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论文选题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的兴趣、占有资料和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三大项。毋庸置疑,选题失误、选题不当一直困扰着这些大四毕业生,选题成了他们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难关。而“题好文一半”的道理也让他们明白:一旦确定了切实可行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准备和过程就有了明确的主攻目标和努力方向。
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是指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论文中所要探讨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的有机组合,是论文写作的核心。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士论文撰写的过程是否高效高质,收集资料的范围是否合理有用,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论文,能否保证论文最终的写作质量,甚至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拿到学位,愉快毕业、就业等。因此,选题时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循科学有效的选题原则和选题方法,在切实可行的专业范围内有效获取恰当易写的论文选题。
好的论文选题应该是可说、可论之题。选题的动因和乐趣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论文写作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就题而论,有话可说。问题意识显然是论文选题的源头和关键所在。很多学生苦于无题可选、无题可写,究其原因是缺少观察、缺少发现而惰于思考。
一般来说,学士论文的选题要把握大小适中、新旧相宜、量力而行三大原则和方法。
选题要控制在适中的范围内,不能过大或者过小。选题过大,在有限的篇幅里难以驾驭,不能写深写透,论文自然会显得抽象浅显,聚焦不足,游离主题。如“文化迁移与商务英语翻译”“劳伦斯小说中的人性观研究”“中学英语新课标改革措施之我见”等选题,大而无当,盲点百出。即便是博士论文恐怕也难以企及。选题过小,范围太窄,研究视角自然会受到制约,论点则无法深入展开,井小难储水,最终只能堆砌材料,乱塞例证,敷衍了事。例如,有学生选择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的“红酒”作为论文选题,也有学生单独对《纽约时报》中的新闻主题句进行研究。由于选题过小过窄,结果越写越觉得无话可说,越写越觉得难以挖掘下去,最后只好换题重写,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着实可惜。
大小适中的选题原则与方法,就是要对过大的选题进行“缩水”处理,而对过小的选题进行“扩容”处理。“缩水”也罢,“扩容”亦好,人们往往会根据论文的许可长度,写作的准备时间长短,作者能占有的资料数量和质量等因素,通过三次“过滤”的筛选整合而最终敲定论文选题,以达到“小题大做,小中见大”的选题效果。
(1)论文选题的“缩水”示例:
第一次选题(太宽泛):The Human Nature in D. H. Lawrence's Novels
第二次选题(限定范围):Which Novel of D. H. Lawrence's Writings?
第三次选题(限定范围):What Kind of Human Nature of D. H. Lawrence's?
最终选题(聚焦论题):The Good and Evil Value of Human Nature in D. H.Lawrence's The Rainbow
(2)论文选题的“扩容”示例:
第一次选题(过窄):Dreamsin Wuthering Heights
第二次选题(扩展):The Gothic and Dreams in Wuthering Heights
第三次选题(扩容):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othic and Dreams in Wuthering Heights
最终选题(补视角):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othic and Dreams in Wuthering Heights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新旧只是相对而言。论文选题中的“新”,一般是指“前沿性选题”和“空白填补性选题”两类;而选题中的“旧”,常常是指“基础性选题”和“补充前说的选题”两类。受写作时间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限制,学士论文中只有极少数会涉及“前沿性选题”和“空白填补性选题”,大多数学生往往会以“基础性选题”和“补充前说的选题”两类来思考自己的论文选题。实际上,虽然新选题资料少,又无前人成果可资借鉴,写作难度较大,但写作过程中很少受既有观点的左右和束缚,反而容易发挥,只要能够清晰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算大功告成了;相反,旧选题虽然资料很多,但在众多成熟的定论里有所突破或创新恐怕很不容易。正确的选题方法应该是“旧瓶装新酒”式的旧题新论,新题新论,新旧相宜。也就是说,选择老话题、旧选题的学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去重新考察现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得出新的见解。选择新的选题,则要注重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和应用价值,及时追踪英语学科本专业的学术发展动态和趋势,把握当下学界的重点和热点。
学士论文是一项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的繁重任务,选题时一定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围绕大学期间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考虑自己对资料文献的占有和消化程度,选择自己能够充分驾驭的、切实可行的题目。选题切忌太偏、太难、太新,更不能不着边际地盲目跟风、赶时髦,一味追求新、奇、异。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参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指南》中规定的各个级别的能力和要求,为自己“量身定题”。
由于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是对本科生大学四年来知识积累和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全面检验,所以,选题应控制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指南》中规定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与人文社科有关的交叉课程等范围之内。具体来说,选题大致可分为英语文学研究、英语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跨文化研究、英语教学研究、商务英语研究六大类(参阅本书“专题篇”的详细介绍)。
学士论文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思考提炼出来的,另一种则是他人指定的参考选题。
自己在课程学习和平时阅读中反复思考得出选题是最理想的选题途径。实际上,只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很多事情是可以帮助或启发自己去选题的。比如,就业的需要、兴趣的催化、外来事物的触动、他人的启发、阅读中的疑惑、课堂上的质疑等都有可能为论文写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选题。
如果因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素养欠缺而提不出选题,发现不了问题,那就应该请教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的专业老师来帮忙选题。当然,不能指望老师“一次启发定选题”。相反,应该在老师的反复指点和启发下,使自己某些朦胧的看法逐渐形成一个颇有价值的论文选题。有时,还可从学校指定的论文参考选题中得到启发,然后再确定自己心仪的选题。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学位论文写作,不谙选题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国内许多大学都会安排有丰富科研经验的老师为学生开列一些论文参考选题。
本书“专题篇”中所提供的参考选题,大多数都是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研究方向和学识判断来拟定的,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但很多情况下,这些选题往往只是参考性和举例性的示例。编选的出发点并非要求学生一字不移地按所列的参考题目来框定选题,而是想让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思维碰撞,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
选题时还可以浏览有关的专业文献资料,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发现选题。文献资料包括专业学术刊物、论文索引汇编等,看看别人都研究了哪些问题,尝试从中找到自己有话可写的选题。如果从这些现有的论文中发现有些题目正是自己力所能及或感兴趣的选题,不妨挑出来认真研读,看看别人的研究走到了哪一步。如果发现别人的论文尚有不够透彻之处,就可以在别人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并最终定出自己心仪的论文选题。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两种选题途径都应该在初步接触材料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并最终成题。
在生活实践当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观念,而对其他事物和观念每每缺乏关注。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时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双方(或多方)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摆出充分的理由,从而形成“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却不能证明对方是错的”的思维定式。然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思维对象有着无穷多的数量、无穷多的关联以及无穷多的变化。事实上,人类对空间的认识顺序是由点到线、到面,再到三维空间,人类思维模式的演化也遵循了这一过程。当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有许许多多的相关条件有待我们去发掘,可供我们利用,其产生的直接、间接的结果也是无穷无尽的。发散思维虽然不可能穷尽所有这些条件和结果,但它打破了思维过程当中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乐意对任何想法和观念都耐心地加以审视,而不是抱“哪里来的异端,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这就大大拓展了思维的视野。而逆向思维者们善于采用反常规的思维方法,或从事件的结果向前推导,或故意从反向的角度看待某一事物,或在某种特定情境下逆大势而行动,以达到自己特定的思维目的。
论文选题的过程首先应该是理论思维的过程,而理论思维则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原理所组成的观点体系。理论思维贵在创新,运用新的史料、新的调查、新的案例、新的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对既有的研究成果作出新的论证和研究,无疑使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具有不同凡响的重要意义。选题过程的思维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Mind)和逆向发散思维(Later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向来是英语专业本科生所缺乏的一种思维训练。论文选题时,可以运用思辨分析的方法将意念萌动、意念引申、意念审查等升华为选题。我们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所谓的灵感触发、非理性意念萌发、潜意识冲动的思辨过程其实是对既有的权威观点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是对前人研究不足甚至研究错误的发现、发挥和补充。这种批判性思维要求选题时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求把观察问题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去思考,并联系其相似性、差异性、普遍性和特异性。批判性思维旨在求变、求异、求新,旨在从老论题、旧论题中多角度地开发出新的论文选题来,以便能够产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的突破性效果,能够取得不落俗套乃至别开生面的选题结果。
我们不妨以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 A Rose for Emily 为例,说明批判性思维在选题过程中的重要性。一般读者会把这篇小说当成“怪诞”小说来读,只从表层意义上读到美国南方小镇上冷漠的人际关系。然而,如果平时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人们就会很自然地从新的角度去对小说进行批判性解读,从而突破既有思维的束缚,进而有新的发现。即:这部小说不是关于美国南北方之间的冲突,也不是关于新旧社会秩序之间的冲突,而是关于夫权统治下的南方和北方、新旧社会关系以及夫权统治下的两性关系之间的冲突。小说其实讲述了一个被性政治出卖而成为性政治牺牲品的小镇女子的悲剧故事。通过分析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所引起的反作用来证明:压迫别人不可能不引起受压迫者的反抗。因此, A Rose for Emily 是一则关于女人对扭曲女性的社会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中的Emily由少女变成女人,再由女人变成夫人,而这背后隐喻的则是:男人对女人到底干了什么?Emily与Homer之间建立了何种原动力(Dynamic Force)和反作用?原动力和反作用的意义究竟何在?受父亲压抑而独身苦熬多年的Emily为何谋杀自己的情人Homer?Emily为什么会从一个身材瘦小、皮肤洁白的淑女变成一个身体肥硕、肤色黝黑的女人?通过这些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不难读出,小说主人公Emily是隐喻美国南方小镇杰弗逊的一面镜子,镇上居民透过Emily身份的演变过程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危机。
逆向发散思维训练则要求通过多角度的思辨,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法去考察、分析选题,摆脱思维定式的禁锢、打破常规思维范式的影响,从另外一个相背或相去甚远的方面去开发选题的多维性。逆向发散思维旨在积极寻找那些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和问题,通常会在一些边界领域和交叉学科中发现选题。不仅如此,逆向发散思维还要具备对已有立论和错误观点提出质疑的勇气和洞察力。质疑不仅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还要指出矛盾,解决问题,修正失误。一般情况下,选题时可对既有论点中的立论的科学性、论点的准确性、论据的可靠性、概念的周延性、资料的确凿性、结论的信服性等因素提出怀疑、诘问、否定、排除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散思考才能保证论文选题向蕴藏丰厚而又处于盲区的“富矿”挖掘。逆向发散思维的厚积薄发可以使论文作者在选题时独辟蹊径、灼见先知。
学士学位论文的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之上拟定而成的。选题的直接结果就是确定学位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对象。主题与研究对象的确定则意味着学位论文拟题的开始。标题是对论文中心论点的集中表达,具有概括全文、吸引读者的主要功能。
论文标题是论文的“眼睛”和“眉目”,一个好标题也如同人的长相一样,应该是“眉清目秀”的。
学士学位论文的拟题包括主标题、副标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补充说明)和小标题(各章、节的标题)。
英语专业学士论文的拟题宜准确,忌谬误;宜醒目,忌模糊;宜新颖,忌陈旧;宜简洁,忌繁杂;宜具体,忌空泛。
好的论文标题应该在 20 个字以内把写作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方法)三个核心元素精练地提取出来。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在拟定标题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标题中应尽量多用名词、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因为这些词或短语更能高度准确地概括中心观点。
第二,标题可以用一个不完整的句子(Non-Statement Sentence)来表达。一般不用完整的句子来拟定标题;口号式的句子更是论文标题之大忌。
第三,标题中实词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如名词、动词(包括系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代词等。如果一个实词是复合词,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都要大写,如African-Americans。
第四,标题中的冠词、连词(如and, or, but, nor, for)、六个字母以下(含六个字母)的介词(如at, in, of, from, with)和引导不定式短语的to的第一个字母不用大写,除非它们是标题的第一个单词。
第五,标题中应慎重使用缩略语,只有那些全称较长,已得到公认的缩写才可使用。标题中尽可能不使用标点符号,除非必须使用。
第六,删除不必要的冠词和多余的说明性词语。如标题中的Studies of,Investigation on, Some Thoughts about, A Few Observations on, Investigation of, A Final Report on, A Complete Investigation of等短语只能增加标题的长度,未能提供新的研究信息,不宜使用。避免使用非学术名称的各类人名、地名和公司名等。
关于标题的拟定,学生可参阅本书“专题篇”的参考选题,并注意多模仿,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