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初正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难时刻,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挺身而出奋力抗争,更感召了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怀抱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回报桑梓。
1904年,祖籍台山的旅美华侨陈宜禧曾设想回国发展纺织业。恰国内正值“收回路权”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加之有感于家乡的落后,他怀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决心,提出“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的口号,修建新宁铁路。
台山在1914年之前称作新宁,新宁铁路主要以台山为中心修筑,连通台山腹地,向北延伸,经新会至江门。1904年6月修筑新宁铁路筹备处成立,陈宜禧出任总办,余灼为协理。吸收美国修建及经营铁路相关工作的先进理念,陈宜禧与几个开明绅商共同议定《筹办新宁铁路有限公司草定章程》,章程明确规定铁路的筹建宗旨“……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以免利权外溢……”,并对新宁铁路的集股办法、线路走向、管理方法等做了详细规定,标志着修建新宁铁路从倡议逐渐走向成熟。章程拟定后须上呈清政府,获批后方可修建,为加快修建进程,陈宜禧等人一方面向清政府申请立案修建铁路,一方面募集建路资金。这一过程阻力重重,终于在1906年2月获清政府奏准立案,新宁铁路得以动工修建。
新宁铁路的章程经过不断细化,1915年,新宁铁路公司组织成立董事局,由股东正式选举董事监察负责路务,制定了股东会章程、选举董事监察人章程以及股东公议选举董事章程等一系列章程。除此之外,还规定了铁路公司的管理制度,设立了负责各项工作的职位,明确了分工,完善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组织及管理机构。新宁铁路章程的多番修改与增订,是华侨自主吸收海外先进文化并结合地方实际开创适合侨乡发展路径的大胆探索,侧面反映了新宁铁路筹建与修筑过程之曲折,也体现了倡建者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与百折不挠、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
新宁铁路分三期工程修筑,全长133千米,共45个车站。第一期工程是从台山的斗山修筑至公益,包括斗山、六村、冲萎、红岭、大塘、四九、下坪、五十、松朗、大亨、东门、宁城、板岗、东坑、水步、陈边、大江、万福寺、公益19个车站;第二期工程是从台山的公益修筑至江门的北街,包括浔阳、麦巷、牛湾、大王市、司前、白庙、沙冲、南洋、大泽、莲塘、汾水江、惠民门、会城、江门、白石、北街16个车站;第三期工程是从台山的宁城修筑至白沙,包括筋坑、水南、官步、三合、黎洞、上马石、东心坑、长江、田坑、白沙10个车站。新宁铁路建成后,不仅带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的交通发展,在推动物流发展的基础上,更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兴旺,公益埠、水南墟、板岗墟、东坑墟、大塘墟、松朗墟、陈边墟、麦巷墟、中东墟等墟镇由此兴起。新宁铁路通过它的辐射作用,带动了整个台山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