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企知道”专利检索平台,戏曲相关技术可以分为服装造型类、戏曲训练类、舞台装置类、声乐器具类、交互体验类、数据化装置六大类,其中服装造型类的专利主要是鞋饰、服饰、眼线笔类化妆品,戏曲训练类主要是机器人教学、训练架、形体训练,舞台装置类主要是智能灯光、舞台道具箱、流动舞台,声乐器具类主要是电子仿真乐器,交互体验类主要是全息投影、体验模拟装置,数据化装置主要是视频识别、旅游平台。
戏曲道具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技术与材料的运用,戏曲道具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如火彩戏采用专业喷火机,不仅效果更好,也更能保护演员的安全,一些刀枪棍棒的金属类表演道具也采用铝制,材质柔软,制作难度更低,安全性更高,使用起来也更加灵巧。舞台上常见的烟雾制造也逐渐由刺鼻的烟饼变为出烟快、体积小、成本低的干冰烟雾制造机。
而科技对戏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用料和工艺上。从用料上看,成本较高的真丝戏衣逐渐被人造纤维、混纺面料所取代,新材料的使用既能降低成本还能满足多样化的舞台需求,不同的质料能够带来不同的表演美感。从工艺上来看,新技术和纺织工具的发展,提高了戏衣的制作能力和制作效率;戏衣制作工序繁多,周期较长,在现代机械的帮助下,可以缩短制作周期,使制作工艺更加简便。
此外,戏曲演员用的化妆品也在不断改进,油彩是戏曲演员妆容中常用的化妆品,抹脸使用的油彩,需要保证一定的湿度和细腻度,现在使用新材料制作的油彩性能更加稳定,成分更加安全,在降低对演员皮肤的伤害的同时还能保证舞台效果。
21世纪以来,戏剧舞台上的科技元素越来越多,舞台效果上出现了更为先进的LED屏幕和投影设备,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投影技术和LED屏幕,沪剧《敦煌女儿》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屏幕上展现了放大版敦煌文物,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以外还有全息投影技术,如山西省博物馆里的全息虚拟人演绎的传统戏曲《梨花颂》。借助数字影像,戏曲舞台更加丰富,故事呈现更加出彩,科技在戏曲表演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同时,戏曲舞台的机关布景也让舞台效果有了更强的表现力,现代的机关布景主要通过机械设备、特技或魔术来呈现,包括实景背景、飞人钢丝索、立式绞车等,像《新茶花》《蜀山剑侠传》中都有使用新式灯光布景的片段。
除了戏曲线下演出各个方面有了技术上的进步外,随着新兴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戏曲艺术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避免数字化媒体技术带来的影响,如在戏曲表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更多的技术装置,在戏曲内容上有了除舞台表演以外的电影、水下艺术等形式,在戏曲传播渠道上也有了直播、VR等更多选择。戏曲的数字化、现代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戏曲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节目的观看数据也证实了传统文化对于大众的吸引力,戏曲的现代化发展是其在当下时代中前行的关键一环。相比于其他艺术,戏曲由于其艺术门槛较高,大众接触的难度较大,普通观众或者是接触戏曲较少的人群并不能完全理解表演内容及其内涵,且传统剧目演出较多,适合年轻观众的剧目较少,唱腔陈旧节奏缓慢,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调性不合。但是近几年有关戏曲的新媒体实践,包括直播、VR、动画电影等受到了包括年轻受众在内的许多观众的喜爱,年轻人并非想把戏曲这种传统艺术排斥在外,只是这种传统艺术需要以一种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呈现。
第一种呈现形式选择了动画。20世纪20年代初动画传入中国,其中动画戏曲的代表性作品是1961年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开篇配乐用了京剧的丝竹和锣鼓,孙悟空的脸也是京剧中的猴王脸谱;1983年的《天书奇谭》不仅有脸谱的运用,还有服饰的借鉴。之后3D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动画发展,2009 年中国第一部3D立体动画《齐天大圣前传》上映,2015年的《大圣归来》和2016年的《大鱼海棠》中也能看到戏曲的影子,利用戏曲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戏曲文化的渗透与传播,票房的成功也向我们展示着戏曲文化的巨大魅力。
戏曲电视栏目也曾辉煌过,戏曲节目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的初创阶段,第二阶段是1988—1995 年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1996—2003年的繁荣阶段,第四阶段是2004年至今的成长阶段。
1985年央视推出了《戏曲欣赏》,之后又开播了《名段欣赏》《空中剧院》《九州大戏台》等栏目,涉及多个戏种,电视栏目化、固定化的模式凸显了电视在这种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满足了不同受众的观赏需求,而戏曲综艺极大拓展了戏曲电视传播的形态,使戏曲与电视深层融合后的产物如戏曲小品、戏歌、戏曲歌舞、戏曲MTV等有了展示的平台。1996 年戏曲·音乐频道开播,2001 年CCTV-11戏曲频道开播,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角儿来了》《梨园闯关我挂帅》《CCTV空中剧院》《过把瘾》等20个戏曲栏目,同时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河南省、广东省等地也开办了当地的戏曲频道。2004年之后电视节目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港台和国外的电视娱乐类栏目的大量闯入,使得竞争力弱的戏曲逐渐被市场边缘化,栏目收视率低迷,新办栏目数量锐减,多档栏目直接停办取消,另有许多原本高收视率的名优栏目被挤出卫视或者移至凌晨和深夜播出。甚至专业化的戏曲频道自办栏目的数量几乎只有开办初期的三分之一。后戏曲栏目也不断创新改进,推出了东方卫视《非常有戏》、天津卫视《国色天香》、中央电视台《叮咯咙咚呛》等戏曲综艺和真人秀节目,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旧存活得非常艰难。
在数字化表演呈现上,戏曲也做过尝试。2016年4月,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国科技艺术研究所和强氧科技,首次尝试运用VR视频技术对京剧《春日宴》进行视频录制。2016年8月30日,由北京萃取互联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内首个中华戏曲VR直播平台“名角儿”App产品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发布。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和安庆市宜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戏曲表演艺术+ VR产业高峰论坛”。作为此次活动的落地部分,他们和安庆市宜秀区人民政府联合启动了“启迪虚拟现实产业园”,并宣布“中国戏曲文化数字中心”项目正式入驻。
随着直播技术的发展,戏曲表演也在不断探索着新的传播形式,抖音在2022年7—8月推出了为期10 天的线上戏曲展播活动“百戏连台云演出”,邀请了12家院团演出机构,通过抖音展播了47场经典剧目,包括《天仙配》《穆桂英挂帅》《三哭殿》等,累计观看超4 222万人次,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感受戏曲魅力。
除此以外,戏曲的周边产品也受到很多年轻受众的喜爱,如NASA联名戏曲潮牌T恤、梨园春联名款酱香酒、游戏《原神》,在表演形式上也进行了新的突破,如水下导演小舞携手青年舞者王艺涵推出新作《刀马旦》。
在众多的戏曲表演现代化呈现形式中,短视频发展最为蓬勃。2022 年8 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4.4%。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1.5%。2019年,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发布了《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超过6 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数据表明:“传统文化成为抖音平台上的主流话题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和大众文化相结合,一直备受关注。”戏曲借助短视频传播是顺应时代的选择,戏曲短视频也应运而生。新的传播媒介(短视频)为戏曲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有利的传播环境,短视频使其影响力更大、传播速度更快。
与国外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成熟地区相比,我国戏曲保护实践在方法与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注重对遗产承载主体的尊重,保护观念由“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主”。
然而,我国对戏曲的保护较多体现在扶持戏曲演出节目、推广高校中的戏曲教学,目光较少放在利用现代媒体途径充分发挥戏曲软性的内在文化传播与引导效用上。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特色品牌,出现传承断层,故本研究将戏曲短视频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类型,完善戏曲文化产业链,关注戏曲短视频对戏曲传承人生活状态的提升。
较多学者关注到了短视频平台开展的文化传承活动,如梅娜、陈小娟指出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特色、形式特色、运营特色促进了戏曲短视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只有通过跨媒介等实现融合发展,并与文旅融合事业深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触达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获得更广阔的文化空间,进而最终转化为实打实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若要将戏曲活化,使其生命力不断存续,需要借助短视频这一大众媒介的传播形式让它繁殖衍生,形成产业化的发展。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显示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人,较2021年12月增长2 805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1.5%。短视频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网民娱乐的主流,快手、抖音作为当下大热的短视频平台,汇集世界的人才与趣事,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因此戏曲作为中国非遗更需得到传承与发展,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正可以为戏曲提供更广阔的推广平台。2018年,戏曲艺术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获得迅速传播,通过表演形式的转变以及创新,打破空间限制,获得了更多年轻观众对戏曲艺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知。
在疫情的冲击下,线上直播成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表演的第二舞台。《2022抖音直播平台治理白皮书》显示,“抖音直播传统文化类主播收入同比增长101%”,“2021 年3 月至2022 年2 月的1 年内,戏曲直播开播场次超过80万,平均每场观看超过3 200人次”。然而快手平台常驻戏曲粉丝和潜在戏曲受众相比抖音更多,快手平台曾于2021年9月21日举办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另外,由文化和旅游部注册的快手账号“文艺中国”进行直播,由京剧交响套曲进行开幕的演出,该次直播的观看人数达506.9 万人次。如今直播作为戏曲传播的新形式,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利于中国戏曲创造者的平台运营。此外,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扶持政策与计划,有利于为戏团、专业戏曲演员打造第二剧场与戏曲在短视频平台的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戏曲艺术在抖音平台的传播,抖音平台上戏曲元素的延伸传播较本位传播多,如抖音特效京剧变脸等曾引起一阵热潮。戏腔歌曲与戏曲风音乐也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并且加上演唱形式的创新,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以独特的流行戏曲,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形成了新的戏曲潮流。截至2022 年10月4日,抖音平台上“戏曲”这一话题的播放量已超219.4亿次,同比2021年12月12日,播放量增长了近2倍。但有关创作者的调查报告显示,抖音非遗创作者80后、90后占比较大,70 后紧跟其后,60 后与00 后的创作者则相对较少。而快手平台各年龄段非遗相关课程的创作者数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80 后、70后、90后、60后及其他年龄层与00 后。从非遗相关课程的受众年龄分布来看,戏曲项目的传承不容乐观,00后占比最少,这也是戏曲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在传承上面临的重要问题。
抖音官方平台发布的《2022抖音非遗数据报告》中,对戏曲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统计,该报告表示戏曲在文化产业的短视频热度不足一半,受众主要关注传统的著名曲种。整体偏向主流剧种,不利于小众剧种的发展。另外,该报告也显示年轻观众较少,00后对相声的喜爱程度较高,戏曲短视频的受众面在年轻群体中效果较差。《2022抖音直播平台治理白皮书》也指出抖音推出与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大剧院合办的“DOU有好戏”活动,计划打造线上节目、专业培训等活动,推动戏曲行业发展,传承戏曲文化。综上所述,可见短视频官方平台积极与各大剧院举办戏曲活动,为线下剧院提供了线上发展的机会。抖音官方发布的《2022抖音直播平台治理白皮书》表示抖音直播数量急速增长,传统文化类主播收入也同比增长101%,在抖音看直播用户增多与传统文化类主播收入增长的条件下,直播能够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向。与此同时由于政策扶持戏曲艺术,戏曲的发展符合抖音平台重点关注的领域,极其有利于中国戏曲发展线上道路。此外,该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受疫情影响,线下演出市场受到一定冲击,线上直播成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表演的第二舞台。一年内,戏曲直播开播超过80万场次,平均每场观看超过3 200人次。每一场戏曲直播都相当于一场中型演出。以上数据表明,每场戏曲观看人数的覆盖程度虽不及其他直播,但远远多于一场戏曲线下演出。综上,线上的发展是可观的,戏曲在短视频平台推广与发展不仅是高瞻远瞩,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