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研习书法,一定离不开研习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高度成熟,其极富变化的笔法、结构和章法,已成为历代师法的楷模,正如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所云:“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实践证明,研习王羲之书法艺术,比较容易出成果。颜真卿学习王羲之的楷书,将真书发展到了个性最为强烈、法度最为严谨的巅峰;张旭、怀素以及孙过庭直接取法王羲之,成了后世书家心中的古典大家;米芾、赵孟頫、黄庭坚、王铎等人皆传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而各有创新。

为什么王羲之能在书法领域中,将真、行、草三体高度艺术化,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呢?徐利明教授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说:“王羲之的新体,顺应书法演变的必然趋势,是其天性、玄思、深厚的书法功底,再加上江南自然美景多因素合一的产物,是天工与人工的结合,天性与理性的统一。”

王羲之及其书艺是我们研究书法艺术的源泉。经研究发现,王羲之之所以能取得书法艺术的划时代成就,是因为他自少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打下了深厚的书法艺术基础,另外他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毕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创新,特别是他能听取儿子王献之的建议,成功地把流行于楚地民间的“藁”文化运用到书法艺术的变革中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何谓“藁”?“藁”即“禾”类,为五谷之一。稻米自古以来是我们生存的粮食。早在四千多年前,江浙一带的良渚文明就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柱的“藁”文化。藁叶书法艺术风格正是先人对“藁”(禾)的崇拜而创造的,而且代代流传。我们可以从楚简、小篆、汉隶直至王羲之早期的《寒切帖》《离不帖》《龙保帖》《姨母帖》等法帖的字里行间找到藁叶书法艺术风格的踪迹。

用藁叶书法艺术风格的概念来分析,可以解开《平复帖》《天发神谶碑》等重要书法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之谜。

本书写作成书得益于王献之的一席话,他对父亲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即提出章草未能超凡脱俗,不如择于“藁”“行”之间的建议。换句话来说,王献之的一席话,启发了笔者对“藁”及其书法艺术风格的研究。

本书主要根据笔者与黄婉怡在2008—2009年撰写的两篇论文——《浅谈“葉叶书风”》以及《〈平复帖〉书风探源》的内容,尝试用书法形式向书法爱好者推介,并希望通过这种写作方法使失传的藁叶书风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在中国书坛上引起进一步的争鸣。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汉字、书法与书体”,是开篇的引入部分,主要给书法入门者介绍书法的基础知识。第二章“藁叶书风初探”,主要从“菜”的含义展开,通过对东晋的流行书体及书风的研究,从藁、行、隶、篆等书体中逐步深入探索“藁叶书风”的来源、变化等,论证其存在的理由。第三章“藁叶书风研究成果”,主要是根据“藁叶书风”的含义,推断草体的产生以及藁简、藁篆、藁行、藁楷、藁草的表现形式;重新评价《平复帖》,解开《天发神谶碑》独特风格之谜;罗列藁叶书风数种书体的表现和应用。第四章“习作”,主要收集了笔者历年来的书法习作及部分获奖、展出作品的副本,习作中有笔者喜爱的诗文,也有笔者创作的诗词,以供方家指正。

黄穗清
2021年4月 k5TyGhySo1sDGqjmDL2MFr8kt94AaVPmrsWL4XmKKKcDRUYLZPDcSlV2qKpUMi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