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辞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要求研究者必须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一切政治修辞行为,并透过其所建构的政治修辞文本分析其深层的政治修辞意涵,考察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政治修辞与其所要实现的政治修辞预期目标之间的矛盾,找出政治修辞如何适应特定的政治修辞题旨与情境而实现达意传情效果最大化的规律,从而为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政治修辞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正因为如此,政治修辞学的研究就必须注意采用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唯有如此,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揭示出政治修辞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因与规律。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学科虽然有共通共用的研究方法,但是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科还是有适用度大小的问题。就我们的认知而言,适合于政治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是几乎所有学科都通用的研究方法。政治修辞学是一门科学,其研究自然也要用到归纳法。前文我们说过,政治修辞学是研究政治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而政治修辞现象是非常复杂的,要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政治修辞的规律,我们就不能凭空想象,或是只作一些理论上的逻辑推导就轻易下结论,而必须要通过对大量政治修辞现象的考察与分析,从一个个具体问题与个案出发,从中总结归纳出带有共性的东西,最终得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这样,我们才能用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作为理论指导,为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政治修辞实践提供具有价值的借鉴。比方说,通过对古今中外众多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大量政治修辞文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很多政治人都喜欢运用诸如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建构政治修辞文本
,而且事实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并将之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确定下来,从而为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政治修辞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法。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政治修辞学运用观察法,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不需要借助科学仪器,而只需要研究者对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为人处世行为与其实施政治修辞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换言之,就是要观察政治人的政治人格与其政治修辞是否具有匹配性。《论语·公冶长》记有一则故事:孔子有一个得意弟子叫宰予(即子我),天资非常高,孔子对他本来是寄予厚望的。但有一次孔子却发现他竟然大白天在睡觉(“昼寝”),孔子非常生气,情不自禁破口大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意谓:腐朽的木头无法用以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无法涂抹装饰!我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能指责他什么呢?)并由此发出感叹道:“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谓:起初我对于他人,都是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他人,则是不仅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这个理念的转变,就是从宰予的事开始的。)由孔子的话,我们可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人,我们都不能只看他嘴上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实际上是怎么做的。按照儒家理想化的观点,政治人(即古之所谓“君子”,今之所说“统治者”“领导者”)应该都是万民的表率,是“喻于义”“贤与能”和“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楷模,跟“喻于利”的普通人(古之所谓“小人”)有本质的不同。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政治人并不都是道德高尚之人,嘴里讲的是仁义道德、心里想的是男盗女娼之徒并不在少数。因此,我们研究政治修辞学就必须要认真观察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道德人格,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唯有如此,我们对其政治修辞的真实内涵才能有确切把握,对其建构的政治修辞文本的分析才能准确到位。否则,便会被他们漂亮的政治修辞所欺骗,文本的分析结果也就不会准确。关于这一点,相信对古今中外政治现实(包括过往与当下)有所留心的人,都会有深刻的体认。这里我们就不举例展开论述了,相信读者诸君都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参考我已发表的相关论文。
问卷调查法,是国内外社会调查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问卷是指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问卷法就是研究者用这种控制式的测量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度量,从而搜集到可靠的资料的一种方法,大多用邮寄、个别分送或集体分发等多种方式发送问卷,由调查者按照表格所问来填写答案。一般来讲,问卷较之访谈表要更详细、完整和易于控制。问卷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标准化和成本低。因为问卷法是以设计好的问卷工具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规范化并可计量。
虽然问卷调查法是社会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在诸如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运用比较广泛,但同样也适合政治修辞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人格评价,以及对其所建构的政治修辞文本成败的评价,都具有直接的效果,可操作性也很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人格评价,并不取决于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大众。社会大众虽然不是政治人,但对政治人的道德人格却是有一定要求的,其评价标准也是有定的。正因为如此,如果要对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人格进行评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问卷调查。至于对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为实现特定政治交际预期目标而建构的政治修辞文本的成败进行评价,问卷调查法同样是最直接有效的。因为政治人所建构的政治修辞文本是否成功,评价权不在政治人,而在政治人所建构的政治修辞文本的接受者。只有接受者认同了,才算是成功。否则,便是失败。因此,对政治人的政治修辞文本进行成败效果的评价,运用问卷调查法无疑也是行之有效的,既直接,又客观。
心理分析法,是现代犯罪心理学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指依据犯罪人犯罪心理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诸因素与犯罪心理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对外在犯罪行为及其客观后果和对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起作用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心理分析的方法主要有:①因素分析法;②心理实验法;③类型分析法;④相关设计法;⑤观察法等。
前文我们说过,政治修辞主体是政治修辞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政治修辞主体虽然并不是犯罪人,但是作为政治人在实施特定的政治修辞行为时必定是为了实现其特定的政治修辞预期目标的。换言之,政治人的政治修辞行为都是有其心理动机的。为了实现其特定的政治修辞预期目标,政治人在建构政治修辞文本时肯定要揣度接受者的心理,并迎合其心理预期,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政治人格与良知而违背诚信原则,作出一些言不由衷的政治承诺或政治表态。正因为在现实政治生活与政治修辞文本建构中存在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心理分析法,我们恐怕很难准确解读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的政治修辞真意,无法判定其政治修辞行为的社会价值。可见,在政治修辞学的研究中,运用心理分析法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