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让成果从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2016年 5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谈到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具有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时,他引用了毛泽东主席在 1944年说过的一段话,“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在我看来,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话就是对他一贯主张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最好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加以引用,意在强调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广州大学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粤港澳语言中心”)决定组编“语言服务与语言生活丛书”,我作为中心的首席专家,有责任为丛书写一个总序。在拟定总序的主题时,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段话,并将它化用成总序的标题。我认为,这套丛书编辑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应该是: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让成果从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粤港澳语言中心,是国家语委 2020年正式设立的科研机构。作为一个与大学教学教育同体发展的学术机构,粤港澳语言中心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很难说。但是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却是我们应该作出的选择。要把这套丛书编好,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谋划好、统筹好:

第一,做好语言服务的系统研究。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篇大文章。2022年 4月 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考察,其中专门提到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这话虽然只是对中国人民大学说的,但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却具有普遍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里的“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就应该包括语言文字工作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研究实践问题。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首任校长吴玉章先生。吴玉章先生是一位革命家、教育家,也是“延安五老”之一,但我们还应该记得他另外一个身份——一位语言文字学家,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在长期革命教育实践中,吴玉章倡导根据文字的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原则,推行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利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和推广普通话,他还著有《中国文字的源流及其改革的方案》《中国新文字的文法》。他的教育实践和学术著作无不带有强烈的服务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追求。学习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语委的“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的科研规划,我们可以发现,以服务作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价值导向的色彩非常浓厚,其涉及的领域与面临的挑战既广且多。我们应该看清这样的大势,以此作为语言服务研究的最大背景,科学地确定我们的研究领域,系统地梳理语言服务研究的各类课题,在新时代通过陆续的学术产出表明我们在紧跟这个时代、服务这个时代。

第二,做好语言生活的观察建设。语言生活是这套丛书的另外一个关键词。粤港澳语言中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生活。从 2006年开始,我国的一批语言学人推出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当时我以领域语言生活报告作者的身份受邀参与其中,我们中心前后有好几位同志受邀参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研制编写工作。随着十几年来这项工作的坚持开展,这种立足中国大地、关注社会生活的语言学人的行动,为国家语言生活的和谐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学派特色的研究范畴与概念,也催生了一批新的学术研究队伍在全国各地竞相跟进。毫无疑问,粤港澳语言中心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得以发展并最终形成的。进行国家和区域语言生活观察是粤港澳语言中心与生俱来的一种学术使命。我们虽然已经有相应的《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但这还不足以完全展示我们应有的时代担当。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态度和坚实的行动来做语言生活观察的有心人和语言生活发展的建设者。2022年 5月 1日,中央电视台第13频道《吾家吾国》栏目播出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马真两位先生的访谈。访谈讲的第一件事就是两位先生在 20世纪参与编写《汉语成语小词典》的故事。正是因为他们当年观察他们所处时代的语言生活,发现中小学生缺少一本用白话文普通话编写的成语词典,两位先生和他们的同学才下决心一起为帮助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而投入这本词典的编写工作,在语言生活观察有心人的基础上成为建设者。我们编写这套丛书,要做的也是这种有心人和建设者的工作。

第三,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我们注意到,进入 21世纪以来,国家语委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种鲜明的政治自觉。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越发成为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大命题。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和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另一方面,面临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离不开语言文字从文化传承创新角度的更大作为。如何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语言生活中的传承观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建设创新。我们希望今后在这套丛书中陆续有这方面的成果产出。作为粤港澳语言中心、针对大湾区文化背景多元、城市区域治理方式多元、社会制度多元、经济制度多元、教育实践多元、国际交往合作多元、历史文化表现多元的情况,如何在这种多元共生的大环境中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更是当务之急。我们尤其希望有和大湾区语言文化有关的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在这方面能体现出鲜明的参与语言服务和语言生活的学术品质。

第四,做好中心学科学术的响应号召。这种响应可以分为大小两个方面。先说小的方面,我们首先要做好粤港澳语言中心研究团队的经营和建设。虽然广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20年代,但现在我们所在的广州大学与 21世纪同龄,是在原来的几所市属高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称得上是一所“年轻”的大学。因为年轻,我们可能并无多少学术传统可以依靠,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足,但换个角度看,这也刚好带来了另外一种优势,即我们可以在这所与 21世纪共生的学校里从容谋划建设我们的学术领地,努力形成我们的学术研究品牌。语言服务和语言生活研究就是我们着力建设的学术领地和学术品牌。由于广州市正在推动广州大学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并将其置于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当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作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粤港澳语言中心建设所秉持的国家队意识、大湾区意识、集体作战意识、语言服务成果意识和学术创新意识,就是我们这种努力和贡献的一种体现。广州大学的爱国传统应该体现在我们的学术实践之中。这也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一种必然要求。粤港澳语言中心团队成员大都来自国内各知名高校,师出名门,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广州大学,如果在这所大学仍然只是在各自原有的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固然也能做出成绩,但对于一个学术机构而言则多少有些遗憾。如果我们集合在一个大家能共同经营的平台上共同做些事情,那一定会产生更好的学术反响,就像各位同事在我们接受名校名师学术训练时接触到的学术响应一样。建立共同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平台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选择,事实上,这也是近些年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建设也逐渐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几年前我在政府工作的时候,几位年轻的同志和我一起吃饭聊天,我说我们应该从“抱团取暖”走向“抱团发展”,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希望丛书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团队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这个中心和平台还应该担负起国家语委的科研任务,发挥好特定领域的号召整合的作用,寻求区域内外、领域内外各种资源的支持,尤其是注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构建起互相呼应合作的机制,这也是国家语委赋予我们的任务。中心研究平台和丛书出版平台也应该具有开放性质,聚集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还有一段话,我特别愿意引用它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些宏大的目标我们未必能与闻其事,就像我在这篇总序的开头说的那样,我们进行的各种学术探究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很难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放弃这方面的思考和努力。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我希望这套“语言服务与语言生活丛书”能够成为我们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的一个证明。

是为总序。

屈哨兵
2022年 5月 2日于广州 Pc/JEdGc8NeGkFXK4lLuusrZX0IFWHFI2DuYXdGnD1YShsHHqNd8Gqvjp56z8k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