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知识分类、组织及表征

2.3.1 知识的分类

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三大类: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他们又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进一步解释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程序性知识主要回答做什么、怎样做;而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Bhagat等(2002)根据知识的复杂性,将其划分为包含较少信息量的简单知识和包含大量信息的复杂知识。Hsiao等(2006)将知识分为嵌入到人类网络中的专家认知性知识、专家在工作活动中提取和集成的能力知识,以及可转移的有形的实体知识 。张承伟等(2016)从知识的定义出发,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分为物性知识、臆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随后进一步提出了物性知识创造的OT2EC2模型和人工知识创造的TC模型,辨析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的本质差异,并在OT2EC2模型基础上阐述了智慧教育的模式

一些研究者还根据知识的不同维度对知识进行分类:

(1)基于知识的内容分类:知识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另外,李世辉和韩庆兰(2013)从产品的生命周期出发,将知识分为产品设计过程知识、产品制造过程知识、产品销售知识和产品使用维护知识。

(2)基于知识的范围分类:知识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前者是指能在企业内部自由交流、分享的知识,包括品牌、专利、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后者是指有利于企业发展并能被企业所获取到的组织外部知识(朱治理等,2016)。

(3)基于知识的特征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涉及较多视角,比如关涛等(2009)根据知识的嵌入性,将其分为嵌入人员知识、嵌入工具知识、嵌入惯例知识、协作关系知识以及复合嵌入知识。高章存和汤书昆(2010)则进一步将知识细分为显性知识、偏显性的灰性知识、偏隐性的灰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

2.3.2 知识的组织

随着人们将信息管理的目光转向知识管理,近几年人们的认识也逐渐由信息组织转向了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进行的诸如搜集、整理、加工、整序、揭示、控制、提供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知识组织是信息组织的深化。知识组织或信息组织是图书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方法和传统研究不同,“知识组织”这个概念是英国著名分类学家布利斯(H.E.Bliss)于1929年最早提出的。此后,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通常将文献的分类、标引、编目等作为知识组织的学习内容。知识组织的方法有很多种,国内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知识组织方法。到了21世纪,以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为代表的图书馆界提出要以知识组织系统来推动数字化过程中对数字内容的组织,实现从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的发展,包括基于知识单元和本体的组织方法、构建理论和实践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数据驱动方法——自下而上的开放式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科学现象是从对数字信息的大规模分析中发现的。

国内著名文献情报学家袁翰青是我国最早使用“知识组织”这一概念的研究者,他指出:“文献工作是组织知识的工作……通常所谓的文献工作上有两个方面:知识组织工作和情报检索工作。目前的知识组织方法有7种,分别是知识表示、知识重组、知识检索、知识聚类、知识编辑、知识布局和知识监控。”李家清(2005)对知识的七种组织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采用分类主题一体化、运用元数据以及采用专家系统等知识组织策略。更多的知识组织研究出现在图书馆学领域,如王松林(2006)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就是知识分类,并且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并不是知识组织的全部;林晓欣(2021)指出知识组织帮助图书馆实现了知识协同服务,并能从中实现知识的协调共享和交互,还能以知识网络合作的服务来发现信息知识资源,从而发现其应用特征。

而今进入信息组织4.0时代,知识组织的知识协同服务管理策略不仅是系统科学地融合科研途径、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等辅助研究服务的实现过程,还是在社会化的环境下能主动交互地提供智慧化的学科数据信息资源

另外,Geffet于2018年就如何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同理论和世界观整合到多样化、连贯和广泛的知识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组织通用模型,即开放式知识组织网络模型。Birger Hjørland (2013)探讨了知识组织的逻辑方式——刻面分析法。李学庆、贾玉文等(2007)提出了一些知识组织方法,如分类法、主题法、本体论的系统论基础。而袁淑艳(2009)以分类法和主题法为例介绍了系统论方法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2.3.3 知识的表征

相关的研究者明确指出,研究知识的本质需要分析说明“知识的表征”,表征的变化就是将内因信息转变为外显信息,使其逐渐变得能为认知系统的其他部分利用的过程(杨盛春、贾林祥,2007)。知识的表征(representation)是指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Christopher等(2007)在《知识表征与本体论:当前的挑战,未来的可能性》一文中指出,由于知识等同于事实,知识表征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管理世界事实集合的任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人类知识的建构和内部表征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话题,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两种研究取向:

(1)认知主义研究取向。罗伯特·米尔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于1895年提出了知识网络的理论。他认为,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系统镶嵌在陈述性知识的命题网络之中,两者共同构成知识网络。安德森强调,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两者以工作记忆为中介相互作用,程序性知识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命题网络,然后才能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2)联结主义研究取向。联结主义十分关注内部表征问题及心理加工问题,联结主义的知识表征的方式主要是激活知识内部的机制以及获得激活恰当内部表征能力的机制。Rumelhan J. (1986)等认为知识大部分是以结构的形式建构的,其常见的心智结构主要有概念、命题和图式等,有关知识的表征来自模型的分类并以下述方式建立起来:知识必定影响加工的过程,在加工过程中利用知识不再是以在记忆中寻找相关信息并将其聚集的方式,而是加工本身的一部分。

从心理层面,知识表征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如高文(2000)从概念的本质、分类和结构三方面出发,介绍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有命题表征、心智映像、心智模式(认知结构)和联结型网络。其中,命题表征、心智映象以及心智模式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人的认知依靠对符号的操作,符号既有语言类的又有图像类的。联结型网络或称并行的、分布式的处理模式,它试图在表征信息时不使用符号实体。这些模式包括最基本的、类似神经元的处理单位。这些基本单位通过兴奋或抑制而影响其他单位。我国还有一些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表征理论进行了描述和评价的研究者,如魏屹东(2003)在《计算—表征认知理论的认知语境分析》一文中以认知科学的中心假说、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作为文本,分析语境,提出“认知语境”的概念。王瑞明的(2005)《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对Barsalou提出的知识表征理论——知觉符号理论作了介绍并进一步阐述其特征,并且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验证实。杨盛春、贾林祥(2007)在《心理表征哲学及其联结主义诠释》一文中对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作出了解释并且提出联结主义网络对概念和命题进行了表征

近年来,知识的表征也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苏玉娟(2017)在《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的特质》一文中提出表征是在实物不在场的情况下指代这一实物的任何符号或符号集。这里的符号或代码既可以是客观的物理符号,也可以是主观的心理意象,既可以是静态的事物,也可以是动态的机制。知识的表征就是用这些东西代表知识。 WYnFBBtvQCwqIEoYhyJYnatEHQWHIDDYRVG2abPsBJ78qZnS2otJt3NYED6JYP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