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 21世纪以来,语言服务逐渐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概念,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下称《报告》)所附术语索引为例,2005年的《报告》中关于“语言服务”的索引记录是 3条,2006年是 9条,2007年是 29条,到 2008年则是 10条,这还不包括“语言服务产品”“语言服务能力”“语言服务市场”“语言服务产业”等衍生概念,概念引用整体趋势是由少到多,相差几近十倍之多,这说明“语言服务”在我国语言生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本文试图依托 2005—2008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所反映的事实来对我国的语言服务进行一些观察与思考,基本观察方法就是根据《报告》(主要是上编)附录中的“术语索引”来进行一种回溯式的搜索,凡是索引“语言服务”条目所涉及的事件与现象就是本文观察分析的对象,涉及语言服务状况扫描、分析与思考两个不同的角度。
语言服务这个概念的外延应该如何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结论,我们曾经提出可以从产业、职业、行业、基业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屈哨兵,2008)。查阅 2005年开始研制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关于语言服务的状况,大抵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扫描。这种扫描或许不能反映出近年来我国语言服务状况的全貌,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成语言服务状况的一种风向标。
从《报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语言服务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推手就是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接待了来自全球 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上海世博会有 2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国际组织参加,因而对我们的语言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根据屈哨兵(2008)提出的框架,语言服务产业应该有语言翻译服务、语言教育服务和语言支持服务几个不同的分支,几个不同的分支在《报告》中作为产业形态都有着比较充分的展示。
关于语言翻译服务和语言教育服务。2006年的《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7)在介绍北京奥运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时提及“一些专业人士和专业公司也积极投身语言培训和语言服务工作中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07年的《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8)显示,北京奥运会上以服务供应商身份出现的相关专业公司提供了相关产业服务,“元培翻译”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笔译与口译服务,“英孚教育”主要为国内裁判、翻译人员及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提供了语言应用、翻译技能等外语培训任务,“爱国者理想飞扬”为奥运志愿者提供了语言测试及培训。语言服务供应商首次作为一种语言服务产业的形象在奥运会历史上出现。
关于语言支持服务。所谓语言支持服务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语言服务。2005年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专家就讨论提出“要兼顾不同的语言服务产品形态”(“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8)。2007年的《报告》在介绍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时也提出要实施相关的世博会语言服务工程,其中涉及基于汉英语音识别及合成技术的汉语和英语声讯电话咨询智能服务系统、开发语言服务相关电子产品等内容(“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9)。实际情况也可以证明,在北京奥运会上,语言服务供应商首次在奥运会历史上正式出现,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了北京奥运多语言服务系统中心,提供 11种语言服务。人们可通过移动终端、互联网网站、呼叫中心等平台,采用多种无线、在线、热线方式获取信息,相信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具有语言服务产业背景的活动也会有出色的表现。
典型的语言服务职业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服务性、自立性、商品性(屈哨兵,2008),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服务职业在 2005—2008年的相关状况报告中表现还不够充分,这也与我国语言服务职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大体相符,在相当意义上,我们在这方面的职业队伍还不够强大。但我们可以从《报告》中看到与语言服务职业有关的一些表现形式,有的就具有发展成职业的基础。
从逻辑上说,具有产业基础的从业人员就应该将其在该产业中从事的工作看成他所拥有的职业,如果是这样的话,上述各个相关语言服务产业所涉及的职业应该是比较确定的。比如,从事语言翻译服务的职业、从事语言培训服务的职业、从事语言测试服务的职业、从事语言支持服务的职业等,它们在《报告》所涉及的语言服务事实中都有所体现。另从这几年《报告》所涉及的语言服务的实际来看,奥运会和世博会的语言服务志愿者队伍也是一个和语言服务职业有关的群体,奥运会总共提供了 55种语言服务,其中大部分是通过语言服务志愿者来完成的。国家体育馆配备 4种语言同声传译,残奥会配备手语解说,场馆内及主新闻中心有专门提供语言服务的志愿者,涉及 550个站点及 3 000多个岗位(“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9)。上海世博会前期参与筹办工作,从事翻译、文字处理等语言服务工作的也有约 500人次(“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8)。志愿者本身不可以职业化,尤其是针对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国际性大事件而言,但志愿者所从事的岗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职业化前景的。
这里所说的语言服务行业,是指具有语言服务项目和语言服务需求的行业。《报告》中关于语言服务行业的记录在各个年份都有所表现,其所选取的行业类别,通常在语言服务的质量表现、项目开发、现象类聚或者社会关注等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
2005年的《报告》专门在领域篇列出“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等领域语言状况”进行报告,所指的服务行业包括商业、邮电、文化、铁路、交通、民航、旅游、银行、保险、医院等,公共设施等领域则涉及城乡、道路、建筑物的名称,以及标志和标牌、各种媒介的广告、工商企业商标、招牌、商品包装、产品说明书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6)。公共服务行业涉及的语言服务主要是指语言服务多样化现象,是指在邮电、旅游、交通等行业实行双语(多语)服务,保险、邮电等行业也有民族语言服务及相应的产品(“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6)。一些重要旅游城市和风景点用双语(多语)公示标志的越来越多,双语报站服务已在不少大中城市的公交系统推行。有些城市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地方特色,在某些公共服务行业中推出了方言服务(杭州出租车行业、北京某些特色老店)(“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6),另外还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110”“119”等重要报警台不同程度的双语服务。2005年是发布《报告》的第一年,我们还可以前溯到 2003年深圳的“双语电话”。
2006年的语言服务行业专题关注的是旅游服务语言问题,其在基本情况介绍方面首先界定了旅游服务语言的范围,重点是导游服务语言,内里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又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服务语言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对旅游服务语言运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提出了完善旅游服务语言培训机制、考评机制及质量检测机制的建议,建议加强旅游服务语言状况的调研及导游辞语料库的建设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7)。同年的语言服务行业专题还涉及来自产品说明书、医疗文书及药品包装等行业领域方面的语言服务问题。
2007年的语言服务行业专题关注的是民航系统的语言服务。民航业规范语言服务,实行双语服务,或提供多语服务,为构建和谐语言环境作出各种努力,多种方言服务成为空中语言服务新趋势,成为特色服务的重要内容。多家航空公司在西藏、新疆等航线上,招收少数民族空乘人员并使用藏语、维吾尔语等多语服务,成为空中语言服务的新亮点。一些机场还推出了《旅客乘机指南》《机场交通指南》等双语服务手册,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民航业语言服务多样性、人性化方面的追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8)。
2008年的《报告》没有列出语言服务行业专题加以关注记录,但由于2008年是奥运年,所以在关于奥运会语言服务的报告中也不乏涉及行业语言服务的记录。例如为提高奥运会期间的语言服务水平,针对北京市饭店业、餐饮业菜单的英文译法进行了规范,确定了中国的 2 425个菜品、主食小吃、甜点、酒类名称的英文译法。对具有中国餐饮特色的传统食品,以汉语拼音命名(“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9)。航空业方面,以残奥会为例,首都国际机场提供咨询服务,机器人可掌握简单的手语,触摸屏可提示复杂的手语信息服务,电梯内也配有盲文及语音提示;定点医院进行了一系列无障碍改造和手语培训,增添了很多无障碍标志;气象台也增加了手语播报的内容。不一而足。
语言服务基业是指为语言服务的开展实施进行的一些基础性建设,各种有关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等,都应该看成语言服务基业的重要构成部分。2005—2008年的《报告》所显示的各种关涉语言服务基业的项目大致可以梳理出如下的轨迹。
2005年的《报告》在介绍服务行业的语言服务个案时,提到杭州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杭州市客运出租车汽车驾驶员服务资格管理办法》,里面有岗前培训必须通过“杭州话考试”的规定(“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6)。2006年的《报告》针对奥运语言服务和语言环境建设工程的事实,提出要进行中国运动员人名拼写规范,体育术语的汉语规范,国外体育组织、运动员的译名规范,北京市路名罗马字母转写系统的规范等方面的研制工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7)。2008年的《报告》显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编译、发布《奥运会体育项目名词》(中、英、法、西),涵盖了 35个体育项目,共有 9 000余个词条(“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9);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和北京市旅游局共同推出《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民政部发布GB 17733—2008《地名标志》(“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9)。这些文件为北京奥运会相关语言服务即时提供了具体的行业标准,使得此前(2006)关于奥运会相关规范工作的研制建议得到了落实,同时也为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的举行在语言服务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基业保障。
当然,近些年关于语言服务基业建设的具体成就实际上远不止如此,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及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门、外事部门等近年来研制或出台的各种规范标准,很多都可以从提高语言服务质量这个角度来进行解读,此不赘述。
基于近年来《报告》所涉及的各类语言服务的事实,可以看出我国语言服务方面的一个基本格局,我们就此可以作出一些分析与思考。
语言服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观察。
一是国家规划层面对语言服务要具有科学发展的态度。2007年的《报告》曾指出,做好各领域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服务,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8)。这表明我们在语言服务建设问题的国家宏观层面上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至少从操作层面上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语言服务所能涉及的深度与广度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中国语言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和语言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表现。当我们认识到这个规律,就应该有意识地去进行引导并进行适时的规划,使其反过来对社会文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一种推动与促进的作用。这里面似乎还有一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起作用,随着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蓬勃发展,人们明确提出了语言规划,强调民族共同语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又提出要注意文化的继承与多元,提出多语多方言的服务。当然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恢复与回归。以多语多方言语言服务为标志,很多服务领域都在作出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语言服务策略与服务项目上的调整,涉及民航业、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服务环境(广告语言等)、医疗服务等,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这种态势。
二是语言服务需要国家投入成本。人们通常将语言服务单纯理解成一个市场概念,这是失之偏颇的。从基本格局上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市场成本的高低来简单决定语言服务项目的弃留。实际上语言服务也不可能完全被市场化。在相当意义上,语言服务是一项公共领域(甚至是公益领域)中的命题,语言服务工程是一项国民工程。国家应该承担提供语言服务的成本,奥运会相关语言服务项目的建设可以说是已经提供了一个示范。确定并提供 55种语言的服务、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进行多语种翻译、研制相应语言服务的规范标准、各处设立多语种标牌、建立多语呼叫中心、设置图文并茂的奥运场馆设施标志、残奥会期间提供盲文和哑语服务等语言服务,都不能简单地依靠市场行为来解决。
三是国家应充分利用关涉全民的大事件来推进语言服务的事业发展与质量提升。应充分评价这样的举国体制下进行的国际性活动为我们进行语言规划(包括进行语言服务)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凭借这个平台,我国语言服务事业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推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我国语言服务概念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事件与语言发展、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语言地位凸显及功用展示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总结与研究。至少我们可以从四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从国家语言战略层面如何进行引导与规划,从民众语言生活层面如何助其了解、认同与参与,从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层面如何进行总结和提升,从市场可持续发展层面如何进行经营和推广。
四是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中置放和推进我们的语言服务事业。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服务应当对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服务提供哪些实际支持,标准制定及其利用在奥运会上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展示,如体育项目名词审定、利用汉字笔画顺序确定运动员入场顺序等,但这仅仅是一个样板。还有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配合奥运会进行的相关主题的“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以及从《奥运汉语 100句》中选出最常用的 30句,译成 7种语言的版本,在机场向来华外籍人士赠送等语言服务行动都是可取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还不够。无独有偶,2006年的《报告》提到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有一个将民间语言学家储备团作为范围更广的国家语言服务团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7),这也提醒我们注意,在国际格局中,语言服务某些时候还会涉及对国家利益的保护。
产业—职业—行业—基业是我们针对语言服务的实际划分出来的四种类型。它们彼此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市场是我们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角度。
语言服务产业方面。以《报告》中所显示的语言服务供应商为例,它们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奥运会赛事给其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它们依托这个市场得以登台亮相,但如果要继续发展的话,还需要后奥运时代继续进行市场跟进与市场开发。2008年的《报告》也进行了后奥运时代语言文化建设的思考,强调要建立推动中国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语言工程产业,形成大国文化经济,使中国成为语言强国(“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9)。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工程产业发展今后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语言经济的成长方向。语言服务产业的壮大首先要有国家标准的制定与支持,其次要有市场的引导与培育。语言服务催生语言服务产业和语言服务经济,需要满足的首先是消费者市场存在这个条件,这样的市场有的已经形成,有的需要唤醒。消费者基数的大小是催生语言服务市场最为重要的保障。《报告》曾经在论及如何应对互联网上的语言多样性时作出过类似的判断,认为一个语言群体上网的人数越多,使用母语的动力也就越大,而广告商和文本提供商提供本地语言服务的机会也就越多(“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8)。这样的市场需要培育,同时也充满竞争,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会有市场细分,需要形成规模等。这些都是语言服务产业市场发展所要考虑的问题。
语言服务职业方面。各种语言服务职业的形成应该与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平心而论,语言服务所涉及的各种职业显著性形态在服务市场中的表现是有差别的,比较成熟的是语言翻译,其次是语言培训师,或者是语言教师,这几种职业拥有一个特征,就是通常都具有比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且比较稳定。至于类似从事语言测试的工作(语言测试师)是否能成为一份职业,目前看来恐怕还难以确定,更多时候它是与语言教师的功能捆绑在一起的,是否能剥离出来,可能要等市场分工精细程度有了新的发展之后才有可能确定。至于从事语言支持服务的职业,通常应该叫作语言工程师,就语言服务的需求而言,不管是服务性、自立性、商品性角度,还是规模性、稳定性角度,它都基本具备了成为一份职业的条件,目前比较欠缺的是其在社会公共领域及相关市场领域中的职业显著性形态方面的认同。
语言服务行业方面。对于语言服务所能涵括的范围应该有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报告》最初提及的语言服务(“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5)主要是指双语或多语服务,也包括方言服务。从行业这个角度来看,连续几年也都只是专题例说性质的,如果全面铺开,服务行业的语言服务状况观察及其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引导等方式改善语言服务行业的运行质量,扩大语言服务的覆盖范围。这里面有些虽然看似是老问题,实际上蕴含着不少语言服务的新空间,值得拓展,也应该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工程浩大。如果没有市场驱动,来自国家的相关语言服务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惠及各行各业。
语言服务基业方面。基业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基础性工作,它和市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从国家语言服务规划这个角度看,它是各种语言服务行动(工程)的第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标准,相应的语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就难以培育优质市场;二是从某些行业产业标准的产生动因这个角度看,这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虽然这种基业行为还未上升到国家规划的层面,但同样值得重视。至于属于语言服务基业性质的一些具体项目本身是否直接与市场行为接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情况应该是彼此之间各有所重为好。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学者对语言服务进行比较系统的学术思考的时间并不太长,大概是在 2005年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2007年的《报告》中也提到了这个事实,说在这个会议上有关专家建议,将“语言服务”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予以理性分析和研究,使“语言服务”从经验的层面上升为理论的层面,建立完善相关学科体系……明确了“语言服务”几个方面的内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8)。此后这个问题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2007年国家语言资源与应用语言学高峰论坛(北京语言大学)收到的论文中就有关于国家语言资源与语言服务方面的研讨。王铁琨(2008)、屈哨兵(2007,2008)、李宇明(2008)等对这个问题先后有过专门的论述。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语言服务”存在一个提出并被不断赋值的过程,最初可能不太被人注意,后来才被更多的人认可,滴滴露珠聚成细流,至于是否能成小河汇入大江,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保障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学科建设本身能够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以及一个合适的学术发展的框架;二是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概念来进行引领,并对可能存在的各种(社会)资源进行重组,使之变得更加科学、更加经济,并拥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语言服务”作为一个近些年来产生的学术概念,事实证明它可能拥有相应的学理支持、学术发展的框架,以及引导资源重组并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作为一种事实,语言服务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它在相应的学科体系中的位置、与其他专业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等问题,目前来说还缺少专门的思考。例如语言服务与语言规划的关系、语言服务与语言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关系、语言服务与领域语言研究的关系、语言服务研究与语言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服务与语言应用的关系、语言服务与语言经济的关系、语言服务与其各种下位概念(语言服务产品、语言服务能力、语言服务系统、语言服务市场等)彼此之间的关系等,都需要我们分门别类地作出更加细致的思考与探究。
当然,国家对于这类问题也并非没有考虑与判断,例如 2006年国家语委领导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重视语言科学成果的普及工作,主动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帮助社会各领域和广大民众解决他们遇到的语言方面的问题,引导语言生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赵沁平,2006)。从语言服务这个角度看,这里面就涉及语言服务相关标准的推广成果普及、语言服务的社会公众指向、语言服务的实施目标等相关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1]李宇明:《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在 2008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4期。
[2]屈哨兵:《语言服务研究论纲》(在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宣读),《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 6期。
[3]屈哨兵:《语言服务现状的个案分析及相关建议与思考:以产品说明书语言服务状况为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 5期。
[4]屈哨兵:《语言服务研究问题再思考》(在“两岸四地”语言学论坛上的发言),中国澳门,2008年 12月 5—7日。
[5]屈哨兵:《以语言资源的利用为出发点,以语言产业领域为重点,构建国家语言服务》(在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揭牌仪式上的发言),北京,2008年 12月 29日。
[6]王铁琨:《在中国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心揭牌仪式上的发言》,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chinese/hyks2008/-12-29/1503162572.shtml,2008年 12月29日。
[7]赵沁平:《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9/s7067/200611/t20061128_76009.html,2006年 11月 28日。
[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0]“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11]“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