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许渊冲“三化论”看其“相思”的英译策略
——以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为例

宁淞淇 李欢

摘 要: “三化论”是许渊冲提出的重要翻译理论,对中国诗词英译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在《宋词三百首》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先生采用“三化论”对13处“相思”进行了7种不同的英译处理,它们分别是nostalgic、lovesickness、lovesick、pine、longing、love seed、grief,由此产生的翻译效果也各不相同。而影响这7种“相思”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为押韵需要、诗歌主题以及意象创造。但不论出于何种因素的影响,译者都需要将原文作为英译的基础,并结合词中的具体语境进行灵活翻译。

关键词: 许渊冲;三化论;宋词;“相思”;英译策略

许渊冲的译作及理论对中英文学翻译的影响深远,如张西平所谈,他的理论“并非自己编造出来的词汇” ,而是脱胎于数十年如一日的翻译工作。作为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获得者,他致力于将中国文学经典推向世界,坚持“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努力发挥译语优势,让翻译成为‘文学’而非‘科学’”

在许渊冲的译作中,唐诗宋词占据了半壁江山,他的《宋词三百首》(2012年) 英译本是学界公认的权威译本,是基于“三化论”创作的宝贵译著,在传播广度与深度上都处于译界前列。以下是对《宋词三百首》英译本(2012年)(以下简称“许译《宋词三百首》”)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结合“三化论”研究许译《宋词三百首》的文献统计。

撰写此文时,根据CNKI中的文献库统计,以“三化论”“三化”“三化原则”为主题检索到的文献共32篇,包括学术期刊文章23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中国会议论文2篇。以“许译宋词”“许译宋词三百首”为主题检索到的文献共11篇,包括学术期刊文章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经过筛选合并,以“三化论”为理论基础,且涉及许译宋词的仅有6篇,分别是:闫敏、贾晓云的《“三化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意美”的英译策略研究》(2022) ;耿娟、高玉芳的《“三化论”视角下许渊冲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析》(2021) ;王雁的《浅析三化原则指导下的宋词英译之美》(2020) ;周方衡的《从“三化论”看许渊冲的〈江城子·记梦〉英译本》(2018) ;黄云金的《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2012) ;董雁的《从“三化论”看古诗词曲的英译》(2007) 。以上6篇文献都以“三化论”为理论基础,以许译宋词中的某首词或几首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有共同点:集中为对某首词或几首词的单独分析,选取的宋词数量较少,并未形成同词异译的横向比较。此外,学界研究多着眼于“三化论”在宋词英译中的具体运用,忽视了影响“三化论”策略选择的因素。因此,本文力求填补有关许译《宋词三百首》中“相思”异译研究的空白,总结“三化论”在“相思”异译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许渊冲的“三化论”

(一)“三化论”的提出

钱锺书最早提出“化境论”,他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准则。如果译者面对原著时,能自然生动地将其翻译成另一门语言,且译文与原文韵味相同,那就是“入于化境”。

在“化境论”的基础上,许渊冲进一步阐释:“翻译甚至可以说是‘化学’,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大致说来,至少有三种化法: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 从此,作为翻译方法论的“三化论”进入了学者的视野。它是指导译者进行翻译的完整体系,为文学翻译的实践提炼了操作性极强的一般性原则,在诗词翻译领域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二)“三化”的具体方法

“三化”中的“化”指“变化”,强调灵活的变通。据杨润芹所论,“‘深化’就是将抽象的原文运用形象的译文翻译出来……‘浅化’则是将形象的原文运用抽象的译文表达出来……‘等化’则是将原文的抽象内容和形象内容同样运用相同形式的译文表现出来” 。“浅化”重在避短,常常取其表义而弃其神韵;“等化”追求原文与译文神韵相当;“深化”意于扬长,着重传达隐含的意思。

1.等化——等而译之神相当

使用“等化”的条件是“当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一致,译文和原文‘意似’能传达原文‘意美’的时候,可以采用‘等化’的译法” 。此时只需原汁原味地翻译,达到神韵相当的效果即可,具体有词性转换、灵活对等、正反说、主动、被动等。例如,许渊冲英译《诗经·小雅·采薇》时,将“昔我往矣”等化译为“When I left here” ,“昔”字的翻译体现在“left”的过去形式中,“往”意为“去、到”,“left here”与之意义对等,“矣”作为虚词可以不译;“今我来思”被译为“I come back here” ,“今”字的翻译体现在整句的一般现在时时态中,“来”与“come back”对等,“思”作为语气词可以不译。等化后的译文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使读者感受到品读原文的酣畅淋漓之感。

2.浅化——浅而化之意归真

诗词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会为翻译带来不小的难度,如用典、双关、互文、象征、反语等。如果直译,对外国读者的理解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这时,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为准,可采用“浅化”策略,根据许渊冲的阐述,“‘浅化’包括抽象化、一般化、减词、合而为一等译法” 。关键在于将难以理解的语句简单明了地译出。例如,许渊冲英译《诗经·小雅·采薇》时,利用“浅化”策略对“雨雪霏霏”进行了灵活处理,将其译为“Snow bends the bough”。 原文出现了“雨”和“雪”,而译文只翻译出了“雪”这一个意象。因为“雨”在原文中作动词使用,表示“落下”,“雨雪”意为“下雪”。虽然原文出现两个意象,但是根据实际语义译者只保留“雪”这个意象更为恰当,这就体现了“浅化”译法当中的减词法,这种点到即止的浅化处理,可以使译文产生返璞归真之感。

3.深化——深而补之韵悠扬

“深化”是“三化论”的最高标准,具体译法有加词、具体化、特殊化以及一分为二等,如果运用得当,译者就能把原作者“欲言又止”的话挑明,帮助读者理解,“使其在领略中华传统文化深沉含蓄的同时,也能获得审美上的满足” 。例如,在《诗经·小雅·采薇》中,许渊冲将“杨柳依依”译为“Willows shed tear” ,英文中并不存在与“依依”对等的词,译者便将“依依”背后的离愁别绪具体化处理,表达为“落泪”。虽然原文呈现的是杨柳飘拂的情景,但译者进一步地将不舍之情表达了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不论是“三化”的哪一化,都要求译者实事求是,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甚至可以将“三化”进行融合。以下是结合“三化论”对许译宋词中“相思”英译的具体分析。

二、“三化论”视域下“相思”英译的具体分析

(一)“相思”的七种英译含义

在许渊冲译介的《宋词三百首》中,许渊冲对原文中的“相思”采取了七种翻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相思”的解释为:动词,彼此思念,多指男女因相互爱慕而又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思念。如:相思病、两地相思。 在许渊冲译介的宋词中,共有13处出现了“相思”一词(不含词牌名)。合并相同的英译后,共有七种:nostalgic、lovesickness、lovesick、pine、longing、love seed、grief。它们既存在相似的部分,也有意义不同的部分。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它们的具体含义如下:

1. nostalgic adj. nostalgic memories引起怀旧之情的回忆

2. lovesickness n. 相思病

3. lovesick adj. unable to think clearly or behave in a sensible way because you are in love with sb. ,especially sb. who is not in love with you害相思病的(尤指单相思的)

4. pine v. to become very sad because sb. has died or gone away(因死亡、离别)难过、悲伤pine for sb. /sth. to want or to miss sb. /sth. very much怀念;思念;渴望

5. longing n. [C,U]a strong feeling of wanting sth. /sb. (对……的)渴望,热望

6. love seed直译为“爱的种子”

7. grief n. [U,C] (over/at sth. )a feeling of great sadness,especially when sb. dies(尤指因某人去世引起的)悲伤、悲痛、伤心[C,usually sin. ]something that causes great sadness伤心事,悲痛事[U] (informal) problems and worries担心;忧虑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七种英译都含“相思”,但存在细微差别。例如:“nostalgic”侧重于对过去生活的状态、地点的怀念;“lovesick”和“lovesickness”与“相思”最贴切;“pine for sb. /sth. ”与“longing for sb. /sth. ”相比,前者强调“怀念”,后者强调“渴望”;“love seed”直译为“爱的种子”,与“相思”差异明显;“grief”与“pine”的悲痛程度更深。

那么在许渊冲译介的宋词中,这七种英译又是如何体现“三化论”的运用呢?下面将具体分析“相思”的“三化”英译策略以及影响策略选择的客观因素。

(二)“三化论”在“相思”英译中的体现

1.等化

在“三化”策略中,“等化”的使用频率最高。许渊冲提出,只有“当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一致,译文和原文‘意似’能传达原文‘意美’的时候,可以采用‘等化’的译法” 。等化追求原文与译文神韵相当,一般采取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等译法。例如:

(1)原文: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春恨》晏殊)

译文:They can't measure the lovesickness overwhelming me.

(2)原文:琵琶弦上说相思。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译文:Revealing lovesickness by touching pipa's string.

以上两例中“相思”都被译为“lovesickness”,表示“相思、相思病”。译者采用灵活对等的等化译法,使译文与原文意义相当。《玉楼春·春恨》表达相思没有边界与尽头。其中“measure”使“相思”的重量可感,突出词人的相思之深。《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琵琶弦上说相思”表达词人意在通过弹奏琵琶来诉说相思之情,悲伤的乐音是对恋人怀想之切、相思之深的真实写照。译文中的“lovesickness”与原文“相思”之意高度对等,直指词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不同于“pine”和“longing”的含蓄,也不同于“love seed”“nostalgic”和“grief”的悲痛,“lovesickness”直指相思,恰好展现词人的心理状况——这种相思,凸显词中主人公思念状态的持续发展,既有时间上的跨度,也包含情感上的厚度,体现了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3)原文:空把相思泪眼和衣揾。 (《怨春郎》欧阳修)

译文:In vain I wipe away my lovesick tears with sleeves.

(4)原文:满眼相思泪。 (《卜算子》赵彦端)

译文:As lovesick tears will not be seen.

(5)原文:明日相思莫上楼。 (《卜算子·风雨送人来》游次公)

译文:If you feel lovesick,do not go up high.

(6)原文:相思一度。 (《解佩令·人行花坞》史达祖)

译文:Deep,deep am I lovesick.

在上述例子的译文中,译者使用词性转换译法,将原文为动词的“相思”译为形容词“lovesick”,即“害相思病的”,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含义相差不大。“相思泪眼”“相思泪”与译文“lovesick tears”在意义、形式上都达到了双重对等。例(5)《卜算子·风雨送人来》与例(6)《解佩令·人行花坞》中的“lovesick”表达的都是主人公相思的心理感受及状态。译者将“相思”译为“lovesick”还考虑了押韵的需要,在《解佩令·人行花坞》“Deep,deep am I lovesick;My sorrow is thick,thick. ”一句中,“deep”“lovesick”与“thick”同押/□/韵,三词同韵,连读增强了译文的韵律感,达到了音美感耳的效果。

(7)原文: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译文: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

例(7)中,译者采用等化的特殊化译法将“相思”译为“pine for sb. /sth. ”,表示渴望、思念某人。原文的“相思意”指女子对意中人的渴望与思念。“定不负相思意”既是女子对意中人的完美想象,也是她自己真挚情感的表现。假如“我心”与“君心”相通,那么单相思就将化为共同的承诺与期许。“我”深知自己专情,如果你能像“我”对待你一样对待“我”,那么你必定不会辜负“我”的情意。译文“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运用了倒装,突出强调相思的对象是“you”,实际语序应为“I pine for you”。原文“定不负相思意”侧重表现相思的主体“我”及“我”的情意之深,而译文“Then not in vain for you I pine”更强调相思的对象,这为读者提供了特殊的心理转换体验。

根据上文有关“相思”等化策略的分析,译者在英译“相思”时重在内容与情感的对等,经过“等化”后的“相思”与“浅化”“深化”处理的译文相比更具精准性。读者能够准确把握原文,此时“相思”与读者的距离最适中。

2.浅化

“浅化”是为了避开原文中复杂难懂的部分,具体译法有抽象化、一般化以及减词等。唐诗宋词以引经据典为特色,而诗词中的“‘典故’常常让译者无从下手,必须先得其真解才能达其义蕴” ,不光是典故,意象、主题、修辞都有可能将读者拒之门外,而“浅化”则能很好地化解这一难题,译者只需取原文实意,简化原文,使译文通俗易懂即可。例如:

(1)原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译文:One longing leaves no traces,but overflows two places.

此例中,译者采取“浅化”中的一般化译法,没有将“相思”译为感情色彩更强烈的单词,而是将它浅化为“longing”,表示“(对……的)渴望,热望”。译者在两人饱受离别的相思之苦上收束,并未强调词人心中相思苦情的难以排遣。“one longing”与“two places”是词人与丈夫两人现状的写照,比起“lovesick”与“lovesickness”的难以忍受,“longing”更强调词人对丈夫的牵挂;比起“grief”“生离死别”之悲痛,“longing”更强调词人对夫妇二人团聚的殷切盼望。这种淡化处理是译文中的独特留白,点到为止的表达是相思之情的无奈见证,更是译者对词人内心盼望家人团聚的强调。译者将原文的相思之情化作更贴切的期盼之情,有利于读者体会词人真正的思想感情。

(2)原文:相思枫叶丹。 (《长相思令·长相思》邓肃)

译文:The longing maple leaves turn to red dye.

此例中,译者将“相思”译为“longing”,“longing”作形容词时,表示“渴望的;热望的”。译文的大意为:相思的枫叶染上了深红。译者将“相思枫叶”简单明了地译为“longing maple leaves”,没有赋予其更深一层的含义,而是做了一般化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枫叶是自然界的产物,不具备人类特有的思想感情。词人借枫叶的颜色转为深红来表达相思之情渐浓,相思的是主人公,而非枫叶。但译者剔除了原文中“我患相思而非枫叶患相思”的言外之意,将翻译视角转向枫叶,以“longing maple leaves”取代了实际上相思的主人公,以枫叶代人,以颜色代替情感,原文中的人的相思之浓就转移到了译文中枫叶的颜色之红上。

(3)原文:还解相思否? (《生查子·情景》姚宽)

译文:Are you longing for me with sighs?

此例中,译者将“相思”译为“longing”,一句“Are you longing for me with sighs?”道出了女子的疑惑:分别后,你还会思念我吗?通过挖掘,原文“还解相思否?”其实既是对上片离别之情的呼应,也是女主人公专一的证明,饱含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心意的揣度与担忧,她更想知道二人的感情结局。译文只留下一个盼望回复的女子形象,“longing”背后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决心、心上人的不确定性、两人感情的未知性都浅化成了云淡风轻的一个问号。

译者将“相思”译为“longing”时,押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诗歌中的押韵能使作品产生节奏上的延续,音韵美顺应而生。译文中的“pine”与“mine”重读元音音素都为/ai/,读来朗朗上口,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体现了中国诗词押韵的特点,使译文清新隽永,诗意盎然。

根据上文有关“相思”浅化策略的分析,译者在英译“相思”时主要从诗歌主题、词人情感以及押韵需要等方面出发,依原文选取具体译法。经过“浅化”后的“相思”简明晓畅,使读者能快速明白主要内容,此时“相思”距离读者最近,容易令读者产生共鸣。

3.深化

“深化”是“三化论”中的最高标准,它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将原文中更深一层的含义表达出来,采用的译法为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在以下翻译中,许渊冲采取“深化”使译文呈现出别样的翻译风采。

(1)原文: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译文:Wine in sad bowels would turn to nostalgic tears.

译者将“相思”译为“nostalgic”。全词上片描写苍茫的秋景,下片直抒词人离乡的哀愁。“相思”本指男女间的思念,但本首词中传达的是思乡之情与返乡希冀。在译文中,译者对“相思”具体化处理,从主旨出发将其译为“nostalgic”,将“相思泪”译为“nostalgic tears”,而非“lovesick tears”,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词人的羁旅愁思。这样,“相思”背后的乡愁以及孤独惆怅便被挖掘出来,译文与原文也更加贴切。

在这首词的英译中,译者精准把握诗歌的真实主题,明确词人传递的思想感情,选择从全词出发进行翻译,而不是着眼于具体的词句。这体现了诗歌主题对宋词英译的重要影响:诗歌的主题不仅决定诗词的情感走向,还决定译者翻译时的译法选择。

(2)原文:当初不合种相思。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

译文:The love seed we once sowed forever keeps on growing.

例(2)中原文“种相思”的“相思”本指情缘,但译者将“相思”译为“love seed”(相思果)。虽然与恋人相隔甚远,离别已久,但是词人依旧怀揣缱绻的深情、苦楚的思念,种下的不仅是情缘,而且是词人对恋人的深切挂念。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意象的重要性,结合原文生动灵活地创造出“love seed”。“相思”本只是主人公内心抽象的感情,但译者翻译时,先由抽象的相思之情联想到具体的相思树,再由相思树联想到垂挂枝头的相思果。深化后,抽象的相思转化成一颗颗具体可感的、有重量的相思果实,“相思果”跃然纸上,无形的相思便被赋予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同时,“相思果”会随年月生长,如同诗人与日俱增的相思,待枝头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时,也意味着词人的思念之深。将“相思”译为“love seed”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词人貌似悔恨当初种下情缘,实则是对所爱之人念念不忘的深刻情感。这一意象的出现使词人的别情离绪更为明显,也为译文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

(3)原文:春初早被相思染。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姜夔)

译文:Early spring dyed in grief strong.

例(3)中原词以梦见情人为始,以情人归去为终。基于全词悲戚的基调,译者采用深化的特殊化译法将“相思”译为“grief”,更能凸显主人公悲楚落寞、相思情重的形象。“grief”意为“伤心事”,不论是从词的理性意义出发,还是从词义的附加色彩来看,“grief”的表达都更具体深刻。译文中,“相思”已转化为与诗人相关的物什或者心事,重重地压在伊人心底。“dyed in grief strong”中的“grief”由“strong”修饰,更加突出了悲痛之强、之深。可见,“grief”比“相思”更加沉重。

通过上文有关“相思”深化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主要从诗歌主题和意向创造两方面对“相思”进行“深化”。“深化”后的“相思”与读者的距离最远,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心思进行理解与赏析。

不论是等化、浅化还是深化,译者都依实际情况对“相思”一词的英译进行了灵活处理,“三化”后的“相思”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等化后的“相思”让读者品味到原文一般的深情;浅化后的“相思”返璞归真,使读者开门见山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深化后的“相思”令读者心领神会,仿佛亲临诗词中,读罢意犹未尽。

“相思”一词虽然简单,但是影响“相思”三化策略选择的因素多种多样,经过不同处理的“相思”也呈现出不同效果。不论是诗歌主题、意象创造还是押韵需要,任何影响英译策略选择的因素都需译者结合诗歌的全貌认真考量。不论是等化、浅化还是深化,原文始终是译者第一个考虑的因素,每一字、每一句的翻译都应遵循“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

三、结语

本文通过许渊冲译介《宋词三百首》中具体的“相思”英译,探讨“三化论”在指导“相思”英译时的具体体现以及效果,总结了影响“相思”英译的因素主要有押韵需要、诗歌主题以及意象创造。《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渊冲联想至诗词英译,指出好译文的标准是“‘知之’就是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好之’是要读者喜欢译文,‘乐之’是要读后得到乐趣” 。浅化使读者知之,等化使读者好之,深化则使读者乐之。不论是“三化”中的哪一化,英译宋词都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灵活处理,“三化”只是翻译的途径,只有真正贴合原文语境的译法才能使“相思”之情难以忘怀,才能使更多的读者品味宋词的韵味,发现中国诗词的魅力。 8f5oEwtaSuZHgYrYmC1qe1LHOWJRO7oV56cOf3bjsJBGYcmTRnZIp4rqAWUFWb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