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初电影是戏曲的新兴记录媒介,后来在戏曲与电影艺术的探索过程中,戏曲创作才逐渐开始追求电影化,越来越多的影视拍摄手法开始出现在戏曲电影当中。1931年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中穿插了《玉堂春》《四郎探母》等戏曲片段,之后艺术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戏曲与电影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平衡,到了21世纪前后出现了《霸王别姬》《生旦净末》等优秀戏曲题材电影,不仅表现了戏曲舞台,也表达了故事情节。戏曲电影在我国电影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早期的影片内容是对实况的记录,而西方电影强调的写实之美对于早期中国人而言较陌生,于是电影引进中国后,就被融入了一个本土化的选择——利用镜头语言手段记录中国戏曲。1905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面世。1948年我国史上首部彩色影片《生死恨》上映,它也是我国戏曲电影之一。
戏曲电影的萌生,恰巧也是中国电影拍摄的探索阶段,当时的戏曲电影只有纯粹的记录作用,没有任何的拍摄技巧。单调的拍摄手法、无声的画面及故事的片段性限制了戏曲电影的发展;戏曲电影的探索发展期,有声电影及拍摄技巧的加持,使得戏曲电影有了艺术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戏曲电影被创作出来;戏曲电影的巅峰期,有了各方面的丰富经验,优秀戏曲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在质与量双方面呈现飞跃式提升;戏曲电影的迟滞期,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让戏曲发展每况愈下。20世纪90年代后,戏曲电影的发展已经呈现下坡趋势。以世界上首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为例,该片于2004年上映,但作为一个粤剧、动画及电影相结合的新产物,却一直未能掀起太大的波澜。
文献《产业视阈下中国戏曲电影发展困境及路径探索》
提供的数据及分析显示,戏曲电影在国家的全力扶助下持续地发展创作,甚至出现了与多种新技术交融的局面,但其取得的成果与主流电影相比就显得比较惨淡,2019—2020年戏曲有效票房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电影票房打破642 亿元,较去年同期提高5.4%。其中,中国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同比增长8.65%,市场占比64.0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7亿。”(国家电影局2019年12月31日发布数据整理)截至2020年底,《八佰》票房近31 亿元,《我和我的家乡》票房接近28.2亿元;而近几年来戏曲电影最多的票房才百万元,相比主流电影,戏曲电影的成绩表现得较为惨淡。
2015—2019年上映的戏曲电影最高累计放映排名第51 位,是豫剧电影《新双喜临门》。但2015—2019年累计排名持续下降,从原来的51位下降为309位,影片的数量由最高的11部下降至4部。综上所述,就算是在戏曲电影的主要播出院线,排片量也一直在缩小,累计场次和排名也在下降。戏曲电影在政策的扶持下还是难以发展,排名靠前的戏曲电影也并没有被大众所知。与主流电影相比,戏曲电影取得的票房可以说是惨不忍睹。2015 年4 月,京剧电影《状元媒》《龙凤呈祥》在北京两轮放映,但票房仍然不佳。据文献《产业化语境下戏曲电影的发展路径》
的数据显示:“2015年4月,京剧电影《状元媒》《龙凤呈祥》在北京进行了两轮放映,但是票房惨淡。某院线在两周内每天排片一或两场,单日观影人数仅20人左右,每天的票房仅约600元,而同期上映的《左耳》《何以笙箫默》《速度与激情》等影片则场场爆满。”以上种种数据分析显示,尽管戏曲电影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多方的不懈努力不断完善,但是其收视成绩还是一直不断地下降。
2020年6月,学者殷泽昊综合分析了当前戏曲电影发展所遇到的困境,他认为戏曲电影作为戏曲和电影两者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本身存在问题,并且指出戏曲电影的核心矛盾在于戏曲表演中的动作、语言手段及布景并不适合呈现在电影镜头前。同时,殷泽昊还认为戏曲电影发展的没落还包含了部分外部因素,如媒介技术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娱乐选择的多样化。
戏曲电影与其他戏剧艺术一样,具有假定性。假定性是一种相沿成习的艺术表现手法,即以假当真的非实物表演。在动作方面,戏曲舞台上追求无实物的写意,而戏曲电影追求有实物的写实,真实与假定的冲突直接影响到戏曲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同时也影响到观众对戏曲电影作品的领悟;在语言方面,戏曲舞台上程序化的语言手段并不符合电影中的剧情逻辑,语言手段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交流机制,而电影中演员并不需要与观众直接交流,但若是裁去语言手段,这些精彩绝伦的片段不能呈现出来也是令人遗憾;在布景方面,戏曲舞台上的布景搭配演员程序化的步法能够展现戏曲独特的韵律,但这些步法若是配上实景,会破坏戏曲特有的风格,观众也不能意会到戏曲的魅力所在。
尽管国家对戏曲艺术一直在加强相应的政策并大力支持,使戏曲电影的创作逐渐进入佳境,但戏曲电影的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学者类成云对此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戏曲电影的市场定位问题,因为当下的主流电影题材都集中于青春、都市、科幻等类型,而大多戏曲电影的拍摄题材都是制作者对戏曲的情怀,因受众对象仅限于老一辈的人群导致戏曲老龄化;二是创作主体老龄化问题,因戏曲电影市场的惨淡导致年轻制作者更愿意拍摄有商业价值的电影,从而导致从事戏曲电影的年轻创作者少;三是戏曲电影市场出口狭窄问题,戏曲电影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戏曲质量不高,而是缺乏戏曲电影的市场,但城市电影的主流市场是年轻群体,戏曲电影发行的市场则主要是在农村,再加上一些地域限制,农村院线并没有城市院线来得广,城市院线因为戏曲电影上座率低等情况,并不看好戏曲电影带来的利益价值。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戏曲电影也在不断努力改进。根据文献《新政策与新发展——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戏曲电影发展概况》,从技术环境层面上看,我国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正是我国戏曲电影史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即使电影二维的平面艺术通过运动镜头和景别切换等电影语言多角度地呈现舞台全貌,还是会影响到戏曲舞台空间感的展现,让有些场景无法像舞台艺术那样获知全貌。因此,电影融合了3D技术,比如场景中人物动作展现的三维立体效果。以“项羽刘邦九里山会战”的一场戏为例,简单的布景使戏曲艺术虚拟性的美学原则得到了保留,但3D电影的技术手段却制造出更让人深入其中的现场感,解决了场景碎片化的问题。由此可见,《霸王别姬》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程序化、虚拟性等美学特征,又结合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巧妙地实现了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紧跟时代转变,给予观众真实的沉浸式体验感,拓展了电影叙事空间,吸引了许多年轻受众的眼球,这便是促进戏曲电影发展的原因之一。
从市场社会文化环境层面上看,《霸王别姬》提供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场域。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全球化的原理,《霸王别姬》成为在美国杜比剧院举办的全球首映京剧电影。其中,《霸王别姬》在推广中华文化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比如让当地市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建立起对中国的文化形象。而采用的中英文字幕,也让难以理解的文言文终于可以被海外观众所领悟。由此,《霸王别姬》成了戏曲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一环,这可看出文化多元化可使中华文化传播至更多的地方,也能促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观看,达到促进戏曲电影发展的效果。
根据《产业化背景下戏曲电影发展困境及出路思考》的描述,学者类成云提出了针对戏曲电影发展低迷可采取的相关措施:一是将戏曲与电影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尊重两者的创作规律,充分发挥其魅力;二是结合时下流行,培养大众对戏曲电影的兴趣;三是在创作手法方面进行创新;四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介带来的红利,扩大戏曲电影宣传面。
2019年11月,学者唐乙之提出将戏曲电影与NT Live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相结合,将舞台实况进行多机位拍摄,并在高清影院同步播出。唐乙之认为这种方法既不会破坏戏曲舞台上写意的假定性表演,又能够保留电影中的镜头语言,用最佳视角呈现戏曲舞台,予以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根据《当代戏曲电影的发展与创新——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的描述,作者以《白蛇传·情》为例作具体分析。作者表示,年轻人作为现在艺术文化的受众主体,其实并不排斥传统戏曲艺术。在《白蛇传·情》上线哔哩哔哩短短一周内观看量飙升至659万人次,评分更是达到9.8分,作为使用群体75%为24岁以下青少年的软件,哔哩哔哩的数据可以作为了解年轻人对影视艺术喜好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戏曲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是传统文化产业重要的一支;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价值,已形成独具个性的表演特征和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个代表作并得以流传,历史悠久,有扎实文化底蕴,累积了多批忠实观众,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戏曲电影的发展还需要乘着国家政策扶持之风,借助电影创作科技,为戏曲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戏曲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