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用学术语块即学术语篇中通常使用的语块。
钱冠连(2005)在哲学和语用学的背景下较早指出并详细论述了语言行为中存在的一种“程式性语言行为”,指出它是“行为与话语的稳定配合”,体现在语言上是“固定的一套话语”,也就是我们说的套语。宋飞飞(2015)指出套语也是一种程序化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在使用中呈现出形式上的复现性、意义上的惯常性和功能上的语境相关性。套语更多的是用于口语,如问候类套语、告别类套语、感叹类套语等,书面写作中也有形式稳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如诗歌鉴赏中“这首诗写……抒发了作者……情感”。
固定搭配的凝固性更强,一般是连续的,其内部和外部的稳定性很难确定。其中,固定就是一种限制,要考虑可能性的束缚和习惯性的支配,而搭配指的是语言中一个词项与其他词项在选择限制规律支配下的共现关系。
语块、套语和固定搭配,其相同之处在于:意义完整,语义可以是透明或者非透明的,非临时生成,具有预制性,在使用时可以以固定形式随时供使用者调用,使用者只要经过大脑细微加工,便可生成连贯的句子。
语块、套语和固定搭配,其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固定搭配一般指连续性的序列,但是套语和语块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例如:“本文拟从……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以期……”是一个非连续的语块,“如上所述”“试看下面几句/几个例子”“试举一例”是连续的语块;其次,从语法结构来看,多把语块定位为两词或多词组合,大于词小于句子,也可以把语块上升到语篇层面。但是固定搭配是不能上升到语篇层面的。套语则可以是一个词语,如“谢谢”“留步”“再见”等;最后,从出现频率来看,语块一定是高频出现的。套语的稳固性很高,也要考虑复现率。但是固定搭配更多考虑凝固性。
此外,尽管以往教材中都使用了套语、固定搭配这样的惯用格式,但都是经验性的、举例性的,不成系统。由此本书没有采用“套语”“固定搭配”这些概念,而是选择了在书面写作中应用更加广泛、形式更加灵活、研究更加深入的“语块”这个概念。汉语语块即结构形式比较固定、意义完整、能够表达特定的功能、高频共现、整存整取的大于词也可大于句子的连续或者非连续的语言形式。
通用学术语块不仅要符合一般“语块”的特征,还要有学术体裁的分布特征。也就是说,通用学术语块既表现出语块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
根据 2.1 节所总结的汉语语块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一般特征:结构形式比较固定、意义完整、能够表达特定的功能、高频共现、整存整取、大于词也可大于句子。孔丹(2009)把这些一般特征总结为:固定性、预制性、易提取性。固定性指的是形式和意义的组合具有凝固性较强的特征,结构内部的组成成分高频共现,这是语块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而预制性和易提取性是心理上的体现,所以我们赞成这种说法,认为学术语块首先也应该具有这样的一般特征:意义的完整凝固性、成分间能高频共现、具有心理预制性、容易提取。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汉语学术语篇首先是书面语篇,因此具有典型的书面语特征。作为常用语块,学术语块在语言风格上具有书面语特征。
第一,固定性。构成成分和组合形式相对固定又富有弹性,表现出形式上的固定性。具有一定弹性的结构,如经贸汉语中的“……经济”(市场/计划/泡沫/楼宇/循环/港澳/宏观/微观经济),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以中心词“经济”为核心,形成一系列的表达某种经济形态的术语,其语义的理解也具有相当程度的透明性。连续性结构的固定性更强,如“调查显示”是学术语篇中常用于引出调查结果的语块,其组成成分及组合形式都非常固定。周健(2007a)指出,语块在句子语序变换中具有功能突出的特征,例如“你觉得北京和广州有什么不一样?”这个句子在变换的时候,“你觉得”“北京和广州”“有什么不一样”自然地形成变换模块,如果拆成“觉得北京”就失去了心理现实性。这种方法表现出来的正是语块在语义和结构上的相对凝固性。
第二,预制性和易提取性。很多文献中都提到语块在心理上具有整存整取的特征,在词库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储存在记忆中的,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提取,不需要经过生成。表现在行为上是不假思索、不需斟酌。论文的开头、结尾等都有一定的写作模式,可以直接“套用”。例如开头部分介绍研究设计的时候使用“本文拟对……进行研究”,结束部分使用“通过对……的分析”等引出结论。
第三,书面语特征。汉语书面语具有显著不同于口语语体的词汇、结构、句式、韵律等表现。学术语块属于书面语语块,因此具有书面语特征,例如含有文言色彩的词汇和结构:“基于……”“不乏”“相对……而言”“拟对……进行”;讲究韵律的结构,“双音节+双音节”模式:“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结果显示”等。孔丹(2009)发现经贸书面语篇中常用的语块也都具有这些书面语特征。
汉语学术语块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语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语类结构专属性、学术特异性以及非连续性语块较多见。
第一,语类结构专属性。Biber (2006)指出,学术语块是学术体裁中“高频出现的程式化序列”。Cortes (2013)在探究本族语者研究论文引言部分的语块与语步的关系时,发现学术语块的使用具有语类结构专属性,如“ it is necessary to...”主要出现在激活研究空间的语步中。更多的研究发现,学术语篇中的常见语块在功能上表现出很强的“功能性”特征:语篇导向、研究导向、参与者导向、文本导向,并据此将学术语块分为四类。汉语学术语块自然也是如此,比如“本文”是一个在汉语学术语篇中显著频繁使用的文本指称语块,“研究/数据表明/显示”是以抽象主体为特征的参与者导向语块。这些语块的使用,明显具有专门性。再如,在摘要的开始部分,无论汉语还是英语,“50%以上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研究方法”(叶宁,2008)。在汉语的论文摘要中,开头部分使用“本文利用……来……”“本文采用……的方法……”就非常常见,而这种模块在结束语部分则极少看到。
第二,学术特异性。学术特异性指的是学术语块在体裁、学科及语言方面均表现出特异性。Charles (2007)对不同学科学术论文中“名词+that小句句干语块”的对比研究、 Cortes (2008)对英语和西班牙语学术语块的跨语言研究均表明,学术语块具有体裁、学科及语言特异性,这些因素影响学术语块在语篇中的分布。在汉语中,不同的学科,使用的高频语块明显不同,首先表现为学科方面,专业术语的使用具有特异性,这点毋庸说明。其次表现为由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而表现出的特异性,例如使用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的研究,在有关数据的表达中,“占……”“比例”“数据显示”之类的语块自然多见。最后表现为随论证风格不同而不同,例如文科多表现为演绎式论述风格,“由此可见”“表现为”“多为”等是比较常见的表达。
第三,非连续性语块较多见。Chen和Baker (2010)将学术语块的操作定义为在特定的频率及分布标准下采用语料库驱动方法检索所得的连续的多词序列。其他关于英语学术词块的研究也多将语块定义为“连续性”的构造。但是在汉语语块的研究中,很多人注意到汉语语块中“框架语块”(湛欣,2012;刘玉丹,2016)、“框架式语块”(王贝贝,2018)或者“嵌入式语块”(孟德腾,2011)比较多见。在学术语块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介词语块是一个非常大的部分,例如Cortes (2004)的统计结果显示介词语块占到总数的 32%,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语块是介词结构。而框式介词如“在……上”是汉语的特色(刘丹青,2002),而且汉语的介词跟动词的搭配也形成一些固定的搭配,例如“进行”一般要和“对”搭配,这种比较固定的组合就会形成高频出现的语块。因此在汉语学术语篇中,框架式语块是很常见的,这点和英语不同。
首先,这是由学术论文的体裁特点决定的。鞠玉梅(2004)指出学术论文是一种步骤性很强的体裁,而且学术规约性也比较强,论文内的各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写作惯例,在语篇构建方面都会采取一种潜在的、抽象的、但普遍认同的结构。其中高频语块是学术群体写作惯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掌握并恰当使用这些多词单位决定了写作者是否达到学术社群的预期,并能够产生有效的学术交流,而且也意味着写作者在一个特定学术社群中的参与度和被接受程度,因此论文各部分出现高频语块不仅很重要,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教学。
其次,规范的论文写作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语块教学来掌握。学术论文写作属于专门用途汉语写作,不仅需要很高的汉语水平,对学生个人的科研素质也有极高的需求,另外,还需要专门的论文写作知识和技能。前两者都需要多种课程长时间的训练,不是一门论文写作课程就可以解决的,但是后者,却是论文写作教学的目标。与普通文章写作不同,论文写作更倾向于制式写作,语言的模块化、模型化更加明显。我们平时写作中用到的固定高频搭配、词语套子、固定语言模式、框架结构其实就是语块。其由于预制性、凝固性和整存整取的特点,是论文写作时进行语言指导的一个途径。
再次,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语块对学术写作的重要性。Jones和Haywood(2004)提出使用语块可以更加经济地表达复杂的意思,而且语块使用的不同可以标志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强调了在学生的学术写作中缺少语块可能会影响写作的精确性和经济性。已有研究表明,语块有助于在学术写作中表达特定的语境意义(Hyland, 2008),语块使用的熟练程度是区别专家和新手的重要标志(Cortes,2013; Davis & Morley,2015)。可见,高频语块是学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掌握并恰当使用这些语块会影响写作的语言准确性和学术交流的有效性。
最后,语块整存整取,可以提高学术语言输出效率和准确率。Sinclair(1991)总结出语义分析时人们应遵循短语原则和开放选择原则。前者是指使用大量现成的语块来组装语句,后者指的是选择合适的语法和词汇,从零开始来搭建语句。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师生们应该在掌握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块运用能力。
综上,论文本身的体裁特点使学术语块大量存在,通过语块学习又可以提高论文语言的规范性和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所以在学术汉语写作教学中进行语块教学是可行的。
自从语块的概念被提出以后,就有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语块教学的有效性和优势,并且把语块教学应用到了词汇、写作、阅读、口语等方面。但是反对的声音也接连不断。例如戴曼纯(2012)认为语块的界定不明确,语块教学也不过是补丁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会误导师生。据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语块教学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对于学术汉语写作教学而言,语块教学的有效性是由学术论文体裁性强、语块自身的特点,以及汉语重意合、传统教学中固定搭配常用格式等的教学传统决定的。但是,语块教学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关于语块界定问题,的确有其模糊不清的地方,而且大多是从其外部进行的概括。目前关于语块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汉语研究中,周健(2007a),亓文香(2008),周倞(2009),王凤兰、于屏方、许琨(2017)等把多词、短语、成语、歇后语、固定搭配、句子框架、语篇构式等都划入了语块范畴。
其次,过分套用、强调语块,会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理念,以为只要把“原料”填进“模具”,就可以自动生成句子,从而过度依赖语块,导致篇章缺乏逻辑与思想。由于是整体记忆,在使用雷同语块时稍有不慎便会出现不辨语境效用的混用情况。尤其框架语块具有提示填充内容类型的抽象功能,且处于语义弱化的过程,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具体辨识文本语境,就会造成语块低效、过剩的状况,最终导向消极的语用心理,不利于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
最后,汉语的语块提取比英语要复杂困难很多。英语界已经有相关的语块提取软件,汉语界还没有一款可以提取汉语语块的软件,虽然有一些技术尝试,但是操作困难,需要专业人员才可以操作。而且汉语重意合,形式灵活,如何确定标准语块、处理其扩展语块也是一个问题。
综上,不应该夸大语块的作用,语块教学也并不是要完全代替二语学习,只是可以作为一部分语言要素的教学或者一种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