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汇精要》
图中右下角锅中正在熔铅成汁。左下一人持铁模具,右下一人以勺倾铅汁入内,铸成“铅板”(勺上有文字“舀粉勺”)。右有一大灶,灶中砌二缸,内贮精醋。竹篦平灶口,铅板被置于篦上,上覆一“酱蓬”,缸底用炭火煨(此法上有文字“醋熏铅粉”)。图左上有缸两口,左下一口写有“滤粉缸”,乃将醋熏蒸形成的铅粉入缸泡澄,再用细箩澄于另一缸。两缸之间有一个炕(炕上有文字“焙粉炕”),一人将澄过之铅粉加盐、蜜调和后,铺在上纸下砂的炕面上,炕里用微火烘干。
《炮制便览》
胡粉、粉锡。
碱式碳酸铅[Pb(OH) 2 ·2PbCO 3 ]。
1.粉锡即今化铅所作胡粉也。……其有金色者,治尸虫弥良,而谓之粉锡,事与经乖。铅……置醯中出入百过。(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2.桂林所作铅粉最有名,谓之桂粉,以黑铅着糟瓮中罨化之。(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3.今造粉(粉锡)之法:以砖作灶,高五六尺,中砌一小缸,贮糟醋至八分许,以竹篦平置缸口,篦底木作井字架之。用蜀郡平泽铅,不限分两,熔化成汁,以杓倾铁掀模,内作方片。每重二十两,至三百片,数攒积篦上,以酱蓬覆盖缸底,用重一斤炭墼,火煨,日夜各二饼,使醋气熏蒸于上。候至二七日夜,其醋已尽,将铅片上浮粉击取称过,泡水缸中,仍带水细罗澄于别缸,撇去上面清水。以粉三百斤为则,加白盐一斤、福蜜四两,二味相和炼熟,稍澄,罗滤入粉令匀。外作一炕,上铺细砂土一层,再以绵纸严遮其土,摊粉于纸上,炕下仍煨炭墼,微火转展将近一月方干,以竹刀切成块。冬月水寒,不宜造也。(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4.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两,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5.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蜜(密)陀僧。(明·何孟春《余冬录》)
1.将卷叠的铅板放入木桶中,置于盛有稀醋酸的磁锅上,用炭火徐徐加热。经较长时间,铅受醋酸蒸气的作用,生成碱式醋酸铅,再通过无水碳酸,游离出醋酸,形成白色粉状物(碱式碳酸铅)。或用密陀僧 100 份、醋酸 1 份及水少许混合,将此混合物盛于水槽中搅拌,生成碱式醋酸铅,再通过无水碳酸,游离出醋酸,形成碱式碳酸铅。
2.以醋酸铅 379 份,溶于 4 倍量的蒸馏水中,过滤;另以结晶碳酸钠 286 份,溶于 10 倍量的蒸馏水中,过滤。将醋酸铅滤液注入碳酸钠滤液中,生成碱式碳酸铅沉淀。俟沉淀后,倾去上面清液,集沉淀于滤纸上,用蒸馏水洗净,干燥,即得。(《矿物药真伪图鉴及应用》2014 年版)
中国古代关于铅的记载历史非常悠久,本草文献称铅(Pb)为“黑锡”,说明铅表面易氧化,形成灰黑色的氧化铅膜,通过醋法制备铅粉。考古分析商代中期出土的铜器含铅量达二成,说明当时已经有冶炼制造铜铅合金工艺,西周时期已经有纯度达 97%的铅戈和铅制酒器。明·李时珍曰:“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张华《博物志》云:纣烧铅锡做粉。则粉之来亦远矣。”由此证明铅粉最初用于化妆敷面美白之用,也表明我国利用铅粉的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战国时期《登徒子好色赋》有“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之名句,说明铅粉(碱式碳酸铅)、朱砂(硫化汞)为女子白色、红色化妆品。敦煌壁画或佛寺泥俑雕塑人面常常是黑色,是因为白色颜料铅粉经过空气中硫化氢(H2S)长期作用,变成黑色的硫化铅(PbS)。
在制造工艺方面,殷商时期低度酿酒若盛于铅制酒器中易酸变成苦酒(醋),春秋《范子计然》有“黑鈆之错,化为黄丹,丹再化之成水粉”的记载,这里“鈆”同“铅”,“错”即为“醋”,“黄丹”为铅丹,“水粉”即铅粉,说明是一种醋法制备铅粉的工艺。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云:胡粉投入火中,色坏还为铅。
宋代发明发酵(堆法工艺),明代则采用改进的人工加热(湿法工艺)。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韶郡制者为韶粉,桂林者为桂粉,杭州者为杭粉,业此者为粉坊”,可见到清代全国形成了广东韶关、广西桂林、浙江杭州等专业铅粉制造基地(粉坊)。
古希腊植物学家提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在其著作中记载“铅置于盛醋的容器中,约十日后,刮取铅锈,重复刮取,水洗即得铅粉”,说明在公元前 4 世纪欧洲也有类似我国春秋时期的醋法工艺记载。但是欧洲醋法工艺没有传承下来,直到 18 世纪后期才有著名的“荷兰法”工艺:“铅削成薄片,置于器中,器下部盛稀醋酸,以腐烂的槲树皮等将器覆盖,使之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并维持适当温度以利醋酸蒸发 3~4 个月,铅与二氧化碳、醋及水作用,生成碱式碳酸铅。”
可见,铅粉制造的欧洲荷兰法工艺与我国古代醋法工艺非常相似。近代欧洲也有发明一些新工艺,如沉淀法、电解法,但因成本高而被淘汰。
杀虫止痢、利水,用于疮疡、疖痂、小儿疳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