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汇精要》
图中盛炼制水银的原料——朱砂之盆和一瓷瓶置石桌之上。
《炮制便览》
炮制水银过程中,煅水银炉底四面开洞,欲气达火盛。图中一人在将两罐之口上下相扣,上罐为朱砂、炭屑,下罐为水,两罐扣好后入炉煅烧。右有一老者,手持葫芦,端坐于凳上指导。
朱子、自然汞、白
、姹女、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
汞(Hg)。
1.丹砂……能化为汞。(汉·《神农本草经》)
2.用磁罐二个,掘地成坎,深阔量可容二罐,先埋一罐于坎,四围用土筑稳实,内盛水满;仍一罐,入朱砂半满,上加敲碎瓦粒,剪铁线髻如月圆样一块,闭塞罐口,倒覆下罐之上,务令两口相对,弦缝盐泥封固。以熟炭火先文、后武,煅炼一炷香久,其砂尽出,水银流于下罐水内。复起下罐,检出皮壳,入新朱砂,固脐再煅。每好砂一两,常煅出七八钱。低者仅五六钱而已。(明·陈嘉谟《本草蒙筌》)
3.将黑铅入铁铫内熔化,入水银结成朱子。(明·戴元礼《证治要诀类方》)
取纯铅置容器内,加热熔化,用铁铲拨去上层黑渣,倒入水银,搅匀后倒出,放凉,研成细粉。水银每 100kg,用铅 40kg。(《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8 年版)
《神农本草经》提及“丹砂能化为汞”的获取水银方法,可以看出如下反应:
HgS + O
2
Hg + SO
2
南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曰:“今水银有生熟,此云生符陵平土者,是出朱砂腹中,亦别出沙地,皆青白色,最胜。”首次说明水银有“生熟”,所谓生水银就是自然汞,如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邕州丹砂盛处,惟有水银自然流出”。熟水银则是采用天然朱砂(HgS)通过加热炼得单质汞(Hg),“丹砂能化为汞”,如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州右江溪峒,归德州大秀墟,……有金缠砂,试取以炼水银”。早期获取水银的主要用途是防止尸体腐烂。如唐·李泰《括地志》记载“齐桓公墓……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葬始皇骊山……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说明公元前 7 世纪春秋中期至秦朝已经大量生产水银。
明代文献记载说明朱砂(HgS)在隔绝空气和添加多种还原剂如铅(Pb)、赤铜(Cu)、炭灰(C)的条件下,通过高温在磁罐、铁釜(铁铫)煅烧,硫化汞(HgS)中的硫由于加热而被氧化,单质汞(Hg)被还原蒸馏出来,得到水银或部分混有略红色的氧化汞(HgO):
HgS + Cu
Hg + CuS
HgS + Pb
Hg + PbS
2HgS + C
2Hg + CS
2
(2Hg + O
2
2HgO)
西方文献中,公元前 4 世纪希腊人亚里士多德首次记载水银,公元 1 世纪罗马人普林尼记载从硫化汞蒸取汞。
水银药用最早见于公元前 3 世纪《五十二病方》,有外治瘢痕、疥癣方等 4 首,说明当时有水银制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水银软膏治疗皮肤病(疥痂),同时记载“水银丸”治疗大腹水肿。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水银膏、乌膏依然沿用水银来治疗皮肤疾病。欧洲 10世纪才有贝尔德记载水银软膏,1886 年詹德拉西克(Jendrassik)发明水银利尿剂,而有机汞利尿剂撒利汞(Salyrgan)于 1924 年才被发明。
杀虫灭虱,下死胎,去热毒,安神,镇心。用于急惊风、反胃吐食、胆热鼻血、口疮、皮肤疥癣。配方时,按毒性中药管理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