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世界七大洲概况

地球表面29%是陆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陆地按面积大小可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一、亚洲

(一)位置和面积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面积4 40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相连,合称亚欧大陆,总面积5 071万平方千米,其中亚洲大陆约占4/5。亚洲大陆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南有一系列与大洋洲接近的群岛环绕大陆,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不但是世界第一大洲,而且其拥有的“地理之最”也多。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出,世界最美的弧形列岛,就镶嵌在它的东部边缘,大海从北、东、南三面将大洲围合。它有着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69 900 千米)和面积最宽广的大陆架(926 万平方千米),同时是个多半岛、多海峡的大洲,半岛与海峡数量之多均居世界首位。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322万平方千米),从它的西南部伸出,而全洲半岛总面积约1 000万平方千米。亚洲的马六甲海峡与欧洲的英吉利海峡,并列为世界运输最繁忙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为世界石油运输线上最重要的“咽喉”,从这里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战略意义极其重大。亚洲还是个多岛屿的大洲,岛屿总面积为270 万平方千米,其中有全球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该群岛有岛屿2 万多个,面积合计242.7 万平方千米。

距今2 000多年的腓尼基人,住在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一带),并建立了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为了给频繁的海上活动定出确定的方向,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一律称为“日出的地方”;而地中海以西的陆地,则叫作“日落的地方”。“Asia”是从腓尼基语“Asu”演化而来的,音译为“亚细亚洲”,意译则为“日出之洲”。“Ereb”也衍变为“Europe”,音译为“欧罗巴洲”,意译即“日落之洲”。欧美国家将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及高加索等地称为近东(Near East);将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称为中东(Middle East);将东亚、东南亚及西伯利亚等地称为远东(Far East)。

(二)地形

亚洲是自然地貌最为复杂的大洲。在亚洲地貌“谱系”中,常规地貌和特殊地貌类型几乎包罗万象。如有世界上最平坦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世界上陆地的最低处——死海等,这些地形之“最”都出现在亚洲。亚洲还是世界上活火山(在人类历史上喷发过的火山)最多的大洲,约有200座,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印度尼西亚是著名的“火山国”。亚洲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频繁的大洲之一。有“地震之国”之称的日本,平均每天会发生4 次有感地震。此外,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一些中亚国家地震也较频繁。亚洲地形具有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局势,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互碰撞,高大宏伟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得以形成。全洲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全洲总面积的3/4),平均海拔高度达950米,仅次于南极洲。

(三)气候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度带,并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具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气候特点。在各种气候类型中,只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洲,陆地面积大对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强烈的特点。

(四)河流和湖泊

受季风雨影响,亚洲降水较为丰沛。由于地形具有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点,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并呈放射状向四周低地分流入海。亚洲主要河流有流入太平洋的长江、黄河、黑龙江、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珠江;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主要有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向南流入印度洋的大河主要有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下游流经印度、孟加拉国,称布拉马普特拉河)。亚洲湖泊数量众多,且“千姿百态”,里海(37 万平方千米)为全球最大的湖泊;死海为世界陆地最低点(-392 米),也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湖泊;贝加尔湖(深1 620米)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巴尔喀什湖是同时具有咸水和淡水的湖泊(东侧为咸水,西侧为淡水);青藏高原上的喀顺湖,湖面海拔5 556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五)经济

亚洲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石油、煤、铁、锡、钨、锑等矿藏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0%。稻谷、茶叶、椰子、天然橡胶、奎宁、马尼拉麻、柚木、胡椒、黄麻等农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90%,水产品、大豆、棉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 40%。亚洲沿海渔场面积宽广,约占世界沿海渔场面积的40%。

亚洲地域辽阔,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以色列、文莱、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

(六)居民、文化

亚洲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截至2022年10 月,亚洲人口为37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4.47 亿)。亚洲各国中,人口超过1 亿的国家还有印度(14.03亿)、印度尼西亚(2.78 亿)、巴基斯坦(2.28 亿)、孟加拉国(1.67亿)、日本(1.25亿)、菲律宾(1.12亿)。

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复杂,尤以南亚为甚。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佛教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各国多信奉佛教,泰国将其奉为国教。伊斯兰教起源于沙特阿拉伯西部,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伊斯兰教在亚洲传播最广,约有教徒4亿人,通称穆斯林。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伯利恒和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圣地。

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亚洲各国语言分属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系、日本语系、印欧语系。

二、欧洲

(一)位置和面积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亚洲的西面。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亚洲分界,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对。欧洲总面积1 01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二)地形

欧洲平原面积约占大洲总面积的60%,比例之高为世界各洲之冠。平原辽阔,平均海拔高度仅300米,为世界平均海拔高度最低的一个洲。平原多分布在大洲中部,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依次有西欧平原、中欧平原和东欧平原。南欧是高山的汇聚地,其中闻名遐迩的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碰撞而成的“杰作”,其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 米,峰顶冰川密布,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欧洲水塔”之称。地中海及沿岸地区是两大板块的接触区,这里是南欧火山、地震的分布带。著名的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就分布在此带的意大利境内,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发生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6分钟的时间里便将里斯本古城摧毁。

(三)气候

欧洲大部分地区地处北温带,并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影响,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多雨雾,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因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欧平原北部属温带针叶林气候;北冰洋沿岸地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暂,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冬暖多雨,夏季干燥,属典型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四)河流和湖泊

欧洲的河流分布均匀、河网稠密、水量较充足,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较多。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罗讷河和塞纳河等。河流多发源于欧洲中部,分别流入大西洋、北冰洋、里海、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多数河流都属于一河流经多国,从而成为“国际河流”,如多瑙河、莱茵河等。其中,莱茵河有欧洲“黄金水道”之称,它是联系德国鲁尔区与德国西部以及法国的洛林、瑞士的巴塞尔、荷兰的鹿特丹的纽带。

由于古地质年代第四纪冰川曾覆盖北欧大地,北欧地面现遗留的冰迹湖比比皆是,仅芬兰境内,大小湖泊就有6万多个,为世界著名的“千湖之国”。阿尔卑斯山麓地带则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冰碛湖和构造湖。

(五)经济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西欧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制造业是将原料进行加工进而制造成为各种各样产品的部门,例如把钢材制造成机床、汽车等。西欧许多国家从国外进口原料、燃料、粮食,向外出口机械、汽车、化学物品和食品等工业制成品,为国家带来财富。

欧洲人酷爱乳制品和牛羊肉,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奶酪等食品。欧洲人的这种饮食结构与这里发达的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图1-1)。

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足见他们对畜牧业的重视。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在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业大国,其中丹麦的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0%以上,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其主要的出口产品。欧洲沿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渔场总面积的32%,著名渔场有挪威海、北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等。欧洲捕鱼量约占世界捕鱼量的30%,捕鱼量较多的国家为俄罗斯、挪威、西班牙、丹麦、英国和冰岛等。

图1-1 欧洲人饮食结构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欧洲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其中大部分国家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数量不多。在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中,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产值居各大洲首位,其工业产值约占全球的45%;农业和运输业产值约占全球的40%(未包括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欧洲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领域中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该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目前,欧盟已向中欧和东欧扩展,共有27个成员国。欧盟内部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居民、文化

欧洲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与其他大洲相比,欧洲是一个人口密度大的大洲,截至2022年,全欧洲人口超7.4亿(仅次于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70人,在各大洲中居于首位。欧洲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70%,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一个洲。

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欧罗巴人),在各大洲中,其种族构成相对比较单一。全洲大约有70个民族,绝大多数民族的人口均达到了一定数量,小民族和小部落较为少见,多数国家的民族构成也较单一,民族构成较复杂的国家有俄罗斯、瑞士等。欧洲各国语种很多,主要语言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等。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国——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三、北美洲

(一)位置和面积

北美洲是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共和国是地跨两洲的国家)。北美洲除了包括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外,还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岛。

北美洲全洲面积2 422.8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三大洲。其中岛屿约占410 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所占大洲的比例为世界各洲之冠。北美大陆在纬度位置、海陆形势、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诸多方面都与亚欧大陆有相似之处,尤其是气候分布,基本上是亚欧大陆气候的一个“缩影”。

(二)地形

北美大陆地形的基本特征是: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与海岸平行,分布于东西两侧,西部为科迪勒拉山脉的北段,从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它包括多条平行的山脉:落基山脉、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美国内华达山脉等,其中阿拉斯加山脉中的麦金利山最高,海拔6 194米,为北美洲第一高峰。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脉。如此一来,北美洲的地形明显形成了三大区域:西部山地和高原区、东部山地和高原区、中部平原区。

(三)气候

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大陆中部的广大地区处于北温带。北美洲的气候分布格局颇似亚欧大陆,但季风气候没有亚洲那么典型。由于该洲位置总体偏北,故温带大陆性气候占绝对优势。此外,龙卷风和飓风常在该洲肆虐,给北美各国带来巨大影响。

(四)河流和湖泊

北美洲的河流大都是外流河,以落基山脉为分水岭:东面的河流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西面的河流流入太平洋。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最长的河流,其次为马更些河、育空河、圣劳伦斯河和格兰德河等。河流多瀑布,尼亚加拉瀑布是北美洲最大的瀑布。

北美洲是多湖泊的大陆,著名的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有“北美地中海”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五)经济

北美洲自然资源丰富。可耕地多,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硫黄、铜、镍、铀、铅、锌等;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产黄杉、红杉、巨杉、铁杉等,南部出产红木等优质木材;水力资源蕴藏量占世界总蕴藏量的8.9%;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渔场总面积的20%,加勒比海、纽芬兰附近的海域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北美洲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能力巨大,科技先进。其他国家除墨西哥有一定工业基础外,多为产品单一的农业国。全洲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为:生铁、钢、铜、锌均占20%左右,铝占40%左右,铅占26%左右,汽车占37%左右。北美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玉米、小麦、稻米、棉花、大豆、烟草等产量在世界农业产量中占较大比例。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诸国主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主要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

(六)居民、文化

全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23 个,截至2020 年,人口约5.81 亿。除美国和加拿大为两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其他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在地理区域上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九个地区。大部分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其中以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多;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种人;此外还有因纽特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华人和日本人等。语言主要有英语、西班牙语;其次是法语、荷兰语、印第安语等。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四、南美洲

(一)位置和面积

南美洲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北美洲相分。面积约1 797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

(二)地形

从地形分布看,南美洲与北美洲颇为相似,也具有东西高、中部低,三大纵向地带控制整个大陆地形的局面。西部的安第斯山脉,长9 000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其成因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直接相关。板块接触带火山广布,地震频繁,为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东部组成部分。南美洲中部由北至南,由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三大平原组成。其中亚马孙平原面积约560 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该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仅150 米。平原上茂密的热带雨林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带。木材总储量达8 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资源的1/5 以上。南美洲东部为高原区,其中,巴西高原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三)气候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地处北纬10°与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大陆北部,热带气候占有绝对优势,加上东部受南、北信风所带来的降雨影响,使南美洲成为一个“湿热大陆”。这种气候特征不但对造就南美热带雨林大有好处,而且对亚马孙河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河流和湖泊

南美水系以安第斯山脉为分水岭,西面的河流短而急,向西流入太平洋;东面的河流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20多条支流是超过1 000千米的。河流多瀑布,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和世界最大的瀑布伊瓜苏瀑布。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拿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而成,年发电量达800亿千瓦时,装机容量仅次于中国的三峡电站。南美洲的湖泊主要有喀喀湖和马拉开波湖等。

(五)经济

南美洲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资源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铁、锰、铝土、锡、银、硝石、硫黄、铋、铂等。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有“石油湖”之称;巴西的伊塔比拉铁矿储量大、矿石品位高(约70%),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富铁矿;智利盛产铜和硝石,有“铜矿王国”“硝石王国”的美誉;秘鲁的铋矿储量高居世界首位。

经济构成中,南美洲各国工业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种植业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南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尤其是巴西,经济实力已居南美洲之首,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采矿业是南美洲的传统工业部门,制造业是南美洲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其钢铁、汽车、化工、橡胶、电器、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部门已具相当实力,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行列。轻工业是南美洲多数国家制造业的主体,其中肉类加工(阿根廷)、制糖、饮料、皮革、纺织较为发达。南美洲各国现代经济都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山区和边远地区经济较为落后。

南美洲土地辽阔,水热条件优越,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盛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橡胶、奎宁、剑麻等热带、亚热带农林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巴西的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巴西的可可和剑麻的产量、秘鲁的捕鱼量、阿根廷的肉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六)居民、文化

全洲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2个,截至2020年,人口约4.34亿。南美洲人口分布不平衡,西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人口较为稠密,而亚马孙平原每平方千米却不到一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南美洲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居民中以白人最多,约占一半;其次是印欧混血人和印第安人;黑人较少。印第安人使用印第安语,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法属圭亚那官方语言为法语,圭亚那官方语言为英语,苏里南官方语言为荷兰语,其他国家均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居民绝大多数信仰天主教,少数信仰基督教。

五、大洋洲

(一)位置和面积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其范围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还包括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三大岛群。

“大洋洲”意为“大洋中的陆地”,陆地面积为897 万平方千米。大洋洲中的大陆,指的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占全洲陆地的82.9%,也有人称其为“澳洲”。大洲中的“岛屿”共一万多个,包括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岛、北岛、伊利安岛(世界第二大岛)以及太平洋中的三大岛群。

(二)地形

大洋洲除少数山地海拔超过2 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势低缓。澳大利亚大陆西部为高原,大部分为沙漠和半沙漠;中部为平原,北艾尔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为大洋洲的最低点;东部为山地。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海域分布着一个珊瑚礁群——大堡礁,长达2 000千米,为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

(三)气候

大洋洲大部分地区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除澳大利亚大陆内部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外,其余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大部分属海洋性气候。

(四)河流和湖泊

大洋洲的河流十分稀少,河流短而小,水量较少,雨季河水暴涨,旱季有时断流,大多不利于航运。墨累河是外流区域中最长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内流区域(包括无流区域)约占河流区域总面积的一半,均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河流均注入北艾尔湖。

(五)经济

澳大利亚大陆是一块地质年龄很古老的大陆,由于岩浆活动作用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金属矿床。其中,铁、铝土、镍、铀、金、铅、锌、煤、石油、天然气等储量丰富。大洋洲森林覆盖率达9%,胡桉树、白檀木和红木等贵重木材资源丰富;草原辽阔,畜牧产品产量高;渔业资源丰富,是沙丁鱼、金枪鱼的重要产地。澳大利亚有很多特有生物,如袋鼠、鸭嘴兽、考拉、鸸鹋等。这些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它们是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大洋洲的地表河流、湖泊稀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中部、东部的大自流盆地储水量很大,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面积约175万平方千米,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源。

大洋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济发达,其他岛国多为农业国,经济比较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椰子、甘蔗、天然橡胶等,其中小麦产量大;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羊毛产量约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4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工业有采矿、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学、建筑材料、纺织等部门。

(六)居民、文化

全洲共有16个国家和十几个未独立的领地,截至2020 年,人口约4 100 万。居民主要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60%,是各洲中城市人口比重较大的一个洲。大洋洲有14个独立国家,其余十几个地区尚在美、英、法等国的管辖之下。

巴布亚人、澳大利亚人、塔斯马尼亚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等当地居民约占总人口的20%,欧洲人后裔占70%以上。此外还有混血种人、印度人、华人和日本人等。绝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语,三大岛群上的当地居民分别使用美拉尼西亚语、密克罗尼西亚语和波利尼西亚语。绝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数信奉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

六、非洲

(一)位置和面积

在东半球的西南部,有一块略似三角形的大陆,这块大陆加上它东面的马达加斯加岛等,组成了一个外形非常单调的大洲,它就是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其面积约3 02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由于主体大陆地形主要是由较为平坦、平均海拔约为750 米的高原组成,故非洲又被称为“高原大陆”。以刚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为界,可将非洲“一分为二”:东南部是海拔约1 000米的“高非洲”,西北部是500米以下的“低非洲”。非洲大陆虽然轮廓简单——海岸平直,岛屿极少,但它仍以不少颇具魅力的地理奇观赢得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二)地形

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600米,所以被称为“高原大陆”。西北部和东南部边缘分别耸立着阿特拉斯山脉和德拉肯斯堡山脉;大陆周围有狭窄的沿海平原;大陆的东部和南部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地势较低,中部有被称为“非洲的心脏”的刚果盆地,还有乍得盆地等;大陆的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其面积达777万平方千米;大陆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东非大裂谷带,全长6 400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裂谷。东非的两座大火山乞力马扎罗山(5 895米,非洲第一高峰)和肯尼亚火山(5 109米),亦是东非裂谷带地壳运动的“杰作”。

(三)气候

赤道横贯非洲大陆中部,非洲大部分地区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炎热,有“热带大陆”之称。非洲气候的三大特点是:气温高,干燥地区范围广,气候带呈南北对称分布。赤道两侧的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等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和地势较高的东北高原的广大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从热带草原气候带分别往南、北,到南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南部有卡拉哈里沙漠。大陆的南北两端,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

(四)河流和湖泊

受气候、地形的影响,非洲的主要河流有刚果河、尼罗河、赞比西河和尼日尔河。分布于热带雨林区刚果盆地中的刚果河(扎伊尔河),为世界上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的河流;发源于东非高原,最后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为世界最长的河(全长6 671 千米);非洲南部的主要河流是赞比西河,赞比西河上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也称维多利亚瀑布),为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非洲的湖泊,除乍得湖外,主要分布在东非大裂谷带上,包括维多利亚湖(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水湖,水深1 435米)、马拉维湖(非洲第三大淡水湖)等一些断层湖。

(五)经济

非洲是个资源丰富的大洲。石油、煤、铁、铬、铝土矿、磷酸盐储量丰富;金刚石储量占世界95%左右,储量有9亿克拉;黄金储量约占世界2/3;铀、钴、锂、铌等矿储量也很丰富。世界草原面积的28%分布于非洲,为各洲第一位。草原动物中的斑马、长颈鹿、非洲象、狮、鸵鸟、食蚁兽等驰名世界。非洲是咖啡、椰枣、油棕、香蕉等经济作物的故乡,其可可、丁香、剑麻、棕榈油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由于受到长期的殖民统治,非洲成了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目前,非洲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经济结构畸形,形成了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单一商品经济”,科特迪瓦出口可可约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41%,乌干达出口咖啡约占45%,赞比亚出口铜约占70%,博茨瓦纳出口金刚石约占72%,索马里出口活牲口约占56%,尼日利亚出口原油约占90%,刚果出口原油、木材约占56%。同时非洲国家的粮食供给大多不能自给自足。

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一般价格低廉。非洲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长期遭受殖民主义者统治,工业不发达,许多工业制成品要从国外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因此,这些国家卖出初级产品,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单一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正在努力发展民族工业,还有些国家致力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以改变本国经济依赖于单一产品的局面。例如,位于非洲西部的科特迪瓦,为了减少对可可、咖啡的依赖,大力发展了油棕、菠萝、橡胶、甘蔗、椰子等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也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以振兴经济。

(六)居民、文化

非洲为世界古文明起源最早的大洲之一。埃及已有6 000年的历史。全洲共有57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0年,人口约12.8亿。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均居世界各洲的前列。在最近80 年中,其人口净增3 倍,为同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大多数民族属于黑种人,其余为白种人和黄种人。非洲语言约有800 种。非洲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七、南极洲

(一)位置和面积

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总面积约1 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其中大陆面积1 239.3万平方千米,陆缘冰面积158.2 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7.6 万平方千米。

在全球七大洲中,南极大陆是人类最后发现的一块大陆。1911 年12 月4 日,挪威阿蒙森探险队第一个到达南极点。1912 年1 月18 日,英国斯科特探险队也到达了南极点,但在回程的路上,由于劳累、饥饿、冻伤、雪暴折磨,探险队(5人)不幸全部遇难。

(二)地形

南极洲除个别岛屿和部分半岛外,绝大部分地域都在南极圈以内,因此成为一个地理纬度最高、接受光热最少的大洲。南极洲是地势最高的大洲,比号称“高原大陆”的非洲还高。整个大陆98%的土地被厚厚的冰雪压在底下,使原来基盘平均海拔只有410米高的大陆加厚了5.7倍,成为平均海拔2 350米的世界最高之洲。冰厚普遍有1 880 米,最厚处达4 800米,冰体积达2 450万立方千米,冰量占世界总量的90%,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冰雪大陆”,也有人称其为“白色大陆”“世界冰库”。

南极洲虽然冰天雪地,但也有高山存在,最高的山为文森山,海拔达6 096米(不算顶部的冰雪,则有5 140 米)。在罗斯岛上,还有一座被称为埃里伯斯的活火山(3 795米),这说明南极大陆地下岩浆仍在激烈活动。在维多利亚地的干谷区,人们还发现了不少湖泊,其中赖特谷中的范达湖底60米深处,水温高达25℃,成为南极奇观。

南极洲的冰体如果全部融化,能使世界洋面升高60米。南极大陆冰川属于淡水资源,其总量占全球淡水资源的70%。因此,南极洲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宝库”。南极大陆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每年要从高处缓慢向四周冰缘移动,外伸成300多个陆缘冰或冰川。陆缘冰和冰川折断后形成冰山漂浮于海上,对南极洲周围的船舶航行构成了很大威胁,但其巨大的淡水资源也同时为许多干旱国家所青睐。

(三)气候

由于南极大陆纬度高,太阳高度角低,加上地势高与冰面散热快等,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25℃,比北极地区还要低20℃。内陆高原处年平均气温更低,为-56℃。南极点的最低气温甚至出现过-94.5℃的世界纪录(1967年挪威科学家所测)。所以,南极洲又是世界上最冷的大洲,即使到了最暖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也在0℃以下,可谓“全年皆冬”。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洲。由于冰面大而寒冷,空气密度及压力大,海洋上空的水汽很难进入内陆,因此降水稀少。其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雪)量不足50 毫米,大体与撒哈拉沙漠相当,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南极洲受极地气旋影响,常常刮极地东风,由于冰雪面大气缺少阻力,这里的风速每秒常在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风暴卷起地面积雪,形成暴风雪天气,南极洲阿德利地区的丹尼森角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为南极洲的“暖季”,“极昼”在这时出现。4月至10月为“寒季”,出现“极夜”时,常可看到极光。

(四)自然资源

由于气候严酷,生物在南极生存极为困难,整个大陆仅有2%的土地在暖季生长一些藻类、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在海岸和海洋中,有企鹅、海豹、海狮、鲸、海鸥、海燕、信天翁等鸟兽活动,其中以阿德利企鹅数量最多,群体企鹅常达数万只。帝企鹅终年生活在南极沿海,并在5月至7月间的寒冬繁育后代,是南极生物的“代表”。一只成年帝企鹅的体重能长到40 ~ 45 公斤。海洋中还有鲸,其中,以蓝鲸最大,大的体长33 米,体重达160吨。但由于人类的滥捕,鲸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海豹也濒于灭绝。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中,还有数量可观的磷虾。这种甲壳类浮游动物,身长5厘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估计总量达10亿~ 50亿吨,是人类潜在的食品来源之一。日本已开始商业性试捕磷虾,年捕获量在20万~ 30万吨。

南极洲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物达220 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铅、镍、锌、铝、钴、铬、钼、金、银、石墨、金刚石、钛、铂等,还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钍、钚和铀等稀有矿藏。其中,查尔斯王子山脉的条带状铁矿床,厚100 米,长120千米,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床,含铁品位达35%~ 38%。在罗斯海和威尔海海底,石油藏量也很大,估计储量在500亿桶以上。南极洲有煤蕴藏的事实,证明南极洲在很早以前也曾处在过温带或热带的位置,当时气候湿润并有茂密森林生长。后来由于大陆的长途漂移,南极地壳才到达今日所在的极地位置。

(五)科学考察

南极大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人口、国家存在的大陆。现已有40 多个国家在这里建有100多个科学考察站。每年参加越冬的科技人员不到750人。暖季科学考察人数稍有增加,加上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来人总数可达三四千人。

1985年2月20日,我国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62°13′S、58°58′W附近);1989年,在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建立了中山站(69°S、76°E附近);1990年3月,我国考察队员秦大河与其他五国队员一起,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徒步通过南极点穿行南极大陆的壮举;2009 年建立了中国第三个科学考察站(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2014 年,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2018年,中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

北京时间2008年1月18 日,中国科学考察队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冰盖之巅。我国南极内陆冰盖队已经到达冰穹A (Dome-A)。

冰穹A和南极极点、磁点、冰点并称南极四大必争之点。在这四个点中,极点、冰点、磁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和苏联抢占。美国占据了“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占据了“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苏联占据了“冰点”,测到了零下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此前,人类在南极仅剩一个点尚未开展科学探测,那就是冰穹A。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是东南极中心,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高点),最高海拔4 039 米,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0kAUI2GNQIH11LkrQcJlBLwpbcoNebfzDcOstECOPyvB5J2MmKUmWtnUNiNjc1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