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地理的概念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汉语“地理”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及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学习地理不仅能使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地理的头脑”,让人们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看待身边的事物,更加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

二、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与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宜、海运便利,这些是其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以及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权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贸易”这一立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人扬长避短,执行了一条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政策。日本利用其便利的海运(全国有1 085个港口集中分布于“三湾一海”地区,其中有100多个是对外贸易港,它们往往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此外,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出口主导型”的经贸战略获得了极大成功。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到80年代初,超过了苏联,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事实,充分说明日本人在正确认识自身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成功运用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经济奇迹。

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如横跨赤道的非洲大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纬度偏高的亚洲内陆国家蒙古,虽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但经济长期落后。苏联解体后,经济原本较为发达的各加盟共和国之间传统的交通联系被打乱。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经北高加索到俄罗斯的铁路几乎中断,一部分勉强可使用的公路也无法保证运输安全。中亚五国地域辽阔,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因交通不畅,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为了把资源推向国际市场,发展经贸,解决交通问题刻不容缓。1993年5月,外高加索三国和中亚五国代表聚会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共同商讨地区交通发展问题,通过了欧洲经里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亚的“欧亚运输走廊”计划(TRACECA)。该计划的实施,使各参加国受益匪浅,因而成员不断增多。1998年巴库国际会议又把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作为扩展TRACECA计划、加强欧亚大陆交通和贸易合作的象征,从而为欧亚大陆中部各国经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各国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则冬季封冻,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罗斯,虽有广阔海域,且海岸线漫长,但因纬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尔曼斯克港外),封冻期长,其港口利用率极低。中南半岛及印度半岛各国大部分为明显的干湿季热带季风气候,因而在签订业务合同、决定装运期时,要根据商品的性质来选择季节。如雨季不宜装运易潮、易霉变的商品;夏季不宜装运易融化物品,如沥青、浸酸羊皮等。否则,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到西非,用多层牛皮纸包装,走苏伊士运河航线,当船行至红海时,沥青开始融化。这是因为红海气温高,盐度大,表层水温达32℃,盐度为40‰左右,为世界上温度和盐度最高的海区之一。高温使融化的沥青透过纸袋黏附在货舱里,当船进入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达大西洋时,沿途气温有所下降,使黏在货舱里的沥青又凝固起来,到达目的地港口时,卸货十分困难,清扫船舱更加困难,所以不得不雇用大量劳力,最后结算,入不敷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出行季节不合适,以及对所选航线沿途温度的变化情况不了解,若采用桶装则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全球性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世界各地气温、降水异常,同时会诱发狂风、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工业、交通和国际贸易造成巨大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生产。因为气候可以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产量,由此而产生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世界市场上的粮食贸易。

(二)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内容广泛,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环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最活跃因素。战争或和平的环境对世界贸易影响极大,前者会使交战国经济都受到破坏,贸易中止;后者则可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东地区,经济落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其后,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出口导致了巨额的石油贸易顺差,使这里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东地区一举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区(OPEC成员国人均年收入都在10 000 美元以上)。但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使两国经济都遭到沉重打击。不仅两国贸易完全中断,而且其他地区和国家也受到波及。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伊拉克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战后,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长期的经济制裁,使原本富有的伊拉克缺衣少食,药品匮乏,民不聊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才获独立的新加坡(面积632平方千米,人口280万)资源缺乏,是一个连淡水都需进口的小国,但独立后,却因政通人和,扬长避短,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发展,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家行列,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

西欧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密集的地区,其经济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其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战后西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前提下,利用物质、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和潜力,与美国化敌为友,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敌对状态,并依靠美国的扶持积极走经济一体化道路。尤其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后,欧元的启动和使用,商品、资本、人员、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一支劲旅。

此外,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消费习惯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环境亦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如伊斯兰教国家反对崇拜偶像,因而禁止进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印度人把牛视为神明,任何人不能侵犯,因而不能向其出口牛类制品及其商标;欧洲人忌讳“13”和“星期五”;英国人忌用人物肖像、山羊、大象等作商标、图案,且须称其为“不列颠”人,忌称英国人(因英国人仅是英格兰人的意思);法国人热情、幽默、诙谐,艺术修养较高,但等级观念极强,他们喜饮酒,喝生水,爱吃蜗牛,酷爱蓝色,公鸡是其国鸟,而且法国人勤劳,爱整洁,善美化,有“洁癖”之称,严肃拘谨,诚实可靠,十分好客;喝啤酒是德国人的普遍爱好,年人均饮啤酒量居世界第一,因而每年举办世界著名的啤酒节;意大利人较为随和,时间观念不强,赴约时常迟到,会议不准时开,办事效率不高,普遍爱好唱歌,常以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嗜酒(葡萄酒),喜面食,据说其面食有700 多种吃法,他们还爱穿浅色衬衣,紫色被认为是消极的颜色,菊花则是丧仪之花;日本人不喜欢“9”和“4”,因“9”与“苦”同音,“4”与“死”同音,所以日本人不送四种礼品,没有4号病房,他们喜欢鸭子、乌龟、松、竹等图案,忌用荷花、菊花作商标、图案等。

总之,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愈发突出。 FJ/kBhQndNNlUStGKVfr9litBwY9qp5Rv3Yy55PvEF7G8fwlu3g8E3XRbTvpnb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