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以前,台山的交通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台山的地势中间高南北低,虽然拥有密布的河网,但是没有形成一条贯通全县的河流,因此县内的发展受交通的制约,较其他地区迟缓。19世纪中叶,逐步发展为侨乡的台山对外交往联系日益密切,原本落后闭塞的台山交通已不能满足侨乡的发展需求,在此期间,投资侨乡的交通业成为近代华侨投资总量中占比最大的一个领域,台山的交通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
1906年兴建的新宁铁路对台山近代交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宁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主投资、自主修建、自主管理的民办铁路,修筑新宁铁路的大部分资金都筹自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五邑籍华侨。铁路分为3期工程修建,历时14年,至1920年全线竣工。线路以台城为汇集点,向南直抵斗山,向北直达北街,向西直至白沙;总路线长133千米,总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全线建有站点45处,干线桥涵174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飞机对新宁铁路进行了狂轰滥炸。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当时的军政当局以“阻止日军南进”为由,先后四次下令拆毁新宁铁路。
新宁铁路在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产生于中国铁路利权被争夺的严峻时刻,采取先进的招股方式,运用当时顶尖的铁路建造技术兴建完成。新宁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有两个首创:一是斗山站的“转车盘”,即机车停靠在它上面,能原地旋转180度,省去机车掉头的占地;二是发明了火车轮渡过江技术,以铁船轮渡载火车渡过潭江,其设计工艺和建造流程都是当时顶尖铁路建造水平的代表。
新宁铁路的通车带动了侨乡社会的发展。铁路倡建人陈宜禧兴建铁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更是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实业振兴祖国,因此,他设计建造的新宁铁路不仅仅是一种方便乡民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发展家乡经济,以此振兴地方商务,挽回国家利权。新宁铁路自1909年第一期工程通车以来,带动了台山水陆交通网的形成,将原来分散单一的沿自然河网发展的水路运输连接起来,从而大大促进了台山地区人流、物流的发展,形成了台山、江门、广州、澳门、香港、阳江、肇庆和梧州等地的水陆交通网,为侨乡社会的地理发展区位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江门的日渐繁荣更得益于新宁铁路的开通,江门海关的进出口业务也因为铁路的开通而大幅增长,并带来了贸易的空前繁荣,从而进一步奠定了江门作为五邑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新宁铁路的通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江门五邑地区之间人口、物资、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对江门五邑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新宁铁路见证了侨乡数十年的风云际会,在抗战后陷于沉寂。它是江门五邑地区华侨华人积极响应“实业救国”风潮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珍贵遗存是推动地方走向现代化的实物依据。编辑出版《新宁铁路文物图集》,不仅仅是为了拭去藏品灰尘,揭露背后的故事,更是为了唤醒历史文物的记忆,让后人在了解文物背后故事的同时感受前人的造物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优秀历史文化。
编著者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