修辞结合到一起,建立一门政治修辞学的新学科。然而,由于事实上中外政治学与修辞学的研究都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学术传统,以致迄今为止我们都未曾见到立足“语言本位”,从语言表达视角切入的政治修辞学研究的具体成果,包括专业的学术论文与成系统的学术专著。可以说,迄今为止学术界将政治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加以建设的意识始终没有出现。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政治修辞学的研究,在学科建设上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必有其理论基础,有适合自身体系框架的一套学术理论作为支撑。政治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其同样也要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有一套自圆其说的政治修辞学理论。上文在谈到政治修辞学的研究内容时,曾经提到诸如“政治修辞情境的适应”问题,“政治修辞与人格定位”问题,“政治修辞与情绪控制”问题,“政治修辞的基本原则”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政治修辞学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不可能从别的学科中找到现成理论的,必须从政治修辞学的视角出发,立足学科体系框架,提出一套对各种具体的政治修辞现象及其规律都有解释力的理论。另外,还要对诸如“政治人”与“自然人”,“修辞”与“政治修辞”,“政治修辞”与“日常修辞”,“职业政治人”与“角色政治人”,“显性政治修辞”与“隐性政治修辞”,“政治修辞的主体”与“政治修辞的受体”等诸多涉及政治修辞学的学术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因为这些都是政治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只有对这些学术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确立与之相对应的学术术语,才能正本清源,使相关的研究得以在特定的范围内顺利展开,使政治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能够在专业性与科学性上得以凸显。可见,开展政治修辞学的研究将会有力地促进政治学与修辞学理论的发展,因为从政治学与修辞学的结合点上开展政治修辞学的研究,势必要解决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而这些理论问题的解决,最终都会对丰富政治学与修辞学的理论,促进政治学与修辞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相对于学科建设上的意义与理论上的意义,政治修辞学研究在实践上的意义更为明显。我们知道,政治修辞学的研究不仅要解决上文所说的一系列政治修辞的理论问题,还要解决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在政治交际活动中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修辞预期目标,实现达意传情效果最大化的目的所要采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修辞技巧)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是非常实际的,对其政治交际活动的效果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归纳法,从古今中外政治人的政治修辞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概括出切实有用的表达手段(修辞技巧),从而为身处现实政治情境中的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政治修辞实践提供借鉴。除了实务操作上的指导作用外,政治修辞学在理论研究上的成果还可以对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政治交际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使其在所有的政治交际活动中始终牢记政治修辞所要适应的政治情境的要求,自觉遵循现实政治情境下的政治修辞基本原则,努力突破现实政治情境的非理想政治情境因素的干扰,创造出理想政治情境下才能实现的政治修辞境界,从而顺利实现其政治修辞的预期目标,同时彰显其作为政治人应有的人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