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句法研究相比,汉语语篇的本体研究起步较晚(田然,2013:10),学术语篇研究就更显单薄。
针对汉语学术语篇的研究,目前仍处起步阶段。我们分别以“学术+汉语”“学术论文”“学术语篇+汉语”“科技+语体”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截至 2023年1月共搜到49篇汉语学术语篇研究论文。其中主要是运用体裁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等方法对汉语学术语篇的特征进行研究,如对词汇(如张博,2022)、言据性(如廉梦甜,2017)、转述标记(如刘锐等,2021)、多声系统(如于晖、张少杰,2021)等语言特征的研究;对摘要(如刘科成、彭爽,2013)、引言(如董婧,2021)、文献综述(如刘婷,2018)、书评(如王妮娜,2008)等体裁的分析,以及对互动行为的研究(如黄梅、张权,2018)等,共34篇。其他多为修辞角度的研究,有6篇是对汉语科技文体的认识,如张昕(2002)描写了科技语体的句法特征;有9篇是语体比较,如邵长超(2007)比较了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中的形谓句,谭晓娅(2018)比较了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中范围副词的使用;有4篇涉及论文写作的规范性问题,如欧化现象(王坤,2022)、英文使用(郑敏宇,2020)等。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还有相当一批研究(24篇)是汉英学术语篇对比研究,主要是外语界研究生用英文撰写的学位论文,如杨明远(2009)对中外学术论文元话语应用的比较、曾丽(2009)对英汉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柳淑芬(2011)对汉英学术语篇中自称语与身份构建的研究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揭示了汉语学术语篇的语言特征,但整体上是从英语角度看汉语,是为外语教学服务的。
随着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国际生数量剧增,对非母语者汉语学术语篇的研究及对学术写作教学的研究随之出现。
我们在中国知网上共搜索到9篇研究留学生学术语篇语言特征的文献,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学位论文,其中包括4篇关于母语者与非母语者比较的研究,5篇关于某国籍留学生或某项目在汉语学术语篇中的特征的研究,如汲传波(2016)对韩国学生汉语论文中文言结构使用情况的研究、王梦笛与黄建滨(2021)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学术写作中身份与声音的研究、季宇琦(2015)对留学生汉语写作中话语标记使用情况的研究等。除此之外,关于篇章衔接连贯的偏误分析,如李悦(2021)等,也关注到留学生学术语篇。
更多的研究(20篇)是关于留学生学术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学术汉语地位研究(2篇)、需求分析与动机调查研究(6篇)、能力研究(4篇)、教学与课程研究(4篇)、教材研究(4篇)。关于教学法、课程、教材的研究主要服务于写作教学,只有张毓佩(2020)的1篇是专门研究汉语学术语篇阅读教学的。以上这些研究大多出现在2015年之后,而且超过一半(58.6%)出现在2020—2022年三年中(29篇中的17篇),说明最近几年人们对学术汉语教学的关注在急剧上升。不过这些研究主要还是针对学生的研究(共10篇),相关教学研究工作才刚起步。
学术语篇属于专业文本,具有鲜明的语体特征(张赪等,2020)。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一次标志性转折”(吴勇毅,2020),用汉语进行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的需求急剧上升,“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对学术汉语本身、学术汉语习得与学术汉语运用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培养外国学历生的学术汉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新路子,让他们真正成为汉语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吴勇毅,2020)。但是汉语界对于汉语学术语篇特征的揭示,尚处于探索阶段(张赪等,2020;于晖、张少杰,2021),因此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汉语学术语篇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包括两个具体的研究方向:一个是对宏观的汉语学术篇章模式如引言、结语、综述、摘要的篇章模式的研究,一个是对汉语学术语篇中定义、解释、分类、因果、比较、定量行为的篇章行为范式的研究。
微观层面是对汉语学术语篇语言特征的研究。这具体包括:第一,基于语法结构特征的显性层面——词汇/句法结构的研究,如:汉语学术语篇中的通用学术语块、外壳名词的概述回指用法、模糊限制语、动词性据素、语码注解标记研究;第二,基于语法结构功能的隐性层面——作者身份建构的研究,包括:汉语学术语篇中的自我指称语、介入标记语、主动句和被动句,文本借用中的作者身份建构研究等。
学术语篇研究的目标是为学术语篇教学服务,目前关于学术写作教学和汉语学习者文本的研究已经开始起步,但对于学生、教师、教学法、教学材料等各方面还有待研究。
本研究使用语料库分析方法,研究汉语母语者和学习者是如何构建学术语篇的,并对汉语学术语篇写作教学提出建议。
我们主要研究了通用学术语块、外壳名词概述回指用法、动词性据素、模糊限制语和摘要写作五个专题,希望为学术汉语写作教学提供词表、常用构式、写作模式等教学内容,并对教材中语言点的切分、排序、呈现、练习等提出建议和编写设计。